之前會知道這部片,是看了HypeSphere整理2016幾張絕美海報
當中就包含這部Christine,
也因此找了一下這部電影在真實世界中的故事
當然也十分期待,這部電影怎麼呈現這樣一起,
即使放在當代依然驚世駭俗的事件呢?
雖然台灣院線似乎沒有要上,有點可惜
但總是很幸運地找機會看到了。
簡單說,這部片呈現了女主角Christine Chubbuck自殺的一些個人原因
例如身心靈狀況(有憂鬱症、卵巢病變動手術),與同事的相處等
但身為一位傳播科系出身的學生,
我給這部電影好雷的原因,自然是這部電影有意無意地,
探討了許多媒體商業化經營的取向,
以及「何謂新聞」的大哉問。
以下有雷。
電影開頭,就是Christine對著鏡頭,
「訪問」尼克森總統的畫面,
但沒多久,大家發現她只是對著鏡頭「模擬」訪問的情節
事後還一直巴著同事,追問自己動作是否自然等細節。
Christine,一位非常有新聞魂的女主播/女記者
從新聞系學生角度來看,她不但有熱情,也秉持信念
不向長官追求的腥羶色(if it bleeds it leads)妥協
寧願花時間報導地方小人物的故事,
或是花時間慢慢耕耘重大的公共議題(如土地重劃等)
但她的堅持與自信,恐怕也讓她期待,能進軍全國性電視台
而非屈身於一家地區性的小頻道
但為了爭取到巴爾的摩工作的機會,
她幾乎用盡所有手段,慢慢向長官的期待妥協
除了試著學習新器材,也追求淺碟、即時的新聞
如《獨家腥聞》主角那樣聽到刑案就立刻衝出門採訪
也開始追求刑案現場的灑狗血畫面、或是其他聳動的報導方式
甚至刻意向上司、老闆展現自己的實力與成果
但都得不到長官認同
「升官」的壓力,加上本來求好心切的態度,
生活中各種不如意小事,
包括她跟同事與家人關係惡化等。
最後的結果,就是她在主播檯上,用特意準備的手槍自殺。
整部電影對我而言,是一個不斷呈現「死去」的過程
每個具體抽象「死去」的東西不斷被端上來
對新聞倫理的堅持、對真相的報導、新聞對公益的追求
在長官的高談闊論,或Christine與長官的爭吵中
都被證明已經不在現實的新聞工作場域中存在。
而Christine指著棚內的假花,向上司大吼那一幕,
更是證明了這些高大上價值的死亡。
而這樣的環境,也讓Christine心中的理想漸漸死去
當她漸漸地放棄自己過去的理念與堅持,
早在她一槍轟死自己之前,她已經死了,
而那樣的舉動,也許是Christine費盡心思
終於達成上司所謂「好新聞」的期待,也許是她的控訴
但這樣具體的死亡與前述種種抽象的死亡,
堆積出來的大哉問,甚至直指這部電影的主題:
為什麼這樣一槍轟死自己的事件,
即使不見什麼公共利益,卻能流傳至今,甚至成為登上大銀幕的題材?
主播「演」出來的事件搬上新聞台,這樣的舉動符合「新聞倫理」嗎?
到底「新聞」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