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女權的部分,提供一點自己的想法。
1.
我認為 阿米爾罕 已經處理得很好,
在台灣,很多人可能會隱隱覺得不妥:為什麼電影父親可以主導女兒的人生?
我想,場景必須拉回「印度」,
在印度,恐怕大多數的女孩,尤其那些生活在鄉村,而非現代都市的女孩,
根本沒有自己的人生。
在我的新聞印象裡,「童婚」和「性侵」就是印度社會的關鍵字。
這部電影是能夠滿足印度社會的,正如父親對女兒說的:
明天比賽,如果妳能贏下來,妳會鼓舞所有的印度女孩,去從事體育運動。
暴露四肢不再是被嘲笑、鄙夷的。
2.
我一點不覺得,阿米爾罕在放大「父親」的功能,
相反地,他還很細緻地處理:
女兒長大,學到新東西;父親變老,「舊觀念」跟著被質疑的衝突。
當女兒從國家教練那裡學到新東西,
反過來質疑,老父親的訓練方式是不科學的、傳統的、老舊的,
兩個人撕破臉,吵了一場大架。
最後一幕,老父親一個人站在陽台上,看著女兒負氣離家。
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尊嚴被挑戰了,
另一方面,心裡又愛女兒,想來送別她。
再如版友所言,
父親的角色沒有「被神話」,
最後一幕,父親不能到場,女兒是靠自己的能力贏下比賽的。
3.
體育電影很難拍,
一來,它很容易拍成「為國爭光」的愛國電影,
二來,它很容易拍成「一熱血」就天下無難事的熱鬧電影。
阿米爾罕的這個電影沒有這些問題。
有台灣媒體,把阿米爾罕稱為「印度良心」,我同意這個稱號。
因為不只是一部、兩部,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在對印度社會發言。
希望台灣也有這個路數的電影人,能夠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 引述《KACIRIE (卡西里)》之銘言:
: 點評/解讀【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為什麼是講父權的電影而非講女權的電影而且
: 並不迂腐呢【爆雷影評 Movi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