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日常對話】這部紀錄片。
這幾年住在美國,也幫忙辦了不少台灣電影的特映活動,但這次很難得不再是
台灣社團自己主辦了,而是波士頓LGBT影展的選片。
***
「像我們那樣的人以前就很多,都站在橋那邊相招。」
習慣了都會中心、時尚聰明、青春美貌、受高等教育的同志圈,這麼個做鄉下
陣頭、賭博抽菸、滿口俗俚、情慾橫陳、劈腿別戀的T,竟然是一個母親、一個
肉身樣貌已經老邁臃腫的阿嬤。歷任女友們談起這個浪子,眼角眉梢都還是春
情戀火。生而為人,多麼繁盛又脆弱。
***
同志片中的親子關係往往是同志子女對抗失望父母的故事。
「難道你希望自己小孩是同志嗎?」
「如果你小孩是同志你也這樣對他嗎?」
「小孩在同志家庭成長難道不會有偏差嗎?」
小孩總是這樣被當成討論的客體。小孩無助,小孩無邪,小孩無辜,小孩要掙
脫壓迫、小孩要尋找自我。但如果在櫃子裡的是父母呢?本身就有很多掙扎、
很多秘密、很多追求無法完滿的人,要如何擔任強壯無私溫柔慈愛的母職呢?
小孩再怎麼脆弱總是會長大;父母再怎麼假裝強壯,總是會變老。
我宛如看到【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鏡像;看到這些年來總是讓我感觸深刻的:
疏離冷漠的家庭如何造成終生扭曲又渴求和解的傷痕。
***
總之非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