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專看恐怖片的LittleDiDi
不過這次不是來介紹恐怖片
而是一部蠻不錯的推理劇
無法盡述
有興趣可以自行找來看
或是雷線後面有我寫本片的重點提要
Blog圖文版會更精采
http://littledidi.pixnet.net/blog/post/222349529
年份:2008
國別:英國/西班牙/法國
類型:懸疑、劇情
導演:Alex de la Iglesia
[劇情簡介]
馬丁為了追尋偶像邏輯數學家亞瑟的足跡,來到牛津大學深造。他發現,寄宿的
房
格萊頓太太仿佛跟亞瑟交往甚密,而她的養女貝絲卻總是故弄玄虛。後來,馬丁結識了壁
球夥伴洛娜,兩人墮入愛河……
亞瑟演講時,馬丁作為唯一的提問者,引起了他的注意。後來,二人在房東家不期而
遇,發現伊格萊頓太太被人謀殺。現場唯一的線索是一個圓圈。
二人被警方帶走協助調查。此後又有一些人離奇地死去,而且他們的死因似乎還
暗
某個數學定律……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可能有點冷門(而且還不是恐怖片),會看這部片子,其實因為到圖
書館借了這本書,不過不知道該說是作者的文筆太好,還是我理解力低,讀起來有點辛苦
。本來要放棄了,想說在網路上找一下有沒有人說說書的重點看看就好,至少走過有留下
點痕跡,才發現書居然還有拍成電影,而且看完之後還挺不賴的。
《牛津謀殺案》講的是一位美國學生馬丁遠赴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學位(碩士?博士?忘了
,不重要),結果遇到了一個殺人使用數學序列預告的兇手,同為第一樁命案的共同見證
者還有數學權威賽爾登,由於兩人在數學上專才以及同為命案關係人的緣故,一同參與追
捕兇手的過程。
老實說,當初我對本片並不保持太高的期待,就如東野圭吾在《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
的苦惱》裡的某一篇「超理科殺人事件」諷刺的一樣,本以為作者就只是想賣弄自己的知
識,設定推理只是因為這是比較高門檻的文學,藉此去吹捧自己的過人之處,然而不是這
樣,本片固然在很多數學理論上的著墨是挺艱深,甚至抽象到有點難以理解(我工科出身
,覺得數學比較像哲學,光要證明1+1=2這件事情就已經讓我很難想像了),但其實這部片
子在解謎的背後,又巧妙地將動機回歸到人性,是我覺得本片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由於是部推理劇,講太多容易影響觀影興致,劇情就恕我不能講太多,但體恤各位可能也
不是那麼有心思會想去找來看,而我又覺得本片的劇情真的是值得一講,就放在最後吧。
說到推理劇,我想各位最關心的就是核心詭計吧,雖然我剛講了就事後論,在佈局上有諸
多巧妙,但本片其實並沒有太華麗的殺人詭計,沒有密室殺人、沒有不在場證明,甚至可
以說兇手也不會太意外,電影裡頭唯一的謎底就是一個數學序列,就電影的設定會認為,
若是可以破解這個數學序列,讓兇手心服口服,就可以停止他繼續殺人。
既然有序列就表示有連續殺人事件發生,但各位看到警方的處理方法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
的,對,為什麼警方會覺得只要讓兇手服輸就可以停止殺人,說到這個就要講到作者啦。
作者吉耶摩.馬汀涅茲是一個小說家兼數學博士,從他的經歷想必在學術上頗有造詣,從
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牛津大學這個地方的人,真的是滿滿的學術風氣旺盛,他們對於學
位的心態不是像我們只是在混學憑好找工作,而是真的對學術知識有興趣,書店更是常常
人滿為患,別說這個,就連馬丁寄宿家庭的老人,玩的餘興節目居然還是猜字謎遊戲。
所以說作者營造的,就是要講牛津這個地方,連殺人魔都非等閒之輩,他可能是隱身在巷
弄的絕世高手,只是因為自己的學術論述不受到重視,故憤而決定出來幹票大的,好讓所
有人知道他的本事。很多反社會智慧犯的情節也都大致如此,但真的是這樣嗎?一樣,有
興趣想知道的話,我放最後說。
以上這對於我這平民老百姓真的是挺有代溝的,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散發出來的氛圍,
是蠻適合給一些正在求學的中小學生看得,讓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人家對於求知慾的渴
望與堅持,而且電影裡頭講到很多數學理論,藉由人物之間的辯駁,都是蠻好的提高學習
動機的方式。
如果你跟我一樣這樣想,想把這部片子帶回家三代同堂一起看,很可惜,這部片子似乎不
是那麼適合闔家大小,那就是這部片子有床戲,疑西洋片有床戲不是常有的事,何必大驚
小怪?問題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就算是原作有這安排,那意思意思磨蹭一下就好了,不是
,拍得像A片一樣,如果是演員情投意合想OOXX就請他們自己找時間地點去QK一下就好了
,演得這麼認真,害我本來想介紹給家裡有小朋友的好友同事們看都沒辦法了。
不過,話說回來,若沒有打算給小朋友看這麼高情操的話,或許反而會覺得導演很有誠意
吧,畢竟第一次沒露點會覺得,我褲子都脫了你給我看這樣?第二幕就又露又磨的,結果
會覺得,我褲子好像太早穿上了。(以上純屬情境效果,我可沒痴到會一邊看電影一邊脫
褲子啊。)
整體我覺得是蠻值得一看,很純粹的推理劇,其中又有很多人性衝突的點,最巧妙的是,
作者利用人物與情節精湛詮釋了「蝴蝶效應」。如果有興趣但無法找電影來看的朋友,不
妨就看看我的劇情重點提要就可以了。
=====================我是雷線===================
因為篇幅有限(其實是我的耐性有限),我直接講本片重點,這部片子的詭計巧妙地點不在
於他的數學序列解謎,而是在於兇手為什麼要在殺人的同時置入數學序列。在第一樁殺人
案件中,馬丁的房東,老女人被襲擊致死的事件,馬丁由於住在那裡的關係,而數學權威
賽爾登則是聲稱他收到了兇手的訊息,才來到了這個地方,兩人同時成為第一目擊者。
作為一個推理迷,在第一樁殺人案件中,我們會首先懷疑,殺人兇手是否可能是她的女兒
貝絲,這不只是我講的連電影中的警方都如此猜測,因為老女人死後,所有的遺產都會落
到她手中,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臆測,問題是如果她是兇手,為什麼又要將紙條塞給賽爾登
,要他解開數學序列對他挑戰。
但這時又有疑點了,就紙條方面的說法完全是賽爾登的說詞,警方想向他要物證他卻有點
像是故意要弄丟似的,說怎麼樣也找不回來,就在觀眾對第一起的殺人事件充滿狐疑時,
第二樁案件發生了,如馬丁與賽爾登的推理,當序列出現時就是有人再死的時候,而這次
死的是一個在安寧病房的病人,死因是心臟麻痺,死者的手臂上有針孔的痕跡。
就目前為止,警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歸納被害者的共通性,就都是病入膏肓、半腳踏進
棺材的人,至於序列與被害者似乎沒有什麼太大個關聯,應該說就如警方所想,只要在下
一個殺人事件出現前先破解序列出現的符號,就能讓兇手停止殺人,不過只有兩個符號怎
麼夠,直到了第三件發生,在一場音樂會上,眾目睽睽之下又一個因為長期有肺部疾病的
樂手窒息死亡,事後在他身旁發現了一本手冊,上面居然夾了兇手的第三個序列的符號。
因此,有了三個符號的提示,賽爾登表示他已經知道序列的第四個符號,他打算在向警方
公布之前先去聽一下威爾登教授的費瑪最後定理的證明發表,但我們的主角卻選擇了跟羅
娜大幹一場,這幕著實諷刺,學者與學生的差別。不對,我是說馬丁是在幹砲中找到破案
的想法,他後來跟羅娜到書店去證實他的想法,果然,就在一本書上找到序列的答案,並
且找到了真兇,就是那個在醫院遇到的男人,一個父親。
鏡頭轉到那個父親,他開著巴士載著一群有智能障礙的小朋友,他認為只要把這些人殺死
,自己女兒排到器官捐贈的排序就會往前,而這一連串的事件只是他為了這件壯舉的障眼
法,警方很生氣,覺得我們到底在白忙什麼,解什麼序列,那不過就是只是兇手從書上找
來的東西,讓你們警方疲於奔命好讓他安心上路。
所有人被擺了一道,警方顏面無光,賽爾登自以為聰明,馬丁也對學術感到無心,決定跟
羅娜到南美私奔,然而就在上機的前一刻,他找到了賽爾登之前寫給他的紙條,是第三起
案件發生前,關於序列的答案,但上面卻是空白的,這意味著當時賽爾登並不知道答案,
於是馬丁發了瘋似地把案發照片當場丟了出來,本片的最大反轉來了。
羅娜:你們兩個果然有一腿!!
當然不是這個意思,但對羅娜來說相去不遠,羅娜傷透了心轉身離去獨自登機,嘴巴念念
有詞「你就留在這邊好好幹你老師吧」,馬丁到博物館見到了賽爾登,開始最後的推理。
首先,從賽爾登給他空白的紙條,與案發現場的照片,馬丁聰明地想到,其實序列根本就
是賽爾登臨時想出來的。此話一出有點難以完全理解,先來還原現場,當時收到紙條的賽
爾登,來到馬丁的寄宿家庭,同時他遇到了馬丁,兩人一同進入後發現老女人的屍體,接
著報案。
這是現實的版本,但理想的版本是,只有收到紙條的賽爾登來到老女人的陳屍處,接著開
始清理現場,湮滅證據,偽裝成自然死亡,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就如最初懷疑的兇手就是
貝絲,她殺了媽媽之後,手足無措的她傳了紙條請賽爾登幫忙,他們兩家是有點淵源,反
正他就是有要幫她的理由,但是不安定因素出現了,就是馬丁,於是他讓馬丁打了電話報
警,但心裡盤算的是,該如何在沒有辦法湮滅證據的條件下,幫貝絲去除嫌疑。
而這部片最巧妙的點居然就是在這,不是賽爾登想到了數學序列混淆視聽,而是在前往偵
訊的同時在想著詭計,他很直覺地從老女人正在玩得字謎遊戲想到了圓,圓代表的是無窮
可能(所以你說這部電影的數學難嗎?其實不會,還蠻有哲理的),接著想到了在將死之人
的身上動點手腳,比如說第二個死者他其實是自然死亡,但他只是在上面用針頭戳一個洞
,偽裝成他殺,接著再放個數學序列,便巧妙地將這個人的死推給一個隱藏的兇手。
第三起事件也是很巧妙,賽爾登早就觀察出樂手長期患有肺部疾病,也只是利用剛好他死
亡的時候拋下訊息,讓警方以為他的死是出自於序列殺人魔。總之,除了第一起事件之外
,第二與第三根本就沒有發生真正的殺人事件,而賽爾登的如意算盤就是,將有意的殺人
與無意的自然死亡綁在一起成惡意的連續殺人事件,再藉由他發表序列的答案,殺人犯不
再殺人,沒有真正的兇手自然找不到兇手,事件也嘎然而止,貝絲殺老母的事情粉飾太平
。
說到這裡,這詭計還真的滿屌的啊,就意義上來看頗有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的感
覺,但本片引發人性衝突的點還不僅如此,奈何出現了就是那個開巴士的老爹,他從序列
的最後答案得到靈感,便開著巴士引發一起悽慘的車禍,他的計畫原先應該不會死人的,
這是賽爾登始料未及的。
接著馬丁用著一種嫌惡的眼神看著賽爾登,覺得你廢話連篇也沒用,雖然你沒透過自己的
雙手,但你終究是間接害死那一群兒童幕後黑手,你難辭其咎,賽爾登覺得沒錯,這就是
「蝴蝶效應」,但他也跟馬丁說了,你以為你就沒有責任嗎?馬丁說,他媽的乾我屁事,
賽爾登說,是你自己跟貝絲說,「你應該試試」,就是這句話,讓長期因為要照顧老母親
的貝絲,因為她沒辦法好好交男朋友,沒辦法好好參加樂團練習與演出,失去自由,貝絲
被馬丁的話影響,便殺了自己的母親,這是動機,這就是他這句話的理解,也是「蝴蝶效
應」的一種詮釋。
看到這裡,我覺得部原著好屌,比我當初設想的強太多了。以上是我對電影的理解,不一
定完全正確,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接下來我想針對電影中一些有趣的數學題目分享一
下,同樣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想答案,歡迎想對答案的人來函問我是否正確。
即刻短評(滿分5)
劇情: 4 >>連續殺人犯embed數學序列,劇情佈局前後呼應都很巧妙
結局: 4 >>我覺得蠻意外的啊
氣氛: 4 >>一種充滿學術氣息的懸疑
血腥: 2 >>沒有,但中間瘋狂數學家的行徑蠻胎割的
推薦: 4 >>沒什麼問題,很適合推薦給喜歡動腦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