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 [普雷] ,我其實覺得這片相當好看,只是有點普通而已,許多事情都太老調重彈了。又是一部二次世界大戰電影、受難的又是可憐的猶太人、義人英雄又是如此聖潔無暇、存活度日又是如此堅忍不拔、而納粹又是如此單面邪惡...
老實說這樣的電影幾十年來層出不窮了(不只美國,歐陸也拍很多,這片就是東歐捷克製作),感動人的機制都很類似,只是把二戰時各種義行佳話一個個挖掘出來推廣在世人面前罷了,光這點就是很好的價值,譬如這回就是個特別的「園長夫婦」,不但再次訴說一個感人肺腑的勇氣與愛心故事,更有許多動物琳琅滿目令人驚奇又同情。
http://imgur.com/WHoZ5qy
從動物看人性
不過這種二戰民生電影,若不想當一條平庸的過江之鯽,恐怕是要給一點前人未提過的獨到洞見,才能脫穎而出。目前院線仍在上映中(但恐怕快下檔了)的《他們的美好時光》我認為就有做到這點,除了一般二戰電影的正向感人之外,它還提出了戰時處世以想像面對現實尋求超越的精神,由本來畏縮沒信心也被打壓的女主角出發,一兩年下來跟著整個英國一起脫胎換骨成長起來,時代精神也悄悄地永久轉型了。
而《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呢?正如《他》片可以好好挖掘的題材是「電影」,《園》片最大的寶藏就在「動物」。電影當然也是有針對動物下不少功夫,有拍許多動物自由馳騁的姿態(我最愛的是駱駝)、面對戰火的失措、與園長夫人毫無人獸壁壘的感情,一幕幕都好溫馨可愛。
「動物」主題配上二戰佔領也是有得發揮的,譬如:(1) 怎麼面對動物就會怎麼面對人,女主角和德國友人魯茲黑克就是鮮明對比;(2) 動物是純真無邪又無辜的,受無情傷害的人就像被虐待的動物一樣充滿敵意失去信任,由受傷最重的猶太小女孩代言;(3) 細心善待動物這異己,就如細心善待任何陌生的人,園長夫人面對所有人總是用最溫和態度、最細心撫慰、更保持最舒服距離,讓害怕的動物與人都能慢慢卸下武裝,一起攜手珍惜琴聲與晚餐的美好。
http://imgur.com/YCsEzVW
靜態義人的呈現
這些「動物」主題都有談,不過我覺得這片談得很「靜態」,都在靜態刻畫園長夫人本有的美德與身段,身旁的員工也是年復一年當個 constant gardener,身旁的丈夫也是年復一年都有救人使命、但處世沒有妻子圓融而有猜疑與不平。外界呢,猶太人的受難就是受難,還很仔細地對照歷史大事給了清楚的時間座標,受苦的被救的感激的都是年復一年一個樣;而納粹呢,唯一有面目的納粹是魯茲黑克先生,他也是年復一年都心念復育純種(呼應納粹面對人與社會的純化意識),也年復一年都與女主角表面交友卻心懷不軌地肖想人妻。
可以說,本片唯一有在變的是時間座標,而所有角色都用同一套態度去面對,挑戰一直都有,但一直就是接人藏人顧人送人的循環,從沒有從中影響角色的人格與見識、當然也沒讓他們在態度與行動上產生變化。會有變化的,就只是用同樣態度跟著時局走而已,1942 年猶太人被集中了就開始窩藏、1944 年秋天華沙起義了就加入反抗軍,並不是什麼成長體悟的結果,而是本來就會這麼做,只是時勢剛好就搭上去而已。
園長與夫人不是從置身事外轉為積極救人,只是他們先看到朋友有難就救朋友、再看到萬民皆有難就大規模救,並沒有什麼道德掙扎與成長,他們從電影的初始就是聖潔到結尾,當然這樣靜態的處理對「致敬」義人是最高的規格,不過太過聖潔卻又讓他們與人間有段距離,令我觀影時對聖人感動不已之餘,並沒有任何感同身受的代入感,也不覺得這對我們凡人從平庸到奮起能有什麼啟發。
仔細回想電影的角色們,還真的都是功能性居多,面貌卻模糊。譬如住在地下室的一窩猶太人,通常是集體出現,幾乎沒有各自的人格,也沒讓他們有過什麼能展現個人特質的對話,甚至被傷害最重的猶太小妹也是一樣,就只用一群小朋友在漆黑牆壁上畫上點點希望的大衛之星帶過去了,這是種已經很老梗的感人,卻也沒給予小朋友們什麼人格表現。至於猶太好友夫婦、其實早知道但配合守密的廚娘、堅持與小朋友一路講故事到集中營的博士... 好多角色,都只是要告訴我們「在亂世下有這幾種人一起行善」罷了,也沒人有什麼自己的故事。
http://imgur.com/d6E8txy
粉色浪漫的華沙
另外,關鍵的「偷渡行動」本身,本來看電影覺得一氣呵成令人雀躍,但覺得也未免太輕鬆順利,好像沒有什麼大風險、不需什麼縝密大計劃、反正遇到的納粹都很無腦似地。不過看完後查閱了電影與事實的差異後,覺得電影的輕鬆處理恐嫌流於輕浮。(參考的是以下 culture.pl 網頁文章,有空再去找 Diane Ackerman 原著看看)
http://culture.pl/en/article/the-zookeepers-wife-fact-vs-fiction
首先,園長的偷渡太輕易,簡單灑灑廚餘把人蓋住就好,日記記載的可不是。仁慈德國官員 Ziegler大方給權力放行這事,日記沒提也沒人知道,純屬杜撰,還把 Ziegler的形象做得很不像精神抖擻服儀整齊的納粹菁英,而是一頭黑色亂髮圓圓胖胖說話謙和姿態日常更像一般東歐人,這個刻意的美化有點做太明顯。Ziegler 工作的勞動局戰時幹過多少剝削猶太人的壞事,這部電影沒有義務說,但把形象做成這麼好也真是爭議。
再來,納粹德軍也太不精實,他們的檢查根本做做樣子而已,Ziegler 叫大家「給他完全自由通行」這大絕實在開太大,德軍小兵居然傻傻聽毫無 SOP,唯一有疑問的還可以被嗆一下就縮回去。這讓本片最關鍵的義舉太過輕易,沒有風險也沒有緊張(都只拍客人在家裡聽到聲音的緊張),就失去了干冒大險精準計畫賭命行義的重量。
同樣失去重量的,是一幕幕的歷史剪影,那都是生靈塗炭的華沙血淚,但電影拍得像一頁頁剪報日記似地。當然素材本來就是日記,出去看悲慘世界的是園長,在家謹慎經營細心呵護的是夫人,她的日記的確記不到那第一線的血腥悲慘,電影用浪漫卻驚懼的漫天黑雪是很貼切而有力地捕捉了這感覺。但,電影還是跟著園長出門去了,已超出夫人的 comfort zone ,那驚懼感就必須要求了,不然怎麼鋪陳出夫妻衝突「妳待在家都不知道,外面人人在慘死」的重量?結果電影裡這句話講出來,園內園外的對比震撼直接被三角戀疑雲老梗反客為主。
尤其, 1944 華沙起義,讓園長看似為了民族大義執意參加,卻拍得毫無掙扎與犧牲的重量而像家家酒。就算在瓦礫堆的巷戰陣地,也完全沒有寫實驚懼的對戰與死亡,只有很浪漫地衝鋒、向天上率性地奔跑射擊、然後浪漫地中槍倒地。當然這可能都是沒有親眼見識的夫人之浪漫想像,但想像與現實的分別應設計一種電影語言畫下界線,而不是整個混在一起、讓沈重的都輕浮了。
http://imgur.com/9udzgxA
華沙起義,我還是建議看 Miasto 44《浴血華沙》,它一樣是又殘忍寫實又夢幻浪漫,但把兩者界線做得清楚鮮明反而成為一種風格,強烈表達夢想在現實中苦苦掙扎的張力。總之華沙起義是很恐怖的,簡直是屠城了,《園》片還能保有一爿浪漫的前動物園樂土,也許是奇蹟般的幸運,不過出了動物園的部份恐怕處理得太輕。尤其,當德軍兵敗如山倒急著撤退時,居然還要花寶貴時間意氣用事動員大軍來盯女主角,彷彿蘇聯軍隊會等你們解決私事似地,是連逃命都忘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eMPlYYpT_I
靜態邪惡的設計
最後回到邪惡納粹的角色,其實這點比較令我眼睛一亮,因為近年比較有意思的二戰電影都不會再把納粹角色寫得這麼單面了,納粹當然還是壞,但是當代電影越來越重視個人人格與集體規訓的衝突,納粹往往也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值得同情者有的可憐有的平庸有的能超越窠臼(譬如《亂世有情天》)、泯滅人性者也往往是從小惡走偏慢慢變成大惡(譬如《狂琴難了》)。要像《園》片的魯茲黑克先生這麼單面靜態沒有故事,還真是稀奇,好像許多年沒看見了,也算是個驚喜 XD 。
原著素材的園長夫人日記裡,這位黑克先生雖對女主角有浪漫情懷,但並沒有這麼戲劇化,在研究動物執著純種並囂張佔領之餘,還色心大起想要佔有人妻(日記裡僅提到「他好像對我特別好」),這是電影的戲劇化改編,刻意改成這樣的心態也挺值得玩味。這一改,讓本來充滿張力的兩位動物學家意識形態之辯,被三角戀情疑雲喧賓奪主,讓本片的「動物」敘事力道打了折。
當然一國以武力佔領另一國並強勢掠奪,的確可以與男性以權力強勢追求或性侵女性來交相參照,不過這方面基於廣泛的歷史現象、用無名的猶太女孩來代言已經夠了,竟然還要給一個最高層的納粹科學菁英杜撰史實沒有的性暴力?電影讓夫人說「每天和他相處,我都面對無比威脅極度緊張」是很真實,但要進一步把這個令人緊張的人真的塑造成性暴力惡魔,這一步真的不可以隨便亂走。
納粹意性風發來對被佔領國女性示好,這和丹尼爾自己演的《惡棍特工》似曾相識但人性立體遠遠不及;而為了救丈夫噙著眼淚輕解羅衫等著自願被奸人強暴,和《狂琴難了》幾乎如出一轍,何況這根本是杜撰劇情、史實魯茲黑克早在新年夜大殺動物後就離開園長夫婦的生活了 XD 。納粹壞人很多,施展性暴力的惡人也很多,但選一個史實沒這麼做的人來杜撰一回,讓我們看女主角楚楚可憐... 刻意設計這劇情,背後是什麼心態呢?實在是令我感到有點噁心。
當然啦,電影還是沒有讓魯茲黑克逞兇到底,最後幾乎要殺了小男孩時也槍下留人了(日記裡是一位德軍路人甲和夫人開過這邪惡玩笑),也不是那麼 100% 的平板,不過平板了一整部片才突然來一點轉折,不知所謂,而賣狗血嚇人(背後卻沒有道德啟示或人格成長)的意圖我也無法苟同。
http://imgur.com/aydWXvG
無論如何,這片還是令人看得很投入很揪心的,視覺與節奏也很美很浪漫,若非基於史實的話,光看一個杜撰的故事這樣聖潔堅忍地戰勝囂張跋扈的邪惡,當然是大快人心!就算是花系列灑狗血也沒什麼不好。不過當這故事基於日記、用了史實人物,卻在這些有血有肉的真人身上加油添醋灑狗血、還只靜態描繪毫無人格變化、真正的義舉反而退居其次被大量簡化、甚至還要杜撰強暴戲(非指小女孩被強暴、而是指片尾黑克的強暴未遂)來描繪弱女子如波蘭般任人凌辱楚楚可憐... 這種電影當然有其娛樂與催淚效果而且都做得不錯,但其心可議令我真的很想給個 [負雷] 。
不過這片還有令人驚喜的小背景:《權力的遊戲》老剝皮魯斯波頓,我以前看影集最恨的這張臉,在這部片裡直接加兩百分徹底洗白!波頓大叔總是默默地四處招呼動物、奮力埋葬動物、偶爾給崩潰的夫人一點肩膀、扛起農具重新整地、甚至到最後不惜犯險拿槍指著德軍也要保護夫人、而且他對夫人與園長毫無所求只是默默耕耘... 電影中說不到幾句話、臉孔也沒被聚焦過幾次的這位大叔,才是亂世下永遠屹立不搖的 constant gardener呀!最後還以為他要領便當了,居然還有奇蹟發生我當然欣然接受!好,為了波頓大叔,看在這片品質也不差的份上,就給個 [普雷] 。
http://imgur.com/ogPt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