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進戲院看台北物語,少了笑果,但多了一份對編劇和導演的佩服
,以及自己的體悟。
第一周的 cult 片笑爆戲院的狀況似乎已經沉澱,去看的觀眾是因口
碑去看,或是二刷(看第二次)、甚至三刷客。有些觀眾可能是跟著
風潮去看而感受不太到笑點,有些則可能已經笑完一輪,稍微靜下心
了,總之戲院內的爆笑少了,我自己則更能靜下來看劇情。
最後劇中八位主角群聚的對質戲(影迷暱稱:G8高峰會,其實我認為
是8.5 位主角,因為加上陶瓷狗也有戲)還是讓我笑到拍手,但這次
從第一秒看到最後一秒,我感受到:天啊,劇中的一切跟現實生活真
的太像了。
除了劇情跟橋段像(例如之前跟朋友提過的都更、外遇、親子衝突、
生命中莫名奇妙的境遇等),劇中那些細微的巧言令色、騙己騙人、
背叛、無解的追問、小奸小惡的掙扎、平庸的惡行、真誠的愛與受傷
、還有活著的莫名奇妙,都跟戲外也太像了。
編劇藉角色的口問了這個問題:
「每個人在不同的處境,難免要說一些謊話。但到最後,這一切,到
底是為了什麼?」
「孫醫師:城裡的人都在做什麼?
Tony醫師:士農工商,各司其職。
孫醫師:那他們喜歡自己做的事情嗎?」
(用背的,可能跟實際台詞有出入)
看著戲院裏幾位文青模樣的大學生,討論著攝影或收音方面的拙劣,
再引以為笑點,縈繞在我大腦的,更是這些大哉問。任何上過一些班
,在人類世界賺過一點點錢,在社會中尋找過愛的人,都不免會有些
共鳴。
因為太蝦,而被詬病的失敗文藝過場戲:「客服電話」、「投硬幣或
捏花瓣,占卜他愛我/ 他不愛我」、「對時」,也變成有其道理。
在「台北」這個城市裡,所有的人都因著追逐錢、權、以及渴望被愛
(所謂的愛,也許是「被理睬」),而失去了認識自我,跟發展自我
的機會,最後變成被錢、權、面子、或社會規則驅動的動物。(這也
許是所謂的「異化」問題之一種或多種,熟悉馬克斯的鄉民可再教導
)
劇中比較像是個真心人的主要角色,只有孫女小宴,但她也因著成長
過程目睹的一切,而走在可能崩壞的途中。其他大人們(柯錫恩議員
、孫英醫師、竊賊林孝慶、寡婦林秋紅、議員情婦郭心純、議員助理
郭再興、建商林董、爺爺孫董、爺爺情婦、Tony醫師、胖子助理邱耀
東、甚至出納小貞)則都已經壞損成社會的運作規則下,既被系統推
動,也推動系統的人們。在這種人跟系統互相支配的迴圈下,要跳出
來真的很困難。
這些已毀損的成人,至此,跟客服電話鬼打牆般的語音、或手錶對時
的標的物,幾乎沒什麼差異。但他們還是有人性,有真感情,真心被
埋在黑心底下,真心仍會透過隙縫去呼喊(透過一些台詞話語,閃爍
出現,或抽象言之:用占卜的方式問愛)。
最後,日子還是要過。複雜的各路衝突,竟被歸因給不知所謂(但當
然真實存在)的「黑道」,大家就回去「各司其職」了。至此,可說
是荒謬又寫實到不行。
編劇無疑有相當程度的人性關懷。身兼編劇的黃導演身為一個活比較
久的老文青,他把他看到的寫出來,但不給教導,也不給救贖,就是
寫出來,讓這些人軌跡交錯,然後讓這些人各自離開(具體而言,是
搭計程車或開車離開XD)。電影散場後,觀眾也各自離開戲院。人們
心中,固然有個轉著吊扇、飲著紅酒、耽溺沒出路的性愛、把世俗事
務當作拋扔鑰匙圈般戲耍(然後可能華麗地成功,卻在下一秒撞車)
的別墅房間,但也許我們有朝一日,有機會跟著劇中人一起「離開別
墅」?但當然不可能變回孩童,經歷這一切後,多少是不可逆的。
幾年後我自己應該再看一次這部片,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應該會有
更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