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已有多久未曾在電影院中潸然落淚,久久不能自已了。
《神奇大隊長》無論是視覺上的大美,文本點出的不同信仰價值間的激盪,還有人物情感
的真實豐沛,皆是如此深刻,即使觀影後已過了兩周,仍在腦海中低迴不去。
影片中山林生活的每個鏡頭皆美到令人神往。天高地闊下,盡顯著人之渺小;而在神奇隊
長的帶領下,孩子們仍能堅毅又自信地在無垠的綠海裡生存著,說服力十足又夢幻到不太
真實。隱士之所以喜歡山林,也許是因為只有在深山或荒野這樣不仁亦不爭的真實中,才
能明白塵世的種種文明泡影也只是無數生活方式中的一種,而我們永遠是有選擇的,沒有
什麼是真正「理當如此」。
去世俗化的辯證
除了山林之美外,充滿機趣的台詞也是本片一大看點。角色對白間對於社會/資本,物質/
精神,菁英/平等,宗教/自然,體制化/去體制化,傳統教育/獨立思考等等各種對立面向
的討論,即使未能深入談論,也已煞是精彩。
而對於去世俗化教育的正當性、人與社會之間合理的距離與關係、以及最終理想與現實兩
者之間的妥協與平衡等大主題,電影本身沒有給出明確批判孰是孰非的解答。即使觀眾能
透過劇情了解導演已有其立場,電影中也不曾真正關上兩者間的溝通之門,而是留下了對
話與反思的空間,我覺得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敘事角度。
究竟是慶祝虛構的、商人炒作的、自己也不相信的宗教傳說為團聚節日比較荒謬,還是以
你根本不認識的、真實的人道主義者的生日為由與家人團聚比較荒謬呢?
兩種理念的衝突藉由大兒子對自身所缺乏事物的警覺,以及二兒子對非常規教育的反骨抗
拒帶出,並藉由看似不願溝通、實則也是為孩子真心著想的祖父強化。其所堅定代表著的
世俗系統的立場,理直氣壯地對隊長”荒謬”的去世俗化教育進行批判。而最後的一根稻
草,則是那自己與妻子一起培育出來的、美麗自信又充滿力量的,無敵的女兒,在現實的
堅壁上的一次無情墜落,縱使是一直以來對自身所為懷有堅實信心的神奇隊長,也不得不
正視這個新的現實。
無論他為之感到驕傲的哲學家皇帝們、多麼辯才無礙通達萬物之理,對於人際相處及人類
社會運作的缺乏理解,終究使他們未臻完美,而這不完美可能以任何形式回過頭傷害他們
;不論是以斷折的脛骨,還是受挫的自尊。
瀏覽先前的討論時,曾有版友提及劇中夸夸而談著的一切美好價值觀上,仍凌駕著赤裸裸
的以父/親權為尊的傳統思想,鉗制著孩子們的人生,這項矛盾的確也在我的觀影經驗中
造成一絲不和諧,尤其是在二兒子面對手足的同儕壓力、以及親子關係中未能貫徹實現的
民主這個橋段中特別明顯。
但回過頭一想,在原始山林這危機四伏資源有限的環境中,親權的領導或許是自然演變的
,是不得不退回這古老的社會/家庭制度,才能維繫族群基本的生存。而電影中也並非沒
有對此提出反思,隨著劇末生活與俗世共存的”環境變遷”,也許隊長一家終能找到更為
健全的家庭/親子關係。
在電影的末段,原本固執強勢的隊長也放開了一直以來強大的親權約束,讓孩子們能自由
選擇自己的人生。所幸,他與摯愛的亡妻一生致力教育出來的小小皇帝們,是如此地有智
慧,終究能理解並原諒了父親的期望與憂懼,同時也認知到過去山林中的天堂生活也非唯
一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最後,親與子一同找到了既能擁有彼此、又能在這俗世上安置的適當位置,共存、理解而
非退讓地姑且地活。帶著隊長一家數度入世又出世的校車 Steve,成了早餐中優質蛋白來
源的雞舍,孩子們的生活也依然能自給自足,但同時也透過世俗的教育更全面地、踏實地
去理解世界。
而懷有對世界真貌探索的渴求,大兒子也離開了烏托邦和父親的庇護,踏上了只屬於自己
的理解真實之旅。『謹記,謹記,是行為而非言語決定你的價值。』
多麼希望這故事裡虛擬的你,能代替還在俗世裡翻滾掙扎的小小觀眾我,在走過人類世界
那些既醜惡又美麗之處時,也能永遠牢記那些你所見、所感、所學的不凡事物,精彩地,
無畏地活。
為我唱吧,我甜美的孩子
前面談了有關人物的成長及理想與現實間衝突的動人之處,但最最觸動我的,果然還是劇
裡滿溢在角色間的溫暖情感吶。
透過鏡頭,我們能夠看見丈夫對亡妻的深深依戀;『我的手是我的,我的嘴是我的,但我
不是。我是你的』。還有在將睡將醒間、不捨地撫觸伊人已從肉體苦難中解脫的笑靨,互
相傾訴對彼此、對孩子們的愛與讚嘆。
『生活很美,孩子們都很棒,那些我們共渡的時光如此美好,是吧!』
而父親對孩子們的無限驕傲與期望,更是通篇一覽無遺;不論是循循善誘孩子要對事物有
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自豪自己的孩子對歷史與政治見解的超然獨到皆然。隊長和天下所
有的父母一樣,是如此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好的,以至於當女兒因為自
己的錯誤決定而摔傷時,才會給了他如此大的打擊。
當隊長自責自己是失格的父親,將孩子們託付給岳父而離去後,導演終於還是在兩種價值
觀中做出了選擇,也用和解與原諒讓家庭重新凝聚。而片尾的挖墓行動 (對它們來說這可
不算盜墓),則更是讓隊長一方得以一吐悶氣的時刻!就像觀眾可以批判隊長應尊重孩子
們的意願、選擇學習與生活的方式一樣,父母不是更該尊重女兒的意願以決定自己人生最
後離開世界 (或者說再進入世界) 的形式?若想要紀念,那就用她所希望的方式去紀念吧
!強加的、本不被死者信仰的宗教儀式,最終撫慰的只有生者的自私罷。
崇尚自然主義的母親理想中的喪禮沒有既定的禮俗,不需要哪個神靈引領他去往他方,他
只想與摯愛們做最後的告別,聽他們奏一曲總結自己人生的鍾愛的歌曲。化為塵土後,就
用無所謂骯髒乾淨的管道回歸世界,心滿意足矣。就像是莊子所稱頌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那
樣,應『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齍送』,又『鼓盆而歌,不
亦甚乎』。
而那首母親鍾愛的歌,果然更像是要訴說與自己摯愛的人們聽的、自己最後的心聲與願望
。Sweet Child O Mine 的旋律一下,此前所有因為愛而累積的愧疚、寄望、遺憾與不捨
,也都在這個瞬間舒然釋放了,隨著火焚的青煙直入天芎,所以就算明知這個橋段多刻意
煽情催淚,雙眼還是不爭氣地模糊了起來哎…
這首在槍與玫瑰的作品中也算是風格突出的經典名曲,在電影中的演出就像母親向著摯愛
的孩子們做最後告別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