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犯蠢而不自知《愚行錄》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17-06-16 18:32:23
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8182376
愚眛的不是惡意,而是招來惡意的本身
社會規範不斷的改變,有時候改變到我們都無力招架之處,這之中有好的,例如人民自由
,與對環境保護和住宅正義的意識抬頭,但也有所謂「惡」的一面於現代社會誕生。改編
日本文學作品《愚行錄》則是將日本那白淨的表面掀開,顯露出滿是汙穢的「裏社會」,
另一種虛偽的日本社會。故事以八卦雜誌記者田中重新調查一起人人稱羨的幸福家庭,卻
在一夜之間慘遭滅門的懸案,自今兇手不明,也無人知曉背後的動機與原因。而隨著種種
調查記者田中發現,那些人們總總虛偽、自私與殘酷,還有各種愚蠢構成了這起峰迴路轉
的懸案,可恨人必有可憎之處,而被恨並非刻意,而是「人」自找的愚蠢。
現代社會看似先進文明,但其實還是隱藏許多潛規則。例如常常被人拿來說嘴與國外人士
讚揚的台灣博愛座位與禮讓老人座位一事,是長期下來台灣社會一種對於周遭目光和儒家
敬老思想的一種過度化。而忽略博愛座位真正的使用並非是老人專利,而是給予「有需要
的人」,故其實所有人皆可入座,但在當今社會如果坐在博愛座位上,往往被人撤目,而
換來大家寧可不坐,也不要受人嘴舌的想法,但在不了解台灣社會的外國觀光客就變成一
件美德。
而同樣偏北的日本國家也如同台灣的情況,在彬彬有禮與被稱為禮貌之國的日本,在潛在
下的社會,是一個極度壓抑自我配合他人的社會風氣,光是女性於日本職場的遭遇就可略
知一二,而電影《愚行錄》則是更擴大的把日本表面那虛偽的形象撕裂,回歸最原始的本
能與慾望。不同於原作第一人稱的敘事模式,《愚行錄》電影則是藉由記者田中訪談拼湊
出整個滅門慘案的原貌,而最讓人感嘆的是當所有事情還原成原貌之時「被害者、受害者
、第三者」都已經無法定義。
故事以八卦雜誌記者田中決定重新審查一起滅門兇殺案,死者是知名建築公司的上班族田
向浩樹,與自己那端莊賢淑,深受鄰居歡迎的妻子友季惠,還有小女兒。是個人人稱羨的
「理想家庭」,當事件發生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為何一家三口會被殺害?此案毫無進展,雜
誌記者田中決定更深入的調查案件的其中,才發現這人人羨慕的美好「家庭」竟有不可告
人的真相浮出水面,隨著真相一步步越來越清晰,終於得知這樁懸案無法水落石出的原因

《愚行錄》以「人生為什麼會如此艱難?難道不是因為大家都是蠢蛋的關係嗎?」此段句
子貫穿全片,道盡所謂的現代階級制度,人們的偽善,男女之間的利益交換等,各式各樣
以「利」和「慾」交錯一起的日本社會。很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看似用盡任何手段想要
得到自我想得到的一切,卻每個人都得不到。難道是因為電影中的人都在做蠢事的關係嗎
?但不是在做蠢事,而是犯蠢卻不自知,而更可怕的是現代社會的人在自我愚蠢下卻甘于
愚蠢度日。
電影中描述人最可怕的並非有目的的惡意,而是在不自不覺下做出愚蠢且會傷害他人的行
為而不自知,而所有的愚蠢行為最後成就了《愚行錄》的誕生,也構成了難以抹滅的悲劇
。人類就是那麼愚蠢且自滿的生物,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在表象中自我滿足。這也使
《愚行錄》前後呼應的公車戲讓整部電影有畫龍點睛之處,用簡短的一個片段讓觀眾進入
著原先就是由謊言、欺瞞跟愚蠢構成的日本階級社會,且不管何種人都甘於屈就愚行而不
自拔。
《愚行錄》是一部探討日本虛偽與階級制度和僵化的社會思考的電影,故事進展也相當緊
湊,與通常會變成長篇日劇的日式電影有所區別,電影的色調整體都是低彩度,且善用黑
白對比將光聚焦於角色臉部,讓在畫面呈現上更加立體,但遺憾的是轉場的銜接並不優,
算是電影中小缺陷。《愚行錄》是一段人怎麼遮也遮不住被社會養成下產出的愚眛之態,
而好笑的是這樣愚蠢的一面,到頭來卻還是換得被人說為:「愚蠢也算是智慧。」一詞安
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