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記憶拼圖,全面啟動,星際效應,或是其他作品。諾蘭一直在他的電影中藉由
劇情設定,藉由場面調度,去建立一個個的世界觀,並且要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試
著去解讀並且再嘗試去了解他所想要講的話,或是他想要表達的價值觀或意識型態。
在全面啟動或星際效應中,我看到導演試圖架構一個完美的邏輯,但卻是在不停地向
觀者提出規則之後卻又不斷的建立更多的規則以彌補本身的漏洞。結果便是花了甚長的篇
幅讓一切明確後就需要結尾。但在敦克爾克大行動這部片中,我總算看到導演重新用很簡
單的場面調度,建立一個清楚又不拖泥帶水的邏輯。好像回到第一次看記憶拼圖的驚艷,
但手法卻又更加的精煉,在隱晦中反而顯示出更加高明的敘事手法。
節奏快慢交錯的開頭帶出全片的背景基調 (we surrund you!!)
片頭是從Tommy一行人背對著鏡頭開始,被空蕩的敦克爾克街道包圍,然後在意外的
槍火中被逼得往海邊逃去,一連串的快節奏移動與運鏡把僅存的Tommy推移到防線後,然
後節奏再慢了下來,Tommy也首次見到了Gibson,接著再運用了一次空襲把節奏拉快,直
到在一句”該死的空軍在哪裡“後,節奏再次放慢而鏡頭往後從旗竿中間退出,留下一個
類似牢籠的畫面,暗示著英軍被”關“在這個海灘上,動彈不得。利用這樣的開場,建構
出一個被陸空包圍,前方是惡水,而家在海的彼端的扁平場景,而人物,就在這扁平的場
景裡,試圖求生。
扁平的場景 (The mole, the sea, the air)
開頭陸續出現了三個字卡:”The mole, 7 days”,“The sea, one day”,”The
air, one hour” 來表示全片將會在三線,三個不同的空間,並且具有三個不同的時間長
短中進行。但有趣的第一點是為何導演使用的是”the mole”而非”the beach”來引導在
海灘上的場景呢?使用”the beach”不是更直接的對應陸海空嗎?這就是這部片的場面設
計之一。在這部片中,如果我們以站在海灘上望向海的彼端為基準點,則所有救援的動線
都是垂直於海灘進行,也就是從畫面正面來,或是離去。支援的戰機是從海的彼端飛來,
救援的小船是從海的彼端駛來,而逃離海灘的路線,就是從垂直於海灘延伸而出的防波堤
,所以將官們所說的要誓死保衛防波堤,就是保衛撤退的動線。當然,相較於在海灘上掙
扎著要前往防波堤上船的軍人,或是全速馳援的小船,戰機在空中有著更佳的自由度,而
且需要有更多的動線來詮釋空戰,所以導演置入了許多的“第一人稱”視角,一來讓觀眾
有更好的代入感,二來則表示空戰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前方乃為救援的方向。
再者,為了避免單一維度的動線過於單調且貧乏,而且在側拍視角與海灘上的移動必
須與此邏輯一致,所以可以觀察到另一個更加有趣的設計是從前述基準點看去,畫面的左
方代表的是“家”,是“希望”,是“活路”,是“彼處”。是故從片頭到片尾可以不斷
地看到角色們努力的往畫面左方前進:Tommy與Gibson抬著傷兵往左方去;或是一開頭的三
台戰機是從左方出現;小船Moonstone與驅逐艦交錯通過時,小船是由左往右,而驅逐艦是
由右往左;Tommy在海上沈船時,Gibson為他打開艙門所出現的救命光芒也是左方;甚至是
在商船上,最後Gibson掙扎但卻失敗的光芒也是很諷刺的在左方;或是Tommy獲救,在海中
吃力地被拖著前進,也是往左方移動;或是撤退到英國後,士兵們所搭的火車,也是往左
方開著。這些不斷往左方前進的動線,不僅僅只是恰巧符合現實地理上多佛就是在敦克爾
克的左前(西北)方,還在片中表現出強力且持續的求生與救援力量。
當然,也有著角色們往畫面右方移動的片段,這容後再敘。
三維的時間 (7 days, 1 day, 1 hour)
1952年的月正當中(High noon),是一部片長85分鐘,而片中劇情的實際經過時間也是
85分鐘的電影。而本片卻是試圖想將三個不同時間長度的敘事交接在一起,但其實不需要
特地字卡提醒,觀眾其實也可以了解三段敘事的時間長短並不相同,那麼特意標注時間長
度的用意為何?若從“The mole, 7 days”的出現開始計算七天,那麼七天的結束應該是
Tommy總算看到故鄉的海岸。而“The beach, 1 day”則是從字卡的出現到開始,也是結束
於Tommy看到故鄉的海岸。但”The sky, 1 hour”則是從起飛開始,一直到Farrier迫降於
海灘結束。乍看是海上一線回應救援的需求,而天空一線回應“該死的空軍呢”這支援的
需求。但如果更仔細的看這三線劇情的角色,海灘的敘事其實就僅只環繞在Tommy身上,而
海上的過程只環繞在Moonstone一艘船上,空戰也只就Farrier, Colins與隊長三人來鋪陳
,甚至嚴格說來是只環繞著Farrier進行。如此的於廣大戰場,眾多軍民中聚焦單一個體,
是一種反襯。在接近真實狀況的七天之中,單一個Tommy在撤退的過程中就面對了如此多的
困難與艱辛,如果放大到整體的40萬人,那就應有著數以萬倍的張力。而一艘Moonstone在
一天的救援的過程中,就遭遇到如此多的阻力與不同的狀況,在這前後七天的過程裡,如
果不斷的來回救援,那就是有著可能接近七倍的風險與辛勞。更不需要提空戰的一個小時
了,三台戰機在單單一個小時內,就遭遇了如此多的抵抗與攻擊,一天內出戰的飛機到底
有多少?而七天內又總共有多少?再說三台戰機居然沒有一台可以回航,更可以想見空戰
的激烈了。
用三種不同時間長度卻彼此交叉剪輯來達到一種重複貼合的效果。以如此的表現方式
,呈現出七天內人的求援,一天內船的救援,一小時內飛機的支援的時間弛張。使所有觀
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不同的時間維度間切換,關心這一層包覆一層的依賴關係。
幾無死傷,未曾見血,過於冷靜的戰場?
看完全片不難發現導演在全片中都刻意地避免任何流血場面發生,不論是開頭的逃避
德軍火線即使只剩Tommy一人也不見任何傷亡的特寫。或是海灘上的空襲即使有許多人沒能
逃過,也還是沒有任何屍首的畫面。或是在小船接駁的攀索,即使有人被兩船夾住而痛苦
哀嚎,也沒有見血。或是在船上不論是魚雷攻擊,或是船艦爆炸,沈毀,也都沒有特寫。
或是在商船裡中槍的士兵,或是在飛機上被擊落的隊長,或是摔落船艙的George,也全都
被跳過血腥視覺的呈現。甚至可以更加延伸的說,整部片中拿掉了紅色等暖色系,除了在
紅十字旗,或是英國國旗外,全片的色調為一貫的冷色調。沙灘是灰黃色,海是混濁的灰
白色,天空也是灰藍色,而整片唯一暖色出現就是在到達英國海岸時從船艙外照進的溫暖
夕陽。在這樣的基調下推展一段段節奏快慢的切換與張力的高低在視覺上就更加的仰賴人
物間的互動與運鏡的技巧,除此之外就需要有更多的聽覺介入來引導情緒。
但除了顏色以外還可以發現連角色間的對話也是格外的惜字如金,將對話移除的用意
一來讓配樂有更加吃重的節奏控制,不論是強力的重低音,或是滴答的計時聲,或是強烈
營造緊張的管弦樂,都在片中不斷引導著觀影的情緒起伏。而不只對話的減少,連角色都
大量缺乏人名與人物背景來讓整體士兵間的差異扁平化,藉此來格外凸顯Tommy與周遭人物
的互動,來表示這是一個任何一個士兵在這樣的處境之下都會產生的行為,他們的目標都
一樣,就是“回家”。這樣設定的結果讓所有人物的行為“去特別化”,所以人物間的所
有反應或是情感便得以代表整體。
如此的安排讓片中真正“死去”的角色反而被凸顯出來,而片中真正“死去”的角色
就是George跟Gibson,如果連流血都希望避免,那麼死亡必定代表有重要的意涵。而這兩
個角色乍看之下並無關聯,甚至對整個撤退的過程沒有任何關鍵性的影響。不過在仔細對
照之下不難發現兩個角色的共通性與他們所代表的意義。首先,兩個角色都是死在船上,
而且都是死在一番爭吵與接續引起的肢體動作之後。在George船上的爭吵,是被救起的士
兵並不願再回到敦克爾克而與船長爭吵,而Gibson船上的爭吵,則是困在船艙中的一行人
與Tommy對於該選誰離開船艙的爭論。這樣的爭吵很有趣的都是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傾軋
。在Moonstone上是船長寧可捨棄個人安全拯救更多士兵相對於被救起的人對於戰場的恐懼
而想要尋求個人的安全。而在商船上則是如果捨去一人則眾人皆可以得救相對於一個曾經
拯救過自己的人是否該因為自身的生存而被捨去。另外一個共通點就是兩個人在死亡的威
脅下都沒有立即的死去,都是在群體利益已經達到的時間點才死去。所以George死在
Moonstone總算救起大量的士兵,而Gibson則是死在士兵們都逃出船艙後。更恰巧的安排是
,逃出商船的士兵,就是被Moonstone給救起的。所以兩人可以說是在同一個時間點死去。
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兩人在船上的死處都是船艙,也都是死於落下,一個是人在船艙中墜
落,一個是人在船艙中,隨著船一起沈沒。據此,從爭吵的內容可以看出導演安排兩人死
去的用意:為了群體的利益,必須犧牲少數人的利益,為了更多人的生存,只能讓少數人
死去。所以死的可以是法國人,可以是英國人,可以是一名士兵,可以是一個平民,可以
是曾經救了很多人的無名英雄,也可以是說出我會變得很有用但卻實際上沒有多少貢獻的
小老百姓。只要能夠增進群體利益,那麼他們的死就有其意義。
不只沒有流血,沒有大量的死亡,整部片的冷酷基調將整個空間顯得格外的冷靜,這
樣的設定一來是這雖然是一個在二戰戰場發生的事件,但行動的目標是撤退而非進攻,只
求最低的損失,避免交戰,所以除了空戰以及沈船中交錯出現的第一人稱攻擊或溺水視角
外,全片的進程幾乎是在一種穩定且旁觀的步調中推展。而在整片之中最凸顯出這特點的
兩段戲就是Tommy一行人在船沈後重新回到海灘時,坐在海邊好像一切事不關己地看著大海
,然後再往右走向商船尋找離開的機會。這也是片中少數角色們往畫面右邊前進的畫面。
這也是他們坐困愁城後唯一的出路,但也引導他們進入到另一個“被包圍”的狀態,在一
艘不知何時才會被海水浮起,不知何時才能脫出火網,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彼端的商船。這
也是一個微觀的敦克爾克,所以若能脫離這船艙,那也就是能夠離開敦克爾克了。
結尾,那饒富趣味的眼神
在成功的將士兵送回家鄉後,片子該如何結尾呢?在海的這一邊,疲勞的士兵們搭上
火車,戰戰兢兢的不敢期待江東父老會有什麼反應,畢竟,他們是夾著尾巴撤退,與勝利
沾不上邊。但在熱切的歡迎之下,更可以對照出海的另一邊,已然空蕩的海灘,只剩一個
睡過頭士兵的防波堤,還有願意留下幫助法軍的將官。還有在空中緩慢優雅滑行的Farrier
。在一部只有107分鐘的片裡,卻留上了這麼長一段他滑翔的片段,一來這是唯二角色們往
畫面右邊移動的場景,代表他將往背對於代表家的此處前往彼處,而可以看到他掠過的沙
灘已然空蕩沒有等待救援的士兵,表示他身為一個空軍支援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表演神技
,而是徹底的達成了使命。而從未出現旁白的設定卻讓Tommy開始閱讀報紙上邱吉爾的演講
內容。表明將會引領新世界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舊世界。這已是海灘七天後的隔一天,第
八天了。也就是新世界的到來,而與旁白交叉剪接的Farrier迫降,離機,被俘,卻是第七
天的黃昏,Tommy在Moonstone上看到的溫暖夕陽這時也照耀著他,表示他任務達成,但也
表明了他是停留在所謂的舊世界。兩者時間的不相對,也就照應著新世界與舊世界。所以
,片子可以結束在那熊熊大火燃燒著的飛機空鏡,但導演卻又在空鏡後加上一個Tommy往前
方凝視的鏡頭才作結。表示這一切,不會在戰火的舊世界結束,所謂的撤退,是為了Tommy
所看向的,即將到來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