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丰專欄:諾蘭25年一部的《敦克爾克大行動》
http://i.imgur.com/Wjqwr6S.jpg
諾蘭導演新作《敦克爾克大行動》在台上映,意外引起對二戰歷史的討論,也引發許多正
反論戰,然而,這部電影最值得探討的並不是其中的歷史,或許,就像網路論戰「反諾蘭
」大戰「諾蘭粉」所暗示的,其實,關於這部電影,最具深意的故事,是在諾蘭本身:一
個22歲的年輕人,知道自己能力與實力不足,願意將心中的想法埋藏沉潛25年,25年後,
已經成為國際名導,仍不忘初衷,將之完成的勵志故事。
1992年,諾蘭還是個在大學裡頭學習文學與拍片技術,和女朋友(後來的老婆)艾瑪湯馬
斯在暑假時一起拍片賺錢,再用賺來的錢繼續拍片的毛頭小子,小倆口有次跟朋友一起乘
船橫渡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的敦克爾克海灘,因為海象太差,航程花了19個小時,這時諾
蘭有了靈感,想出了一個以敦克爾克大撤退為背景的電影劇本,這個劇本的結構是有如鐘
錶一般的精確環環相扣,像時針、分針、秒針一樣,陸上士兵、海上民船、空中戰機,三
條時間線所發生的事件完全緊扣在一起。
文興大發的諾蘭當時寫下76頁劇本,寫完以後,他從現實面考量這件事,諾蘭熱愛這個點
子的理由,剛好就是讓它幾乎不可能拍攝的理由,因為這部電影要動用到無數臨時演員、
飛機、船隻,需要大製作(最後終於拍攝時,預算估計約1億美元),但是大製作得要有
好萊塢大片商買單,好萊塢大片商可不會盲目買片,一定要符合暢銷電影公式它們才會有
興趣,以戰爭片來說,就是要打勝仗,而且最好是有美軍參與的戰爭,然而這部擬紀錄片
,是一場撤退作戰,而且也沒有美軍在內。
這一藏就是25年
雖然當年的諾蘭只是個電影界新人,但他已經對業界生態有基本了解,他不盲目的以為光
靠「拋頭顱灑熱血」就能完成這部電影,而是把它藏在心中,直到他有足夠的經驗能掌握
這個劇本,在電影界也有了足夠的聲望,能夠取得出資者信任,而願意注資拍攝乍看不符
合暢銷公式的作品,因而有足夠的資源,能將這個劇本發揮到最好,到那個時候,他才來
完成這個理想。這一藏,就是25年。
接下來諾蘭的電影歷程許多人都很熟悉:2000年以預算僅900萬美元的《記憶拼圖》創下
票房成功,更獲奧斯卡獎提名、2002年《針鋒相對》又以4600萬美元預算創下超過1億美
元票房、2005年開啟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2006年《頂尖對決》同樣以4000萬美元
預算創下1億美元票房、2010年《全面啟動》、2014年《星際效應》,此時諾蘭已經成為
票房保證、奧斯卡得獎無數,影迷只要認著諾蘭就會進電影院看電影,片商也這麼認為,
因為資方不但願意出資拍攝,還願意給諾蘭2000萬美元薪水加上20%票房收入分紅,這可
是相當於彼德傑克森在《金剛》時候的條件。終於是可以拍攝《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時候
了。
電影一開場,開宗明義在三個片段開頭標著「一周」、「一天」、「一小時」,代表的是
海灘上士兵的撤退行動總共持續一周;開船來回英吉利海峽則要一天;噴火式戰鬥機飛行
員前往戰場護航,油箱中的油料只夠飛行一個小時。三種不同時間感的時間線,自此在整
個故事中交織到最後。
電影中展現的魔術
三條時間線的人、事、物要精準的全部連結,才能一氣呵成的創造出這個故事,真實世界
中的戰場之神不可能有閒工夫製造這麼多巧合,所以這部電影打從25年前諾蘭想到的時候
,就已經註定是一部「擬紀錄片」,劇情雖然是由真實歷史中去取材來編織,但故事細節
本身必定是全然虛構,再從完全虛構的劇情中,回頭反射出當年大撤退行動中的真實氣氛
,這就是諾蘭在這部電影中所要展現的魔術。
他有沒有成功?劇組請來30位當年親身參與大撤退的老兵觀影,他們全都表示電影拍攝出
的戰場氣氛完全真實,只除了一點:轟炸聲音沒有電影中的那麼大。
http://i.imgur.com/2o3JL1c.jpg
諾蘭對大環境歷史的考據相當用心,許多情節都是根據真實參戰過的老兵的敘述編寫,
而諾蘭堅持盡可能用實景拍攝,也對呈現真實戰爭氣氛有相當大幫助,他找來真的年輕演
員來演當年16歲就被趕上戰場的屁孩士兵,拍片現場有1500個臨演真的穿上軍裝列隊,海
上有真的戰艦,動用超過50艘各式船隻創下影史紀錄,天上有真的二戰老戰機轟然飛過,
飾演年輕士兵的幾位演員說,要演這部戲一點都不難,因為他們真實的反應就是那樣。
由於拍得太真,竟然引起影迷的歷史考據大混戰,雖然氣氛真實呈現,但是這仍然無法改
變全劇是完全虛構的事實,不僅環環相扣的劇情全都是虛構,劇中即使是高階軍官也都是
虛構角色,「稻草人」席尼溝扔廜Ⅱt的獲救士兵,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在片末演員名單
上直接叫「發抖的士兵」。
諾蘭為了凡事盡可能不用特效,也不得不讓片中有一些歷史瑕疵,譬如,飛機要真的上天
,於是有好幾架飛機是大戰後期的飛機,這點國內有部分軍事迷吹毛求疵,但國外的軍事
迷卻認為「可理解」,因為大戰前期的飛機在戰事中損耗嚴重,難以找到還能飛上天的飛
機;又如,為了重現敦克爾克特別的海灘與特殊的漲退潮落差海況,最後諾蘭只好乾脆選
擇就在敦克爾克拍攝,其結果是,在遠景之中,難免就會出現一些現代化法國工業設施。
一部「只是活下來」的戰爭電影
然而,這些小落差,無損於全片歷史氣氛的呈現,在一部從頭到尾都是虛構編織的劇情中
,討論這些小差距,意義也不大。諾蘭顯然並不想就歷史長篇大論,討論敦克爾克大撤退
一般會從《慕尼黑協定》、德國併吞捷克、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假戰」、德國揮軍盧森
堡、比利時、荷蘭開始說起,電影中卻一開頭就已經來到敦克爾克,只用一張德軍的宣傳
單說明盟軍遭到包圍,完全不交代前因後果,因為當年的士兵們也不知道這些,他們只是
呆呆的上戰場,突然間就發現自己在撤退逃命。
至於德軍為何不以陸軍揮軍剿滅這些在灘頭等死的盟軍?在戰史界這個問題筆戰持續了數
十年,諾蘭也不打算解答,只用軍官一句「可以用空軍甕中捉鱉,何必浪費寶貴的坦克」
算做解釋,有很大部分原因的確是如此,當時德軍雖然一路大捷, 卻也損耗嚴重,坦克
損傷比率來到30%~50%,後勤物資也快要跟不上,不得不進行整補,沒能極盡全力消滅被
圍困的盟軍,實在不是「怠惰」,而是有實際上的困難,不如讓空軍去轟炸。
但是盟軍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真正的原因,他們只曉得對方放緩攻擊,甚至,整部片中
,一個德軍都沒有露臉,頂多只能看到德軍打來的子彈,因為,這整個故事是描述士兵如
何夾著尾巴逃走,而不是如《搶救雷恩大兵》般英勇的深入敵境與敵人面對面作戰。片中
的士兵固然搭上的船隻遭德軍擊沉,但是真正殺死他們的不是炸彈,而是沈船後的大海,
各角色是奮力求生、奮力救人,而非奮戰。
當他們終於狼狽逃回英國家鄉,連士兵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認為家鄉父老一定會朝著他們
吐口水,誰知道竟然面對的是熱情的歡迎,當年輕士兵質疑自己啥都沒做,只是活下來而
已,諾蘭特別安排由合作多次的叔叔約翰諾蘭所飾演的瞎眼老人,來告訴他們:「活下來
就夠好了。」的確,能救出這批生力軍,對日後的戰局至關重要。
25年前,毛頭小子諾蘭想到了這個好萊塢絕對不會想拍的故事,25年過後,諾蘭證明,「
只是活下來」的戰爭電影,也可以票房成功。
不是僅憑「熱血」的創作
25年前的諾蘭知道自己實力不足、資源不足,所以把想好的劇本埋藏心中,而不是妄想憑
著「熱血」,明知不可為還要胡亂嘗試。同樣可貴的是,25年後的諾蘭仍懷抱初衷,沒有
因為名利雙收,就忘了年輕時的夢想,而是藉由如今的影壇地位,終於把深藏已久的老劇
本拿出來實現。
25年一部敦克爾克。就像許多人認為,沒有敦克爾克大撤退,可能就沒有日後的諾曼地登
陸,沒有25年前的沉潛,25年內的努力,就沒有25年後實現的一天。
許多人看得霧煞煞,直到電影播了大半才大概了解。
新聞網址:
https://goo.gl/aXC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