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注定是這個暑假最受注目的電影了,上畫兩星期以來,正反意見不絕,非常熱鬧。不少文章都寫得非常深入、專業,無論是故事主題、歷史考究、敘事結構、配樂實驗、剪輯美學等各方面,都有詳盡的分析。唯一可惜的,是比較少人談論過往有關鄧寇克的電影。
如果我們說路蘭這次拍鄧寇克切入角度新穎,發前人所未發,那麼我們也得對前人的好壞、精粗有所認識,才能知道路蘭這呈現手法的優劣,否則不過是空言而已。一部真正優秀的作品,必能引起觀眾燃起對相關題材的興趣呢。
傳統戰爭片的代表
——1958 年《鄧苟克戰役》(Dunkirk,Leslie Norman)
第一部以鄧寇克(這地名歷來有不同中文譯法,本文統一為「鄧寇克」,如果戲名用的是舊譯,必以書名號標示)戰役為骨幹題材的電影長片,要數到 60 年前的這部英國電影了。導演 Leslie Norman 今天識者不多,但只看《鄧苟克戰役》,功夫相當紮實,而他曾參軍的經歷,想必也為拍攝帶來一定實感。
https://youtu.be/W0dZJUoI7AQ
如果我們說路蘭的拍法與傳統戰爭片不同,Leslie Norman 這部戲,就是傳統戰爭片的代表了。這部長達 134 分鐘的電影,故事非常豐富,覆蓋的層次極多,路蘭的拍法着重 intensity,諾曼講故事則強調前文後理和性格發展。
有趣地,《鄧寇克大行動》以三線敘事,《鄧苟克戰役》同樣有三條故事線,主幹的兩條,一者集中在傳奇影星尊米路士(John Mills)飾演的軍士,他與部下在任務中與大軍失散,一行人只得靠自己冒險尋路,追上已撒退至鄧寇克的大軍;二是資深演員李伯納(Bernard Lee,他就是第一代占士邦電影中的 M)飾演的記者,在假戰(Phoney
War)後,他為自己無法提起人民的抗戰意識而感到空虛無奈,輾轉間他的私人船艇被軍方徵用,才知道鄧寇克的形勢,決定親自與年輕學徒駕船前赴戰場。《鄧苟克戰役》沒有空戰的故事線,但別有支線講到英法軍政高層的決策,三線並敘,非常厚實。
Leslie Norman 當然不會像路蘭般,急劇在三線間來回穿插(那時候還未發展出這種交切密度),總是一個事件過後,才轉到另一線的事件,雖不新鮮,卻換來鋪敘發展的空間。電影從「假戰」後的局勢開展故事,寫出當時軍政界高官發言不盡不實、英法雙方也各有盤算;在民間,有人在發戰爭財,不少人雖質疑德軍的文宣(納粹德國偷襲挪威和丹麥時,宣稱是要從英法手中保護兩國中立),卻尚未警覺到事態有多嚴重,這些「背景」,其實都是只看過《鄧寇克大行動》的觀眾值得補習的。
《鄧寇克大行動》一開始講述年輕英國小兵,穿過槍林彈雨,終於到達鄧寇克海灘,《鄧苟克戰役》的前半劇情則講尊米路士一行人,如何穿州過省,逐步退到鄧寇克,當中困難重重死傷不絕,還可見到同路走難的苦海平民,幾乎可視為《鄧寇克大行動》的前傳。與荷里活戰爭片不同,像尊榮(John Wayne)等演員飾演的美國大兵角色總是陽剛勇敢,受傷也不叫不喊,英國戰爭片往往比較含蓄,尊米路士雖然是小隊長身份,樣貌平凡,並不特別威武,遇上困難決策會猶豫,卻給了觀眾莫大的認同感,就如路蘭在《鄧寇克大行動》選用年輕新星的理由一般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