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禍下的孩子成長,可以怎麼拍?光就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片來說,我比較有印象的有英國的《希望與榮耀》與德國的《偷書賊》,前者奇幻幽默後者誠摯感人。相較之下,這部法國的《芬妮的勇敢旅程》相當冷靜寫實,鮮少用鏡頭幫觀眾代入芬妮,而更像從旁靜靜觀看芬妮。
相較於《希望與榮耀》,這片不是以童心為主軸的成長片,從不正面刻劃芬妮的心境,更沒有一句具體的獨白;相較於《偷書賊》,這片不是以道德品質為主軸的教育片,而是以具體的冒險過程為主軸。當然二戰電影還是要談道德品質的,不過本片完全不多說一句,直接把孩子們丟進冒險旅程就是,該學習的道德課題自會在不經意中浮現。
http://picpusdan5.free.fr/LE/le%20voyage%20de%20fanny.jpg
電影從童心開始,猶太兒童收容中心裡,大部分孩子們本來無憂無慮不知大難,身為姊姊的 Fanny卻一直都是最沈重沮喪的,但 Fanny要扛下這重擔、要學會輕盈。我們隱隱知道這片的主題可能和「輕盈」相關,這點和《偷書賊》的精神類似,但在本片不像在《偷》片是全神貫注學來的系統能力,而是從生活緣份中擷取來的吉光片羽。
Fanny 是個大姊姊,要幫忙領導大家也要下廚工作,廚房大男孩第一次示範給她看面對壓抑規訓的輕盈態度,可以面對看起來像巫婆一樣的老師,未來也可以面對逃亡的恐怖。
Fanny 帶眾小朋友跟著老師上火車,老師就是大人世界的文明秩序;當文明秩序傾頹進入野獸時代,Fanny 要學會偽裝,有多少害怕都要撐出一張雲淡風輕的臉,也是輕盈。
Fanny 心目中的英雄大哥哥,那個曾經銜命帶領他們卻失敗的文明維護者,臨走前更給了 Fanny一個困阨現實中最大的夢想:一張密籤、一個神聖使命、最後揭曉只是一張白紙,卻帶領 Fanny強壯起來走了這麼一遭。
這一遭,孩子們人人有失望、有絕望、有崩潰、甚至憤世嫉俗,低潮的谷底就在小男孩指控維琪法國警察「就是要殺了我們呀,砰砰砰砰砰」;但孩子心有起有落,電影一樣給了他們幾次辛苦嚴峻當中的歡樂時光,哄孩子走路就是要讓他們在陽光草原上亂跑。電影處理這些高潮和低潮,常常是突然之間令人錯愕的切換,以大人電影來說叫做「出戲」,但以小孩電影來說竟是貼切的「春天孩兒面」。
當然,戰爭逃亡是生死交關的,但總不能一味武裝起來拒世界於門外,還沒被抓就先把自己埋葬在絕望中。Fanny 和藏了好多鈔票的有錢男孩 Victor ,是電影特別關注而隱晦發展的一段友情。Fanny 自己本就是個很矜持自課的嚴肅孩子,這位 Victor 更是一來就封鎖心靈埋藏秘密;但面對困阨僵硬地固守堡壘是沒有用的,就在紙鈔飛散草原的那一刻, Victor 的秘密破功了、他拒同伴於外的壁壘也破功了。
破功又如何?反而換來大家了解他、他也不用再偽裝,一路劍拔弩張的 Fanny看見他也有故事、秘密、與苦衷,也鬆了口氣,這團才真正手連手心連心。突然間這片人間地獄成了田園詩畫,Fanny 帶大家找到了小破屋也不想離開了(有種《玻璃城堡》的味道),「先生夫人來買房唷」,我們一群小孩就一起待在桃花源等待戰爭結束吧?那可不,孩子的美好想像終究是想像,那不是生活本身,想像只是支撐我們擁有力量追尋生活。
Fanny 再次走入人間求援,說的是大方的「我是猶太人」,當然這話不能亂說、基本的理智思量還是要有,只是戰戰兢兢的逃難孩子們總不能一輩子固守堡壘拒世界於外。大人總是教導小孩要戒慎,收容所的老師們也諄諄教誨,對這群逃難孩子來說永遠要堅持隱藏的就是「我是猶太人」,遇到任何陌生人都要小心警戒;然而,孩子們這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大人,火車站的德軍大哥看了嚇人其實很友善,火車站的法國媽媽看似樂於助人其實是抓耙仔... 世界很複雜、越學越世故,終究還是不能放棄相信這個人間,關鍵時刻還是要賭一把「我是猶太人」。
本片乍看之下就是一場逃亡日記流水帳,如一般法國寫實片一般好像有發生什麼就客觀地拍什麼,倒也讓觀眾對可憐可愛又可敬的孩子們累積了強大認同、焦急地期待他們逃出生天;不過若把本片孩童經歷中的浮光掠影一一拾起拼湊成串,倒也能看見面對困阨的人生智慧、更一步步看見慌亂孩子的靜定成長。
片尾就差那麼一步,邊界都在腳下了卻要為一個小意外功虧一簣?當兵男生都懂的之字型跑法驀地上身,最原初的輕盈靈感竟成為最終的救星,這一跑是苦盡甘來更是懷念貴人。比起那些成長主軸清楚的兒童電影,我還更喜歡這片若無其事的渾然天成,事情發生的當下你以為只是浮光掠影,挑戰來臨你才知道早已內化為成長,就像 Fanny在邊界前的福至心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a2SXXSX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