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片其實看得不多。一是朝著宋康昊,二是因為片名有計程車司機——
雖然也跟史柯西斯沒關係啦......最後發現也都是小人物意外改變世界這樣。
嗯哼。
認真說,本片著點在光州事件這樣沈重的歷史舞台,
使用的通俗電影技巧和製片走向卻可能得到觀眾的兩極反應,
就票房和口碑來看顯然是讓觀眾流淚的一面倒成功;
偶爾操演著韓國電影一向所擅的煽情幾近史詩、悲壯演出
透過比重極高極濃的配樂放大,
自也免不了讓另一些無法被說服的觀眾感到刻意。
題材上,它伴隨的核心價值、人文精神告訴你這是一部屬於人民的電影;
電影風格上的平易近人,我又認為它是屬於大眾的。
我在想,對於電影,
是不是我們該把好、經典的定義從影評和學院築起的那道審美品味界線裡,
那些十大百大作者名單裡解放出來了?
並不是說我不喜歡《悲情城市》,剛好相反。
只是挖掘歷史縱深的鋤撬,從來只能用壓抑、嚴肅、沉悶的語彙嗎?
當然《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呈現的結果作為一種類型片,
它在任何成分上遠未具有經典電影的鏡頭美學、敘事等面向突破,
但是,它確實好好說了一個故事啊。
說了一個好故事。
當今有多少所費不貲的電影做不到。看看自殺突擊隊的剪輯。
極其通俗、melodrama、直線到底的反英雄式成長像《瘋狂麥斯》、功能性甘草角色的捏塑
、狠狠用丟的發便當。芭樂又怎樣,它確實好好展示了一個說故事該有的良好基本功。
我完全可以理解不喜歡《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那些理由和批評,因為我也看到了,
只是我更願意去看電影平凡中偉大的那一面。就像大叔最後沒有留下真名,輕輕走了。
十幾年後換了新車,還是默默在首爾街頭做一樣的事,做一個普通人民。
真的,這是一部屬於人民的電影。我多麽希望,在更多人越來越關注韓國電影的同時,
亦反身看我們自己,透過一開始也只是跟著罵「大學生不念書只會抗議」最後卻成長為
一個有溫度有同理心的平民英雄大叔,看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是多麽相似;反身看我們
的文創美學困境,如何拓展主流觀影品味,讓大眾也能在這種歷史縱深中互相流淚擁抱
,不再只為了小情小愛感動。就像玩返校一樣,我們需要更多返校,也需要計程車司機
這樣的電影。
小考據
http://imgur.com/a/a4cX6
電影裡Peter帶著四處衝撞的16mm攝影機是真實拿的型號
1965年產的Canon Scoopic 16
名稱來自“scoop”
獨家報導
到八零年代間還出了幾個後繼機種
Canon官方資料是可以帶上聖母峰正常使用的
戰地攝影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