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犯生整齣戲最讓我驚豔的是,
原來角色群一開始的獨白,通通都是為了模擬被抓到的過程,
當現實世界中的 Bank 和有錢公子哥不經意的說出「被丟到垃圾場」,
兩條線匯流在一起的時候,我完全可以感受到男主角的憤怒其來有自。
他率性地走出印刷廠,就如同每個憤怒的人的表現,
可是當他看到洗衣精的廣告,走回天橋的同時,
作為觀眾的我隱隱約約的猜出,是時候 Bank 要改變了!
「你可曾在無限接近夢想的時候,因為倒楣嘎然而止嗎?」
「我有。」
每一個普通人家的小孩,一路孜孜矻矻的唸到了一所理想高中、明星學校、第一學府,
是必須要接受同學們的衝擊。
通常最明白直接的是─排名。
當全班都是第一名進來的時候,總是要有一個當最後一名對吧?
我的國中同學就在建中拿了大概一年半的最後一名。
那排名之外呢? 留意一下生活吧。
用的手機、鉛筆盒、文具、吊飾,
同學們之間的約會,大家要不要去吃個下午茶吧!
在我的下一屆有個班,家庭有錢程度不在話下,
全班有1/3送出國念大學,4/5的人的對話內容是下周要去哪個國家玩,
用的飾品與包包都是五位數起跳,零用錢就不多談了。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這句話真是寫實。」
Pat & Grace 和男女主角的處理事情的態度與過程,達成目的的手段與方式,
我只能說,不敢恭維。
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沒錯,但至少制度規劃下,大家都還有機會一搏,
只要夠願意念書、夠認真爭取機會、拿到優秀的學歷,
雖然不可能一蹴可幾的成為所謂的上流人,
但是讓家裡過過比現在好上一倍、兩倍的好日子,指日可待。
只要,扎扎實實的掌握住機會即可。
可是運氣從來就不見得會站在弱勢者這邊,
至少 Bank 是這樣以為,
家人生病所以一個學期去醫院的時間比去學校多;
大家在準備研究所與考試找工作的時候,自己卻只能擔心是不是要隨時送醫院;
學期報告都是在醫院的位置上完成(還好有插座),
所以我大概可以理解,真的可以理解,一個隔天要考試,今天卻還要幫母親的孝子,
心理雖然不平衡,但是只要熬過明天就是璀璨的光明!
飛來橫禍。
因為「倒楣」而發生的事情,尚且讓人感到無奈且厭世,
但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還有機會,不過就只是衰了一點。
那如果是人為的故意呢?
可事實上是因為一群紈褲子弟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你呢?
就像是人類輕易的踐踏螻蟻的生命一般。
像我們這樣的窮人,除非有機會擁有錢,否則只是任人擺佈的棋子。
這裡迎來我第二次的衝擊─男主角的黑化
走回去決定出國去考試的時候,就知道他選的是錢,而非一直以來堅持的道德;
傳答案的時候多幹了一百萬的泰銖,便是他開始了解並利用自己的優勢;
最後面對女主角提出賺錢計畫的時候,
這樣說好了─Bank壞掉了。(當然是對比他的過去)
可是我與我的朋友卻完全可以認同這段轉折,
機會一直都不存在,他從未降臨,只因為自己擋到了更高貴的人們。
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之前,自己只能很努力,很努力地運用自己的才能去換取,
而且愈快愈好。
Lynn的角色是多麼的幸運,她賺了足夠的金錢,擁有給予她念書時間的家庭,
甚至還真切地擁有了一些友誼。
相較於 Bank ,唸書唸到一半要去幫忙洗衣服,去送衣物。
雙方在講述對方應該負起一些責任而去選擇作弊時的力度是多麼不同!
只是現實再次給予 Bank 不幸,
讓我再度地想起,我一個一路領清寒獎學金念明星高中、第一學府的同學,
四年下來,他媽媽進去加護病房的次數,並非用手指就可以算清的。
書念不好很難過,家境不好很難過,
可是看著那些資質不如你,僅僅是因為家庭不錯而更有成就的人時,
那樣的「相對剝奪感」,
無以言語。
看電影多少是為了找一些帶入感,模犯生在角色心境上的不平衡,
跟我的人生或多或少有所共鳴。
對 Grace 而言,如果可以多擁有點聰明該有多好;
對 Pat 來說,只要是錢可以擺平的事情,都很簡單,
哪怕犧牲的是他人的未來,對完成目的而言,從來都不重要。
對 Lynn 的成長,大概是看透人性而有所失望,卻又幸運的有希望而堅持下去,
她爸爸對這方面的堅持,始終是本片的最佳正能量;
對 Bank 慘。
他只是做了道德上、教育上、認知上對的事情,
可是作為代價的是─他的人生,以及摒棄一輩子的價值觀。
念很多書拿國內最好的學歷,領著不上不下的薪水。
沒有甚麼能力念書,但是一輩子小心翼翼,不要與上流社會的人接觸。
是我,選擇前者,因為切切實實的兩百萬,可以最快速的改變,
目前的一些狀況,所有需要用錢才能改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