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場衝第一發看完,感想還在咀嚼,但2049的攝影這部分真的特別想先提出來說一下;
2049大概是視覺上從今年初到目前為止我在大銀幕上看過最美麗的電影,而且對於30年前
的第一集雖有借鑑,卻無文抄之嫌(比起來,Han Zimmer的配樂真的就有拿錢辦事的感
覺了,似乎可以直接貼回去第一集也沒有違和感)。真的要細講可能要寫上不知道多久,
先附一下自己之前寫的關於銀翼殺手的視覺分析,然後大概提一提我對2049的觀察,看看
是不是有人有同感。(詳細的感想...再等等吧Orz)
關於銀翼殺手的舊文請先參考:
https://sosreader.com/filmaholic03_filmnoir/
1.長焦鏡下的都會眾生馬賽克 vs 多元遠景下的孤寂未來
有關當年的銀翼殺手的拍攝狀況,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提到,就是Ridley Scott和
攝影師Jordan Cronenweth的工作環境是部分促使了他們必須大量使用長焦鏡的原因之一。
因為拍攝時片廠借給他們的空間非常狹窄,為了避免街景過於單一,以及拍攝到不想要
的物件,使用長焦鏡便成為非常符合邏輯的選擇。這跟長焦鏡和廣角鏡的一個差異有關
:在兩個畫面上主物件相同大小的特寫鏡頭中,可以發現長焦鏡版本的畫面視角比廣角鏡
窄很多,而且空間感比較差,容易形成所謂的空間壓縮效果。
長焦鏡的選擇之外,Ridley Scott還故意讓畫面總是被各種物件給填滿,也因此形成了
在首集電影中,乾淨的城市大遠景與骯髒、混亂的城市中近景間的極端差異。讓物件填滿
鏡頭的策略也帶出了長焦鏡的另一個特色:在主物件大小相同的前提下,同樣兩個畫面
,長焦鏡較小的視野允許了更多隱藏空間的存在;在Scott的畫面物件填滿策略下,這意
味著"畫面外"總是會有隱藏著的東西。這個效果在拍人物在狹窄的空間內移動時會很明顯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人從畫面右側起身,左側離開畫面,然後又在比較近的距離從左側
走進畫面中,你會發現他的離開與再進入之間是有一段畫面看不見的,因此,在人物離開
畫面時,你沒有辦法預期人物會不會再從別的角度繞回來(因為鏡頭根本拍不到)。這一種
利用鏡頭視野的限制來製造隱藏的畫面空間的策略,最近最常看到的使用者之一就是鬼王
溫子仁,鬼怪重新進入畫面時都是利用了觀眾對於隱藏的畫面空間的預期來製造驚嚇點;
當鏡頭跟著人物轉頭改變角度後,觀眾雖然看不到原本的位置有什麼,但通常會預期那裡
是沒有東西的,而當鏡頭再轉回來,畫面上卻多了本來不在那裡的事物,因此產生了預料
外的驚悚感。
和30年前的首集比起來,2049最大的一個差異或許是長焦鏡的使用變得不明顯了(當然不
是說完全沒有,只是我覺得很難觀察出效果,除非攝影師Roger Deakins有自己提起)。之
所以會這樣,很大的原因或許是2049使用遠景和空景的頻率遠大於第一集;但另一方面來
說,即使在拍攝室內戲以及都會底層時,Roger Deakins和Denis Villeneuve也沒有刻意
追求髒亂感的跡象。無論是K的房間、警局的布置,甚至是大塊頭Sapper Morton的住所
,都非常的整潔有序,而即使在2049中數量相對少的街景,亦看不出車水馬龍的亂象。
比起Ridley Scott和Jordan Cronenweth對殘酷大街的偏好,Villeneuve和Deakins帶來的
是一種相對注重空間感的視覺風格;這在遠景上尤其明顯,如果說Scott力求的未來亂象
是由市井人流來達成,Villeneuve和Deakins呈現出的則是自然地景與未來的人類建設
間的高度不平衡感。自然景觀本來該是缺乏某種秩序的,但Villeneuve和Deakins就展現
出了將人類的秩序強加到地景上會招致什麼樣的感受:井然有序到不自然的灰色地塊、櫛
比鱗次的高樓......。
同樣都是在談論未來社會的扭曲與寂寥,兩組人馬的思路卻有這麼大的差異;非常值得
玩味。
2.純粹的黑白色調 vs 被蒙上一層粉塵的多元色彩
當年的銀翼殺手被稱為Neo-Noir,很大的原因正是那些電影中所使用的高強度明暗對比以
及彷彿沒有終點的雨夜。2049視覺上的另一個有趣之處正在於Villeneuve與Deakins對於
明暗對比與雨夜元素的借鑑和革新。
銀翼殺手中的策略是很簡單但有效的:就讓電影根本暗無天日就好了。總是在下雨的夜晚
,提供了劇組使用高強度的明暗對比的理由,帶給了人物一種被漆黑所吞沒、在黑夜中掙
扎的絕望感,偶一見之的光源看起來像是渺小的希望,但絕對不會完整地打在人物身上。
2049卻不是這樣,不光警局整個白到發亮,故事很多時候是在白天中進行的;但沒有了雨
夜,並不代表電影就不憂鬱。為什麼呢?因為Villeneuve和Deakins根本沒有給2049任何
陽光普照的時刻,取而代之的,則是大量的灰色、白色、土黃色.....。重點是,這些顏
色看起來完全不自然,其意義更是與人類文明本身的罪惡緊緊相扣;灰色是工業汙染的
代價,白色看起來是代表人物各自的公義(有沒有注意到警局的顏色跟最後K死亡時的自然
景觀?),卻又跟種族滅絕的勾當牢牢緊扣,華勒斯總部的土黃色表面上提點著對生命的渴
望,但背後卻是華勒斯本人對複製人的控制欲與造物者心態。當這些顏色所代表的複雜意
義,又與原本銀翼殺手中就用過的明暗對比法產生連動,觀眾對於人物的宿命就有更多
感受了。(Deakins運用光源與陰影的方式真的讓人非常印象深刻)。
回想起2049的最後一幕,K是倒在一片雪白之中;表面上這和當年銀翼殺手中Roy死於雨夜
不同,但背後意義似乎又是一樣的。人類的存亡、複製人反抗軍追求的種族大義這種事情
,到了最後對於K和Roy已經都不再重要。Villeneuve非常狡詐地安排K在見到Joi的巨大霓
虹投影時讓他想到了關於複製人的價值來自於為一己之正義的說法;乍看之下K是要為了
反抗軍而動身殺掉Deckard的,但看看當時的影像設計,以及K在故事中被雙方利用的情況
,便會發現這只不過是導演的輕薄詐術。到頭來,2049還是跟當年的銀翼殺手一樣:貫穿
在科幻電影皮相下的,依然是黑色電影的主題,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在複雜的利益糾葛
中錨定自己的存在價值的故事。這也讓K最後的行動從他人言之的大義,轉變成了極為
私密的一個行為,說是為了Joi復仇也罷,拯救一個虛假的父親也罷,總而言之,是為了
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別人賦予的東西,這點和Roy幾乎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