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文章版: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133706
《氣象戰》 Geostrom
人類好危險,世界...還是毀滅好了...
by XXY
1. 天災?還是人禍?
《氣象戰》的故事設定在不久的將來,世界各個透過一種衛星網絡系統控制全球天氣,改
善了今日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極端氣候問題。這種以非常科幻的故事元素,作為新型態的
災難電影劇本作為出發,確實在過去我們以自然災害為主的災難電影而言,是一個值得挑
戰的議題。然而,導演-狄恩戴夫林作為過去長期與災難片大導-羅蘭艾默瑞奇合作,《氣
象戰》作為他的首部編劇執導的電影作品,似乎像是照樣造句、換句話說般的將過去災難
電影中常見的元素拼拼貼貼。
而個人認為,狄恩戴夫林所做出的突破,則是將天災與人禍間的界限模糊處理,並透過幻
想科技所達到的控制天氣即掌握世界的概念結合,確實是在劇本上有很好的發揮空間,也
展現了他在災難片領域上的創意,卻硬生生加入了過多故事旁支線而無法在劇情上加以深
化,實為可惜。
2. 中規中矩,缺乏驚喜的情緒
全球性的災難電影作品,《氣象戰》在故事的設定在片頭透過簡報式的描述手法,將所有
建構完成的世界觀完全交代,等於宣告了「現在開始我說了算」的概念,任何電影中出現
的誇張情節將完全合理化。
劇情中加入了諸如父女親情、兄弟不合、上屬下屬摩擦等關係,而沒有深入加以營造,反
讓原本聚焦在人造災害的世界觀上失去重心。失衡的情緒營造以及角色關係描述,讓觀眾
無法有效體驗災難所帶來的危機感;模版式的劇情解釋,反而讓故事落入俗套,無法製造
驚喜,更甭提有關災難電影該有的緊張氣氛,或是過去一再提及有關「人類是渺小」的內
涵了。
或許,狄恩戴夫林應該思考的是精緻、專注在人造天災以及未來時代可「操縱」天氣的道
德批評。全部都想要的結果,反倒是炒出一盤大雜燴,盤子裡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但就是沒辦法細細品嘗到每個食材帶給味蕾的滋味,只能填飽肚子而已。
3. 少了災難的危機感?
既然電影的故事將災難定位成人造的災難,超乎常理的科技,和炸好炸滿、破壞力到最大
值的災難情節,也就不足以為奇了。而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眾多災難片諸多元素場景
呈現,包括《明天過後》中的龍捲風、冰雹、冰凍;《火山爆發》中的火山活動引發氣爆
(還偷渡了高雄氣爆的空拍畫面);《2012》中的巨型海嘯等。在視覺特效的場景上,電
影技術實現了眾多人們害怕的破壞場面,但在整體的故事比重上無法取得平衡,使得災難
橋段變得輕如鴻毛。
而狄恩在劇中用了大量「世界存亡,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一貫法寶,讓不論是國際太空
站、或是地球上的決策者們不斷發生驚險情節,將劇本呈現公式化的套路,消磨了整體災
難的危機氣氛。加上劇本不時穿插老掉牙的情感關係、時而認真時而玩笑的不確定調性,
詭異的氣氛下徒留尷尬。這讓人不禁思考,這麼高科技的系統,人類卻無法掌握自己愚蠢
的人心,那這世界倒不如毀滅一次,讓人類受到教訓,或許還會比較有用一些。
有趣的是,電影中將衛星系統取名為「荷蘭男孩」,取自荷蘭當地一個民間傳說,描述一
個男孩經過水壩時,發現水壩上滲出海水而以手指堵住洞口,並奮戰一整晚,直到隔天早
上被人發現,拯救了全村。這樣的故事套用到《氣象戰》的整體電影故事十分貼切,因為
故事的重點已將目前的災難轉變為「人定勝天」的概念,彷彿那個堵住水壩的男孩一樣:
一個小問題可能引發大災難,因此需要男孩這個英雄出馬拯救世界。但人們卻忘記的是,
為什麼水壩會滲出海水?如果當天男孩沒有發現水壩滲水而滅村了呢?難道我們在面對現
今極端氣候的環境中,還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一個英雄人物上:《氣象戰》這個故事設定的
出發點,從現在眾人需要面對的「極端氣候」出發,卻用一種完全超乎想像的科技想要解
決「天氣」問題。除了凸顯編劇在科學設定上的不用心,也凸顯了這種追求娛樂性的電影
,帶給人們的反而只是追求視覺聲光效果,背後所需要帶給人們的內涵卻毫無重點,讓我
這位憂心環境議題的人而言,不禁冒出一身冷汗。
整體而言,《氣象戰》的故事不是描述現今世界各國極力解決的環境議題做出發,反其道
而行,以一種超乎想像的衛星系統解決所謂的「極端氣候」。但衛星系統的操作方式,卻
是利用地球上局部的「人造天氣」,想要解決長時間累積的「氣候」問題,在科學的立足
點上十分薄弱,也凸顯了部分決策者對於「環境議題」指放眼短時間的近程、而非永續經
營的長期計畫。也正因為如此,《氣象戰》所描述的災難型態,已跳脫了過去災難電影所
描述的天災,反而是人心角力戰的人禍,模糊了天災與人禍間的界線,是本次狄恩戴夫林
在劇本上的創新概念,值得鼓勵。但卻在角色塑造,以及故事劇情的琢磨上明顯缺乏重心
與深度,讓整部電影彷彿一場大型的遊樂園體驗秀,不時加入不合時宜的尷尬笑點,以及
詭異的對話,在執行上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