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對《大佛普拉斯》是不是這幾年最好的國片的質問莫衷一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齣悲喜
劇(tragicomedy)展現的那種少見的,影像風格絕不和賀歲繽紛掛鉤的、觀點強勢介入
攪和敘事的作者野心,連片尾都要很性格的「再會」。技巧上也許討喜,精神卻毫不妥協
。這樣的作者姿態並非擺高,賣弄過期的、腐敗的學院影像理論實踐,反過來它新鮮生猛
的不避厘俗與草根是親近大眾的。特別的是它以「黑白」呈現這點,應該以此吸引不少人
一探究竟。稍後分析。
黃信堯這位紀錄片出身的導演,用貼近人眼(心)的鏡頭和紮實基本功告訴觀眾,他是很
會說故事的。
首先,《大佛普拉斯》的對白在演員合宜詮釋下,「自然」得彷彿它自新電影時期脫胎而
出,對詞的節奏、橋段設計又是以漫不經心掩飾的精密齒輪運作。師姐來訪的時候,諸人
「阿密陀佛」式的語言交鋒和表演相當生動,林美秀在少量戲份裡卻有效把握作為演員的
台詞丟接能力;失語的釋迦,只有一句台詞,菜埔也是很少話的,而肚財的幹話本質也是
空的,透露出底層生活和精神的虛無(因此用美好的絨布玩具填充自己的房間)。沈默是
語言的一部份,導演在無聲的語言裡,站在勞動階級主體發話為其歷史吶喊,也分身作為
旁白的第三者和其對話。
這個很風格,很爭議,但反覆審慎後我仍給予正面肯定的選擇——即開門見山介紹自己,
從說書人身份登場介入電影。電影或各種美學形式中存在一種危險就是,無論作為一個創
作者或觀眾,過度說教是令人反感的。旁白有時在說故事上被視為一種技巧不高明的表現
形式,有人覺得囉嗦,過度是意念先行。幸好臺詞的幽默厘俗拿捏恰好,化解了這些疑慮
。觀諸許多國片可歸結的被批評典型——不管是文藝囈語和口條不自然、內容小清新的逃
避主義、學院影人的自我呢喃……反過來看黃信堯用他的紀錄片和基層經驗,透過旁白方
式100%發揮了他的獨特性,不是很多人能拍這樣的東西的。
除了調度、表演,幾個鏡頭的美學嘗試和剪接邏輯,讓人想起新電影以及往上發源的歐陸
傳統。堤防邊,風車旋轉,以及肚財「最後一餐」之後「被酒駕」的事件描寫,在黑白加
持下風格復古的事故現場慢慢推軌移動、真相愈加明白的長鏡頭,都是用心的設計。
最重要的是,電影螢幕和觀眾之間的第四面牆被打破,透過旁白效果——夾娃娃的時候,
肚財甚至直接和導演旁白互嗆。
當然,這樣要稱多麼新穎大膽的嘗試是還不夠的。實驗影像、玩弄媒介這件事,你可能想
起一些像是《隱藏攝影機》、《性、謊言、錄影帶》利用特殊影像媒介說故事、觸發劇情
的電影。
馬上導演調動大量的行車紀錄器影像,用他的紀錄片倫理和滿滿的作者任性,透過這樣另
類的影像媒介,挑撥觀眾對電影的想像和觀看界線,瓦解了「紀錄片——劇情片」、
「真實——虛構」之間的本質對立,多了互補嘗試,甚至像紀錄片方式一樣直接調動平面
紙本檔案,使得敘事被切斷像是觀眾直接觀看,不再是透過劇中人的眼睛;反過來亦劇情
片式地,觀眾隨後也在觀看行車紀錄過程中,跟著劇中人陷入黑色電影的陰謀。
捨棄以鏡頭對準人物的封閉式表演,而讓表演在觀眾看不見的地方發生,這樣發揮影像不
限於畫面、寄託於畫外音的表演可能性,以及影像的引發批判潛能的嘗試,是《大佛普拉
斯》最勇敢的舉動。明明是有聲電影,在當代裡「聲音」卻是總被以「音效」、「配樂」
的固定樣貌認識,認為只能引起驚嚇、緊張、恐懼等表面情緒的輔助文本,這樣的理解是
預設了電影只能透過所見的「影」來說故事的片面欣賞。觀眾跟著兩人一起反覆觀看行車
紀錄的過程中,觀看聲音多於畫面的「演出」,見證了電影表演的另一面被忽略的可能性
。
結尾是一個不用台詞,用「聲音」說故事的成功例子,它沒有說明白,留了一個正義的、
希望的空白。不管真相如何,當然是荒謬的,暗示著這是一種「神蹟」,反觀前面求神拜
佛請乩童的無能為力,是嘲弄的,沒有希望。最後還是給了這樣的救贖。
影像媒介的批判還使用新聞畫面扭曲現場真相的例子,則偏向老生常談;另外個人認為,
機車變成粉紅色這翻出第四面牆的作法也稍淪於形式的媚俗,並未有效、嚴肅傳達導演影
像實驗上佈置的格局,像《台北物語》大麥町狗叫聲也許看第二次就不會笑了。
看到黃信堯導演在其他訪談中提到「本來因為預算原因選擇黑白拍攝」。這個選擇導致的
結果是可以預見的沒有要跟商業妥協的意思,紀錄片背景出身的導演應該相當了解黑白影
像的傳統,無論攝影(picture)或動態的電影(motion picture),黑白影像作為歷史
中「過去」的部分、被懷舊地印象化的符碼,它曾經被如何理解?在彩色電影尚未全面盛
行,黑白為主流的年代裡,彩色反而是被視為荒謬、超現實的。後來彩色膠卷技術全面化
,到數位拍攝年代,意義就反過來了,觀眾認為黑白是特殊意義的、風格化的,講難聽有
些觀眾是覺得陌生而排斥的。
走出戲院,情緒退潮以後還是思索媒介的選擇與必要性:黑白攝影作為窮苦人生的借代,
就影像學理來說這種選擇是否有流於刻板的危險?譬如說人對紀實攝影的刻板印象就是黑
白、銳利度高的照片,但事實並非如此。彩色也可以是壓抑的。
奇妙的是,在這個時代,正因為這點,剛好也因為觀眾習慣了彩色,黑白反過來又成為一
種意外風格。如果是彩色電影的話,它也許就不會這麼迷人了。在導演擅長的紀實影像傳
統與虛構故事的想像情致揉合下,《大佛普拉斯》成為近年最「異色」的一幅黑白人生浮
世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