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1025/1227788/
馮小剛看來是沒機會在金馬獎上連莊第3次,他此次入圍作品《芳華》,起用一票年輕漂亮的新女孩,以共軍文工團的切入點,講述了一段70年代戰時兒女的青春愛情成長史。可是,馮小剛的企圖又不僅如此,電影背景設定在中國當局如今不願多提及的敏感的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戰」,他既要插入血腥戰爭場面,比重卻又不高,兒女私情也不夠入骨,相對《我不是潘金蓮》的犀利力道,《芳華》成了馮小剛追憶自己年少記憶,辭溢乎情的記述。
《芳華》一開場是11名文工團女孩兒優雅起舞,裙襬飄、鞋尖踮,配合著大男孩們組成的樂隊伴奏,青春美好。整團為數者眾,所以群戲不少,馮小剛搭配行雲流水的攝影鏡頭穿梭其中,不倚賴過多剪輯,展現了水準以上的場面調度。
電影由入圍最佳新演員的鍾楚曦回憶式的旁白描繪,她是文工團舞者之一,述說著20多年來的物換星移。故事起頭,男主角黃軒帶著苗苗飾演的後補舞者加入早已成團互相熟悉的文工團,新來的不免受排擠,黃軒幾度幫忙,她看在心底漸生愛苗,但那70年代軍式化的文工團不許私情,一切都在眼神裡流轉。
電影鋪陳了半小時,時序進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解放了,女孩們接觸到香港批入內地的漂亮衣裳、男孩還搞到新奇的卡帶機,讓大夥初聞鄧麗君歌聲之美妙。但文工團外的戰事從未安穩。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戰」展開,得知勞改的父親已身亡的苗苗被派遣到前線醫護團,黃軒也被調到前線擔任小官指揮作戰。
電影至此過了一半,這才讓你在醫護所見到前線弟兄傷重斷肢的殘酷景象;接著,馮小剛用5分鐘一鏡到底的短兵相接廝殺,槍擊迸血、彈炸斷肢的血肉模糊,火焚焦屍、遍地哀嚎。不過,馮小剛並沒有像拍《集結號》要把焦點放在戰爭無情或壯烈情操,他之所以翻拍嚴歌苓的這著作,就因2人都曾將青春交付予文工團。所以故事再度拉回大後方的文工團,重心又移到那些青春愛情的無奈。誰惦著誰,誰的心卻已另有所屬;要告白,才知道對方喜歡了別人;愛情從眼前化為泡沫或許對孩子們也是天大的殘酷。
直到前方傳來戰事結束,功能性的文工團必須解散,大夥灑淚各奔東西,無法成全的愛情終究要分離,如同台詞所說,「一代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無論是最初微光襯托的歌舞齊鳴、或後來情意說不出口的殘缺,馮小剛的影像至少框架出騷亂之外的美;但回到故事核心,這次,馮小剛似乎有些游移失準,既沒要著墨戰事無情,又沒把大時代下兒女私情勾勒得銘心刻骨,甚至一度流出幾分做作刻意。所幸大批新人表演整齊,美學技術夠扎實,電影至少達到四平八穩的完成度。
或許,導演對自己年輕時親身經歷文工團的想念深卻雜,沒能引發更椎心的共鳴。也許馮小剛想拍出關於自己的時代悲歌,可惜,意念過於模糊;原本排定上映日,不巧又遇上2017年十九大,據悉因政局考量,意外造成這電影被迫延檔的悲劇。(張哲鳴/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