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ms2005 (freedom)
2017-12-02 22:03:17網誌圖文版 https://wp.me/p8Hqw0-mo
首輪時找不到時間看,印象是好評居多,趁二輪上映,趕快把握大螢幕。事先對劇情沒有
涉略,以為是單純的科幻題材,結果看到更多內涵,遠遠突破內心期待,整體給予四顆星
的評價,滿喜歡導演的節奏,拍得緊湊&看得過癮,扣分點是在反派的呈現有點無聊+收
尾草率。
劇情大綱不再囉嗦,直接四張圖講完,還是看不懂的請自行Google。(一句話形容=人口
爆炸需管制,非獨生子女會被殺死)
女主角設定為七胞胎,依照出生順序,以星期命名,全部都由歐蜜瑞佩斯(Noomi Rapace
)飾演,在兩小時內要講「這麼多人」的故事,很難深入探究各角色,但已經演出足夠力
道詮釋劇情,個人予以高度肯定。(←&覺得老外立體的五官在造型上很有優勢,只要換
個髮型/鬍鬚/染髮/配件/…就像變成全新的人)
以下是我認為本片想引導觀眾思考的點:
1.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從一場兒時的做功課場景,有人認真,有人放空,有人畫畫,有人只想偷看別人….便可
看出「同一件事,不同人來做,就會因為有不同的感受,而造成不同的結果。」
雙胞胎或多胞胎,儘管外型再相似,同血型同星座,個性/喜好/學習能力/…等,還是
會有差異,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發展出「自我」,誰也無法百分百複製彼此。
2.真實的生活體驗無可取代
片中,姊妹們在幼兒園的年紀,跟著星期四(的攝影畫面)第一次「出門」,為了確保未
來不露馬腳,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100%的「凱倫」,放學回家後鉅細靡遺地和其他六
人「分享」整天所見所聞、感受。
“生活細節也許可以被分享,但是「親身體驗」卻無法。"
拿兒時重點戲碼「一人摔斷手指,其他六人被迫截肢」舉例,對於少一指這件事,只有星
期四會定義為「自己偷跑出門摔斷手,不能怪誰」,其他人則不然,甚至會定義為「都是
星期四的錯」。
所有「被分享的記憶」對非當事人而言,充其量只能稱為資料//資訊,就像背課文,很難
有情感投入,也是為甚麼「凱倫」必須過著機器人般的生活,下班就回家,沒甚麼社交;
因為人和人的相處是靠情感,缺少這塊就很容易引起他人懷疑,讓身分曝光。
3.每個人都需要隱私,必要時甚至不惜殺人
在本片時空背景下,七姊妹不得不共用「凱倫」的身分生活,她們沒有選擇,為了換取安
全,只能毫無保留和其他人分享出門時經歷的一切。小時候不必面對社會競爭,也不用煩
惱戀愛…等,可能還無所謂;隨著年紀漸長,一定都會有些事情不想被別人知道(例如星
期一的地下情、星期六根本沒有和男人拍拖卻說的一嘴好功夫、…),而當越來越多資訊
不被100%共享,也代表她們將離危險越來越近。
即使每個人都知道共享的重要性(性命攸關),還是寧願偷偷私藏,這就是人性自私最有
力的證明。
4.為母則強,為了小孩可以犧牲一切(甚至手足)
星期一的叛逃,極有可能讓六位姊妹從此消失人間,是什麼意念讓她足以痛下殺手?從最
後洗手間打鬥戲的對話看來,當她聽到姊妹慘死的瞬間,還是流露出心疼與愧疚(雖然只
有30秒),原本就衣食無虞的身分也一定不是為了錢。終於,在她斷氣前解釋了一切:
懷孕。
女性的身體很奧妙,七個人想要假裝同一個孕婦照常出門、每天通過安檢?不會有臨時孕
吐或症狀被送醫?到生產前完全不被懷疑?幾乎是不可能,更何況,她也懷上雙胞胎!
即使成功消滅完姊妹,未來還要煩惱如何躲避兒童分配局的追擊,但對一位母親而言,只
能走一步算一步,不難理解她的選擇。
5.人口爆炸那天,人們會和平相處?別傻了
本片僅列為輔導級,卻令我有些發毛。殘殺的鏡頭我沒在怕的,可是人口爆炸+糧食危機
+必須限制出生+(我自行增加:還可能要規定死亡)的世界,實在太有既視感。電影中
的時空定在2073年,離現在將近還有60年,好像還很遠,但你要是看過全球人口曲
線就知道,這些彷彿科幻的情節也許很快會發生。
目前70幾億,到2070就會翻倍成長。也就是說,人類用兩千年才達到的人口規模,
未來將只花60年,數學再不好都會覺得有點可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劇情中,因為有官方單位介入「管理」,社會看似還能維持基本的和平運作,但事實真能
如此嗎?個人傾向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人類最可能會為了爭奪生存機會而互相殘殺…
….根本也不用發明什麼冷凍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