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做個紀錄。
相愛相親的劇本蠻好的,主結構、世代間對照、觀念的差異跟衝突,
卻不會太刻意,很自然地就在生活裡,不會突兀、故意排比,
最大的敗筆大概就是女兒的口音,總讓人無法覺得他們三人是一家人,
比較像是外地來的記者住在它們家。
說實在的,它不灑狗血,或者說沒給出太強烈味道,大概是導致金馬獎全槓的原因,
(就不探究是否這次評審團較側重本土取向)
血觀音有點貪心想把各種主題安排進來、
營造懸疑以至於詭計重重的感覺而把前半段敘事剪得支離破碎,
基本上觀眾很難在中段之前看懂故事,
相較之下,相愛相親很成熟地將想談的主題,
一層一層細緻地透過日常對話鋪陳出來,
看完最大的感想是,很佩服張艾嘉,
這是關於很日常生活、家人/戀人/親子間的愛,
愛的當代代言人是女性,愛的意義由女性來說、來做、來衝突。
而這些愛都是關於家的,
不管是花了大把人生等候守著的、經營捍衛著的、或是與愛人親密擁抱著的,
家是愛的地方。
張艾嘉飾演的慧英是個中學老師,傑出專業也很投入,
故事繞著慧英走,起於慧英媽媽過世開始,
個性稍微強勢而對媽媽或許帶有盡孝之心,
努力想把讓媽媽跟其深愛著、但已先離世而回鄉安葬的爸爸,兩人最終能合葬一起。
可惜爸爸之所以回鄉安葬是因為其原先在農村有個老婆,現在已是九十歲的姥姥,
慧英媽媽名義是二老婆,卻是有走過現代程序的婚姻,
就在這個傳統與現代的模糊間,嫁接著傳統與現代的愛以及衝突,
而因安葬的安排爆開來。
姥姥對慧英爸是種傳統的愛,即便年少沒相處多久,
但成親了便認定了,這是相伴一生的男人,
而男人對她的各種好,都是一種付出。那的年代很難說上是有什麼愛情,
愛情更像是與青樓煙花的人間遊戲與愛慕性,
自己與夫卻是十足十的承諾,關於整個人生的重量,
所以姥姥在極少發展的農村守著家,花了大半人生作為媳婦等著慧英爸回鄉,
甚至鄉里還有個屬於她的貞節牌坊。
但慧英爸卻是在城裡與慧英媽相戀、談著現代中產階級家庭的戀愛,
相愛、結婚然後經營著快樂美滿的家庭,
相比著現在常常偷吃劈腿或個性衝突輕易離婚的戀愛,
慧英爸媽是極為現代優秀模範家庭的先驅,
慧英與老公也承繼著這樣的範型。
慧英執著的孝心而引發的強勢介入安葬,
返鄉想將爸爸遺骨接回城市與媽媽合葬,
姥姥則執著於自己半生未見的丈夫終於返鄉歸根,
如今移走反顯得自己整個人生的守住家毫無意義,
於是在兩方談判時似引發了城跟鄉間的矛盾,
但這些矛盾實著是傳統婚姻與現代愛情間的衝突,
在第一次衝突爆發、對峙無解後,
慧英女兒對愛情天真的想像、與自己當記者的天真認知,慢慢牽動著這些衝突。
慧英女兒薇薇正與一位要去北京路上追夢在途中留下的創作搖滾樂手談著戀愛,
因為遇見薇薇也暫停了自己的追夢,
深愛著薇薇也有著自己搖滾人、酷的個性,
薇薇因住在家裡,與母親的衝突越來越大,
那同時也是慧英作為傳統母親對於家庭想像,
薇薇愛這個家庭不過仍越來越需要自我、需要界線、需要獨立(空間/時間/自己),
因為慧英媽媽/薇薇外婆過世而讓這個隱含衝突越發擴大,
薇薇想搬出跟男友住、想跟男友結婚。
就在跟著媽媽去跟姥姥談判後,對姥姥的一生覺得有新聞,
更對姥姥的執著有了好奇,新聞性,所以後來拉著男友去長住。
慢慢地了解姥姥對於所謂愛、家的看法,
而跟自己亦亟欲與男友結婚成家的心境有了對照。
電影裏頭的許多安排都很巧妙,
包括為了要證明自己的婚姻關係以便確定遷葬的最終決定權,
雙方都急著找政府、地方公所、民意代表來解決,
來定義什麼是婚姻什麼是愛什麼是家,
或者 薇薇急著離開家跟男友同居結婚,大包小包搬走趕去公所登記,
卻落下身分證在家裡最終無法結成婚,彷彿薇薇追求自身獨立的自我,
但那定義權卻還是在家裡。
而慧英夫妻彼此、女兒男友各自若有似無的外遇跡象,
卻實際並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仍是堅貞的愛,
但仍然無法避免種種因為愛的想像落差而遭致的衝突。
不過這當中最令人椎心之處,大概就是薇薇體會姥姥的心境,
姥姥守了一輩子卻連一張丈夫照片都無,
薇薇於是把外公與姥姥的合成照片用白紙列印下來寄給姥姥,
可姥姥收到信時下著雨,開信時雨水沾濕了照片,
急著擦掉剛好滴在丈夫臉上的那滴雨,卻反倒讓用濕紙上的墨印整個被刮除了,
姥姥等了大半輩子終於擁有丈夫照片、卻又立刻失去,無法置信慌張到整個哭了出來,
這一幕實在太令人椎心,也覺得導演編劇實在是非常殘酷...
或許因為這樣,姥姥就放下了,而慧英因為一連串上新聞、的鬧劇,
也漸漸體會了姥姥的心境,也轉念了。
姥姥花了大把人生守候著的家,
慧英努力經營、捍衛著的家,
薇薇與愛人親密擁抱著的家,
因著時代變化的不同的愛,實質上卻是同樣的愛,同一個家。
這部片實在揉合著太多層次關於愛、關於家的對話/對抗,
卻完全無違和地用每每可見的家庭生活、日常話語、愛的舉措中顯露出來,
這些安排非常的高明,是部很有深度且不背離大眾的成熟之作,
非常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