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我非常喜歡這個劇本!以一起案件作為開端,藉由流暢的劇情,不著痕跡地呈現出每個角
色的複雜面向。主角群的角色塑造十分精采,透過演員的出色表現,以及角色之間相愛相
殺的因果互動,很自然地傳遞出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訊息。另外結局的收尾方式我也好喜
歡!
============================
哈囉我是分隔線,以下有雷。
============================
進電影院前我一直以為這是部是懸疑片或推理片,電影播到前1/4時我也這麼以為。但看
到後來才發現這部電影根本沒有要認真解決案件,而是描述一起強暴致死的案件對於小鎮
中每個角色的影響。本片的靈魂人物Mildred是一位令人心疼的母親,離了婚,失去了女
兒,不惜與全鎮為敵,連兒子也無法諒解他;電影前半部時觀眾幾乎都跟著她的視角而情
緒起伏。她堅毅而固執,一旦做了決定就絕不放棄,面對攻擊時永遠以加倍力道反擊回去
。然而在她滿身是刺的外在表現底下,藏著一個母親的心碎、自責、孤單與無助。
Frances McDormand完全進入這個角色,把這個利用滿腔憤怒來掩蓋自己脆弱面的母親角
色演得精采。
Dixon是劇中另一個刻劃相當生動的人物,在電影後半甚至取代Mildred成為我最愛的角色
。他魯莽、愚鈍,不擅社交言辭,總仗勢著警察身分濫用暴力,並毫不掩飾(其實是不知
道怎麼掩飾)自己的種族歧視;怎麼看都不是個合格的警察。因此當他被自己最瞧不起的
黑人給剝奪警職,對觀眾來說似乎也只是剛好而已。然而Willoughby的一封信解放了他,
也讓觀眾看見他因為父親過世而深藏內心的溫柔。這是整齣戲唯一安排較為刻意的轉折,
但Sam Rockwell完美詮釋了這個粗魯警察,讓觀眾從討厭他到慢慢同理他,願意進一步從
他的視角與價值觀去看這個世界。
Willoughby這位警長只在電影前半段有戲份,但其所作所為卻深刻影響了電影後半段的發
展。Mildred的舉動讓他困擾,但他深知其箇中原因,也瞭解任何言語辯解都無法改變她
的決定;因此他用了最終極的方式(幫她付一個月的看板租金)來表述自我,極其溫柔地
將Mildred加諸於他身上的憤怒完全化解。另外全世界大概只有他一個人看出Dixon有當好
警察的潛力,甚至點出他要成為好警察所最缺乏的那塊拼圖—愛。即使臨終之際,他仍不
忘留下最後的溫柔給這個世界;看看他留下的兩封信對於Mildred與Dixon的影響有多大,
他能受到全鎮居民愛戴真的不是沒有原因。
我很喜歡片中角色之間各種前後互動的衝突感,尤其是片中運氣最背的這兩位主角。
Mildred立告示牌咒罵警長,警長卻幫她支付租金;她差點害死Dixon,Dixon卻為了幫她
探詢真相不惜被揍得鼻青臉腫。Dixon也是一樣,當他差點被活活燒死,拯救他的是他一
向瞧不起的侏儒;當他住院時,主動表達關心的是被他丟出窗外的看板商人。更不用說原
本立場完全對立的這兩人,在一連串的事件轉折後居然產生了覊絆;或許導演想表達的是
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恩怨吧。
這個劇本厲害的地方在於不留斧鑿痕跡地呈現每個角色的複雜面向,沒有誰是純粹的好人
或壞人;善與惡、正與邪、暴力與和諧、憤怒與溫柔往往都共存於同一副身軀。Mildred
的遭遇令人不捨,但她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幾近野蠻,甚至縱火燒了警局;Dixon的粗
野其來有自,然而暴力與歧視思想無論如何不應該被縱容。即使是超級暖男Willoughby,
最後告別世間的方式恐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何謂正義,何謂公平,
何謂歧視,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去區分的事情。
就像角色的衝突性一樣,整部電影也不停地將暴力與溫柔這兩種相反的基調揉和在一起,
而且揉和得十分成功。火燒警察局那一段就是最好的例子,Dixon讀信與Mildred投擲汽油
彈的視角相互切換,看似衝突的兩種情緒卻莫名協調,帶點黑色幽默又混雜了某種暴力美
學,拍得真是美極了,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一場戲。另外在結尾處,兩人打算聯手施暴
之際,也不約而同地給予家人最後一絲溫柔。
究竟最終兩人會不會動用私刑呢?或許會,或許不會,看待會心情如何再說吧。現實不就
是這樣嗎?晚餐要吃什麼?不知道,看待會心情如何再說吧。有些電影的開放式結局根本
只是故弄玄虛,但我真的好愛這個結局的處理方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