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水是什麼形狀?水根本沒有形狀,但同時也可以是任何形狀,遇到什麼容器,就會配合變
成什麼形狀。至於水與水之間,更可以毫無阻礙地相互融合,沒有形狀的問題。相反地,
固體都有它固定的形狀,就像拼圖一樣,需要碰到形狀契合的另一片拼圖才能完美相容。
人體的組成有70%是水,理論上應該要具有水的包容力;然而除了有形的軀體外,這個社
會也讓我們慣於用性別、種族、身分、地位、財富、性向、身材、國籍…等各種「形狀」
去評斷他人:一旦對方的「形狀」無法被接受,就像兩片不相容的拼圖硬要拼在一起,不
把對方傷到體無完膚絕不善罷干休。
《水底情深》就是在講這樣的故事,雖然劇中完全沒有討論這些東西,劇情本身就是一個
老派又帶點古怪的浪漫愛情故事而已。我非常喜歡它的英文片名《The Shape of Water》
,讓電影的中心精神更加具現化;至於中文片名,我比較喜歡香港的譯名《忘形水》,十
分貼近故事所要傳達的想法。雖然劇本稍嫌太過簡單直白,但演員的表現替這部片加了很
多分,再加上極富復古美感的畫面和配樂,讓我在觀影過程中並未太嚴格去檢視它的劇情
,而是專心享受這部電影的氛圍。
============================
哈囉我是分隔線,以下有雷。
============================
除了傳達中心精神外,這部片在推展劇情及營造氛圍時也充分利用了「水」這個元素,包
含艾莉莎每天早上在浴缸裡自慰的泡澡水、煮蛋用的熱水、神秘生物生存所必須的鹽水、
用來沖去血跡的水桶水、故意打翻的杯水、充滿整個浴室的水。後半段好幾場關鍵的戲都
是發生在大雨當中,或是窗外下著大雨的室內;結尾最終幕更是符合《水底情深》的台灣
中文片名。甚至男廁地上的尿漬,以及各角色受傷時所流的血,也都是以水作為溶劑而存
在著。
在艾莉莎與神秘生物在水中做完愛後,艾莉莎搭車時車窗上兩顆水滴頑皮地相互追逐,最
後合為一體;我非常喜歡這個譬喻手法。艾莉莎本身集女性、啞巴、底層職業、外型不出
色等多重弱勢身分於一身,對於被人類瞧不起、甚至用「資產」來稱呼的神秘生物相當能
夠同理;更重要的是其他人看到艾莉莎,都只會看見她的這些弱勢「形狀」;只有神秘生
物看到了她這個人的本質。因此對於兩人而言,彼此或許就像是兩顆水滴,可以輕易地相
互結合,沒有任何「形狀」的問題。
最近剛好在看《背離親緣》的侏儒篇章,裡面也提到許多人遇到侏儒,眼裡只看見他的古
怪身高;而忽略了對方身為一個人,也會有他的才華、風度、專長、嗜好與價值觀。這就
是「多元包容」價值觀之所以需要推廣的重要性,我們是否能夠看見並理解,這世界上每
個個體之間就是有所差異?當我們遇到一個不符合主流價值觀(或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
人,是否能夠放下成見,看見對方的本質?
劇情主線其實很老哏:主角愛上的對象不被外人接受,但兩人還是努力相愛,反派也努力
阻撓,好朋友也努力幫忙(還是很老哏的女性閨蜜+男同志閨蜜);最後反派被打敗,兩
人得以終身相守。這些好朋友的非主流身分及遭遇(婚姻生活不美滿的黑人女性清潔工、
工作不得志的中年深櫃男同志、專業不被尊重的蘇俄間諜科學家),讓這個單薄的劇本豐
富了一些;尤其是男同志這條支線處理得很棒,錯愛異性戀男性[所謂的異難忘]那一段
真的讓人好難過啊。而反派就是很努力扮演好他的反派角色:瞧不起黑人、女性、啞巴,
性騷擾下屬,連尿尿完都不洗手。此外,把美俄雙方的緊張情勢作為背景也讓這部電影多
了一絲緊張與懸疑感。
劇中有幾場戲拍得很美,包含兩段在水中相擁的戲,以及艾莉莎想像中如同電視節目裡的
女明星一樣唱歌、並與神秘生物共舞的橋段。另外劇中安排的英文老歌也都十分動人,完
全契合劇中那種老派的浪漫情懷。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用很直接的方式來處理「性」這個
議題,包含嘉爾看到兩人相擁後默默關上門、以及事後瑟達和艾莉莎的對話,我都喜歡極
了。。
回家上網查了資料才發現,戲中的科學家和《Call Me By Your Name》中的男主角父親居
然是同一個演員!究竟有多少人認得出來啊?至少我完全認不出來,頭髮和鬍子對一個人
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這部電影也不是毫無缺點,有些劇情的推展與轉折方式不夠流暢;艾莉莎對於神秘生物的
感情產生得太突然;神秘生物對於艾莉莎的情感沒什麼著墨,觀眾只能靠艾莉莎的描述加
上自行腦補。但是整體而言瑕不掩瑜,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最後,FUCK YOU的手語很好用請大家學起來,但使用前請確保對方不懂手語,而且沒看過
這部電影。
===
正能量:連神秘生物都可以找到真愛我一定也可以
負能量:連神秘生物都可以找到真愛我居然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