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塔潔薇 Greta Gerwig 一路演「魯蛇」從少女演到了輕熟女,終於要集大成拍出自己想呈現的魯蛇翻身記?接棒演魯蛇的是瑟夏羅南 Saoirse Ronan,這個在銀幕上專演奇幻少女的老成心靈,趁著還能演高中生趕快跳下凡間腳踏實地來演一演。羅南電影大片小片我全追完了(還包括超冷門的《賓西法尼亞,斯德哥爾摩》),從來沒有這麼一個一般高中生角色,更是從來沒有搞笑耍蠢等著看大家臉上三條線,真是大突破!
說「魯蛇」我們總是說得很理所當然,也往往把這概念和 Gerwig 電影畫上等號。但其實,此片更像是要檢討「魯蛇」這概念,它的方向並不是要人自立自強努力脫魯,而是要自命高人一等的心靈放慢腳步珍惜平凡。說「魯蛇」兩字時,其實已經暗示了言者心裡的世界觀:我們都自命有獨特才能,我們都在力爭上游,只是我失敗了別人成功了,我沒能得到我應得的,就是魯蛇,無法像隻「淑女鳥」Lady Bird 一般展翅高飛。
https://imgur.com/qzk96wk
Lady Bird 這位主角的世界觀正是如此,日子雖然平凡無虞已算很幸福,但她心有不甘總覺得 "living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tracks" ,覺得我沒真正活過什麼、覺得我不屬於這個小家鄉、覺得我還有潛力做到更好、覺得我身遭的人事地物都遜爆了。說自己魯,其實不如說是瞧不起別人魯,認為這世界應該要分成功與魯蛇,反而對自己嚴苛的同時也對別人嚴苛了,然後就展開了無數男孩女孩一路往上爬的人生... 往往爬到最高處最終一場空,看看極端者如《金錢世界》老蓋提就知會有多嚇人。
當然,這種少年執迷力爭上游的心境也不全是少年自己搞出來的,往往是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複製著大人走過的路子。電影第一鏡就是母女對望躺在床上,開宗明義告訴我們這不只是一個與大人和世界對立的少年故事,而是跨世代談那顆少年心的故事。看看此片的大人,有母親有父親有學校的神父修女師長們,尤其有個盤旋在天空中的天主教幽靈... 他們是怎麼孕育了 Lady Bird這顆心?
電影的生活事件很多,都圍繞在 Lady Bird覺得自己可以去紐約讀大學這個主軸夢想上,高中生申請學校或考會考考聯考,距離我們台灣也一點不遙遠,那師長怎麼做?我們看到了非常矛盾的辭令:在學校升學輔導老師這邊,是先用各種否定「你的分數到不了的,我的任務是教你務實」,然後給予肯定「你的長才在別處,何不去那邊闖一闖」,整個世界觀一樣是人有高低,你想去這裏跟那些高手競爭還是死心吧,你去你強的地方當高手把別人競爭掉才是王道。(哎)
異曲同工地,在媽媽這邊,本片戲份沒到雙主角但存在感儼然雙主角的媽媽,她一方面對女兒要求很多很嚴格「希望你能做到最好」,但另一方面阻止女兒做各種她自己想做的事,譬如上公立高中與申請紐約的大學,譬如自己煮飯自己選衣服。難怪她拎著女兒出去做的「我們最愛的那件事」(謝謝 firenick 版友指正)就是看房子,和女兒勾勒什麼是好生活好品味要努力成就(但是我們又沒那錢辦不到,真矛盾);也很樂在其中的母女時光還有選衣服,是一個既愛護女兒、又可以對女兒品頭論足、然後告訴女兒你這樣不行那樣不行聽我的才會更好(!)的場合。
在部分馳騁少年自我的電影中,這可能都是父權(母權)的規訓管教,是電影敘事到最後終於要掙脫甚至打倒的。然而此片提醒了我們不能忘記這是無止境的世代相傳,母親也自承「我媽?一個家暴酒鬼」,電影是沒呈現這上兩代是怎麼影響上一代的,不過提點一下就令我們可以理解媽媽的世界觀養成,她如千萬母親一般對女兒充滿保護慾,正如千萬師長對學生充滿保護欲,他們知道(或認為)這世界弱肉強食,總是希望替女兒與學生預先排除雜念務實前進,走到「最好」的那一步。
然而「難道我現在的狀態就不是最好嗎?」覺醒中的 Lady Bird終於基進提問,這提問與其說是自信與抵抗,不如說真正在挑戰這一整個人有高低的世界觀與力爭上游的人生觀。片末的 Lady Bird一次次覺醒宣言越做越明顯,電影雖然節奏突然變得有點快但也令人連連叫好:
終於和酷朋友一起去舞會,但我要的只是平凡老朋友;
終於和酷男友上床出席舞會,但還不如 gay朋友溫暖關心;
終於 18 歲可以看playgirl,但與其想著完美的性還不如想著友情愛情;
終於到了紐約參加派對談文論藝,但我愛的音樂「不是最棒的專輯又怎樣」;
終於脫離以前激烈抵抗羞辱的教會學校,但這教會,不正是週末酒醉後的溫暖撫慰?
電影除了正式結局,也在大家舉杯慶祝 Davis時令我誤以為已到了結局,竟然後面還有。
我本來以為的此片成長終點,是 Lady Bird在畢業舞會與 18 歲生日這些轉捩點上的體悟後,終於能夠放寬心胸珍惜眼前既有的一切,就安安份份地待在加州讀大學也沒什麼不好。但電影硬是要 Lady Bird奇蹟般地圓了最初夢想,然後才能挑戰她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然後一路向上爬,還是就算到了滄海仍能跳出那滄海為大的階層價值觀、回頭一體珍惜那孕育自己也孕育無數平凡人的涓涓細流?
住進了紐約宿舍、看過了紐約派對、結識過紐約文藝青年、喝過紐約酒上過紐約醫院,這眼妝漆黑如遊魂的迷茫早晨,才知撫慰自己多年的教會有多溫暖,管控自己多年的母親多麼有愛。教會與母親都是很有限的組織與很有限的個人,他們只是用自己有限的努力去培育一代代孩子們,這本是所有小鄉小鎮如沙加緬度的平凡,與看似超凡卓越的紐約並無二致。這大學還是要讀的,這天下還是要闖的,但闖天下為的不是棄絕平凡的出身,而是能夠大器回頭開過同樣的道路、看見不同的風景。
終於自稱承自父母的名字 Christine,放下一直想要脫離現狀展翅高飛的 "Lady Bird",這是女主角片尾的轉捩點但只是轉捩點之一。此片的成長曲線平順地爬升再平順地落地,就算是「我叫 Christine」這種在一般電影裡可以做成終極轉折的高潮時刻,也是平平淡淡作為成長腳步之一帶過去。這也許讓此片的戲劇張力較一般劇情片淡了很多,但這也許是 Gerwig 選擇的寫實,片尾的一路醒悟當中甚至還是交雜了新的迷惘,就在醒悟與迷惘之間步步推拉,慢慢形塑這少了戲劇化卻更有說服力的女主角人格。
看電影有時我喜歡看各種高調炫目的手法,或是就算手法不炫目也想看個驚世駭俗的故事,不過這部《淑女鳥》如此平凡普世,所有觀眾不分貧富貴賤平凡卓越應該都能在她身上找到一點點影子。此片並不代言一個群體而與另一群體對立,反倒是很溫暖地見識各種個人與集體的限制,負笈都會上大學是許多人的夢想與奮鬥,但有了 Lady Bird/Christine的這段成長訓練,她不會是追求卓越毀棄塵俗的《金錢世界》蓋提老先生,若有朝一日她大放異彩一定仍時時珍惜這庸碌凡人的世世代代,並且出一分力拉一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i_HC839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