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淑女鳥》- 女孩學著長大,媽媽學著放手

作者: leila (Lizzy)   2018-02-23 22:47:45
◎《淑女鳥》(Lady Bird) - 女孩學著長大,媽媽學著放手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2252461
家鄉、家人,常令人又愛又恨。跟他們的距離太近,所有缺點都無法被忽視,
生活的一切必受其限制。《淑女鳥》的主角Christine(瑟夏羅南),在2002
年即將高中畢業,將自己取名為"Lady Bird",非常想離開家鄉──加州的沙
加緬度(Sacramento),但媽媽Marion(蘿莉麥卡佛)不贊同,或者應該說,這
對母女對任何事情的意見都相左。
《淑女鳥》是孩子的轉大人故事,也是母親的放手故事。兩人各自從自己角度
出發,看見完全不同的景況,彼此無法溝通,雞同鴨講。
片頭引言正是Lady Bird的心聲。那句話是Joan Didion說的:「會使用『加州
享樂主義』這種說法的人,絕對沒在沙加緬度度過耶誕節」(Anyone who
talks about California hedonism has never spent Christmas in
Sacramento.)。Lady Bird說,這兒是「加州的中西部」,住這裡簡直謀殺她
的靈魂,總是嚷嚷著要去東岸上大學,要去那些「有文化的地方」。她尚未能
明白的是,父母的壓力多大,父親失業後很可能再也找不著下個全職工作,而
東岸好學校的學費與生活費將是龐大的負擔。她還無法理解的是,當時911事
件才剛過,母親一點都不想讓她靠近紐約。
那段時光不僅是女孩的轉換期(即將上大學),也是美國的轉換期,911事件
發生,人們對恐攻餘悸猶存,隨時擔憂會有下一波攻擊;經濟狀況也不好,網
路泡沫剛破,許多家庭為著失業及退休金擔憂。
但Lady Bird還年輕,這些煩惱太宏觀、太遙遠。最貼近她的煩惱,是同學間
的競爭與合作、性方面的探索、社經地位造成的人際壓力......等等。她想要
突破,突破家鄉限制,突破邊緣人交友圈,突破不寬裕人家的競爭劣勢;她嘗
試各種人格,扮演各種角色,甚至不惜背叛老友,只想瞧瞧哪一種最能適合她
的嶄新未來。在她極為自我的小宇宙裡頭,其實已經感覺到,「階級」無聲地
影響人的作為與選擇,她不願被先天條件侷限,想要有發光發亮的機會。
年輕時,對很多事情都很肯定。我一定要去紐約,我一定註定成為作家,我一
定會愛他一輩子,我這樣想一定是對的。在固執的Lady Bird身上,這種特質
更為強烈。
母親Marion則站在人生階段的另一頭,心裡早已有個底。這些年來,她在社會
階級的層層障礙裡向上奮鬥,但同伴與自己都失敗了,大多數人只是靠著一個
隨時可能被奪走的中產階級工作,維持某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各方面並不
突出的女兒Lady Bird又何德何能,可以走出不一樣的將來?
媽媽的鐵血外表下,是務實的個性基礎(她現在幾乎是一家之主,要扛起經濟
重擔,還要負擔家事,不實際也難)。她希望即將成年的女兒認清自己的處
境——有些夢想,是給那些有信託基金的人去實現的,不是給他們這種家庭的
孩子。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不凡的人生,媽媽希望女兒及早堅強,才能在艱難的
社會存活。
如果女兒真花了家中大筆金錢去就讀夢幻學校,母親的心理壓力必然巨大無比
,不僅是錢,還得擔心這會讓已經失業的丈夫,憂鬱症更惡化,假使丈夫因為
疼女兒,咬牙完成她心願,萬一丈夫心理終究承受不住呢?萬一出什麼事呢?
女兒反正遠走高飛有自己人生,沒有太大差別,但Marion恐怕得面臨來不及退
休就失去老伴的狀況。這些都是太過年輕的Lady Bird考量不到的點。
甚至,女兒天馬行空的夢想,也不斷提醒了Marion的無能及罪惡感。如果孩子
真有天分及興趣往某些領域發展,自己卻沒資源培養孩子,那麼女兒未來若過
著平庸無味的人生,是不是自己的罪過呢?或許Marion只想閉著眼睛否認一切
,催眠自己說,「這孩子本來就沒才華也不會成功,我沒有拖累她」,甚至,
Marion很熱切地加入打擊女兒士氣的行列,希望只要孩子停止提跟紐約與夢想
相關的話題,母親就不用再被提醒自己出不起那兒的教育費與生活費。資源不
多的母親,搞不好是真心希望女兒平庸,以減少自己的罪惡感。
《淑女鳥》的第一幕精準傳達了母女關係的僵局。她倆在車上,原本播放著有
聲書,不用交談,情況看似和諧,但原來那個沉默,不單只是沉默,恐怕也是
兩方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別講話,讓這段時間過去。果然,有聲書播完、「不用
交談」的防護罩消失之後,兩人才聊了幾分鐘就啟動雙方的武力系統,大吵一
架,鬧到女兒跳車。
母女雙方的想法都沒有錯,但因為意見差距過大,兩人又如此親密、深愛對方
,因此每一個想法,都變成帶著向對方人身攻擊的潛力,每件事都變得很具有
「針對性」,很「個人」。Lady Bird把母親對她各項選擇的質疑,當成「不
喜歡她」的證據,在她直接向母親挑戰這問題之時,母親的沉默多多少少印證
了女兒的推斷,與事實相去不遠。這令Lady Bird很受傷,她知道媽媽愛自己
,但更希望媽媽真心喜歡她的一切,而不只因為她是女兒所以非愛不可。
從媽媽的角度,主要問題則出在她放不了手。Marion希望女兒成功,但這個成
功是Marion定義的。Marion告訴女兒,她只是希望女兒能成為一個更好版本的
自己,我猜想母親自認為在激勵女兒,但女兒感受到的是被否定,被嫌現在不
夠好。
人生觀、以及觀點的不同,在母女間成了私人恩怨,兩人的溝通完全失效。媽
媽想挖出女兒真正的想法,但抓不到挖的訣竅,老是造成衝突。每當感覺女兒
隱瞞心事,母親一急就發脾氣用逼的,這當然毫無用處;但當女兒誠實展現自
我,表達想法,母親又不接受。接近片尾,在機場的那一幕,母親表面上的冷
酷,只是因為她無法處理心中難過,也沒法對女兒承認「我好難捱」,更不甘
心她一路以來那麼多的付出與照顧,都是女兒看不見或意識不到的,只好築起
銅牆鐵壁,武裝情感。
這種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恐怕還要維持一段時間,因為母女各自所處的階段
,讓她們無法跳脫目前的堅持。女兒正在成為大人,她覺得不能示弱,否則就
不會被當大人看;媽媽有自己的威嚴與地位,也不能示弱,要不然她怕會永遠
失去掌控與主導權。在女兒能理解母親難處、母親願意接受孩子長大而放手之
前,溝通模式都難以改善。但片尾的安排,令人相信母女會找到出路,而或許
,Lady Bird將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導演Greta Gerwig與片中主角一樣,在沙加緬度長大,讀天主教學校,後來跑
去曼哈頓念書(Barnard College)。主角與Gerwig本人有多少差別,我不知
道,但兩人同樣對家鄉與家人"pay attention",攝影把沙加緬度拍得很美麗
,洩漏了導演對這兒的愛;每個角色不論大小,都有出人意料、令人喜歡的一
面;許多溫暖、真誠、幽默的細節(例如美式足球教練代班戲劇課搞得像是在
指導足球場上戰略、Lady Bird拋開被背叛的憤怒轉而理解對方的痛楚、以為
修女要來那套嚴肅大道理結果並不是......),讓沙加緬度的平凡生活中充滿
神祕的吸引力。
《淑女鳥》 幾乎可以說是Gerwig先前主演的《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的
前傳,紐約這個城市,對兩部片的主角而言,都是裝滿夢想的寶藏。我想,很
多美國人成長過程中都有過「紐約迷思」,總覺得紐約充滿可能性與自由,那
是文化的最前端,有無限的舞台可以發揮,不管想追求的是金融市場還是藝術
,紐約都像是世界之頂。不用說美國人,連我這個直到二十幾歲才踏上美國國
土的外國人,也有過對紐約極度渴望的時期,事實上,我到現在都還有一點,
也難免偶爾幻想,若我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現在的人生是什麼模樣。
所以,不少追夢類型電影的結尾,會以主角終於落腳紐約或洛杉磯等文化大都
市為結局,好像問題都解決了,夢想成真。不過,《淑女鳥》並沒有這樣做,
它的收尾畫面,地點不在紐約,而在家鄉。家鄉是我們的過去,也已成為我們
的一部分,它有時令人難為情,就像讓Lady Bird聽得淚流滿面的、大衛馬修
樂團的"Crash Into Me",多年以後她很可能會羞於承認自己迷過那首歌,但
不可否認,那首現在看起來不酷的歌,當時的確療癒了自己。我覺得《淑女鳥
》意外地適合過年期間觀賞,在「年味」早已成為一堆約束、壓力、痛苦的來
源之時,《淑女鳥》帶觀眾返回記憶中的家鄉與家人,重新思考當年的「根」
如何形塑今天的我,兒時的有趣記憶,如何在離家南征北討的人們心中,保留
一個柔軟的角落。
小花絮:飾演Lady Bird好友Julie的Beanie Feldstein,是Jonah Hill的妹妹
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