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導演Guillermo del Toro以《水底情深》奪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後,墨西哥電影似
乎受到更多的關注。去年底在金馬影展放映的《四月的女兒》,也在今年正式上映。有幸
抽到特映票,得以一堵被譽為西方《血觀音》的作品,不過觀影後覺得娛樂有餘,但張力
不足,且重點稍嫌不夠集中。
既然講述的是未婚媽媽的故事,「年齡」自然在片中多次被提及。包括二女兒與男朋友17
歲,甚至其父親與現任妻子的歲數都有揭露,讓觀眾得以細數媽媽前夫與女兒、現任妻子
的年齡差距,但對於April的年紀卻始終只能猜測。雖然媽媽懷大女兒時同樣為17歲的資
訊在片中有傳達出來,但此線索也僅能牽線到April至少35歲而已。她謎樣的年齡雖看似
與劇情發展不甚相關,年齡與成熟度也不見得成正比,但對於她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所給予
的幫助與影響,或許能夠提供更多的背景資料。
作為一部約為100分鐘的電影,《四月的女兒》敘事步調較為緩慢,但在Valeria女兒出生
後,劃破寧靜的哭聲顯得有些刺耳。姑且不論是否為因人而異,對嬰兒的喜好,在這些場
景中也可用來象徵新手父母的不知所措與混亂,但畢竟故事並非要呈現嬰兒是問題的核心
,讓其哭聲打破電影氛圍,有些可惜,甚至對於觀眾進入電影情緒有些干擾。
在情節發展方面,控制慾強的April將女兒的男友Mateo與孫女佔為己有,企圖完整自己曾
經失去的美好家庭。費盡心機,動用關係與處理繁瑣的文件後才好不容易到手的孫女,怎
可能輕易棄於餐廳嬰兒椅上。同行的朋友推斷,或許因為April心裡認定Mateo背叛自己,
Valeria才可能找上門。這樣遭受背叛的苦痛,讓她認定自己既已無法獲得心中完美無缺
的家庭,不如玉石俱焚的全盤放棄。其次,Mateo剛失去女兒,女朋友又不願與他見面的
傷心不言可喻,接受「岳母」的安慰的確情有可原,但兩人在電影中比較深的互動僅有初
次見面時的咖啡約會,於情於理也不太可能發展如此快速。後續若是為了「見女兒」的緣
故接受這類似包養的關係倒無可厚非,但單純以「年輕」來概括其所有天真的行為未免太
草率了。
談完可以更細緻之處後,來討論十分完整的角色塑造。大女兒Clara是全片第一位出現的
角色,對妹妹的行為不甚認同,但應是心生可惜吧,總是對妹妹疼愛有加。身為母親17歲
時就生下的女兒,Clara想必比同齡早熟,如今看著妹妹走上母親的老路,她說什麼也要
幫助Valeria。無奈兩人經濟狀況實在不好,最後只好求助母親,而從媽媽逼迫Clara減肥
可以看出,Clara即使不認同母親的許多價值觀,但依舊不敢公然忤逆她,只敢默默接受
。直到母親自行處理孫女監護權時,她終於忍無可忍,說出:「你夠了沒。」對於片中台
詞較少的Clara來說,這句話的份量已經很重。而後,母親將房子出售,她也對妹妹提出
願意陪同的建議,顯見她對妹妹是愛護有加的。
一部成功的劇本,主角的角色塑造一定要有顯著的成長,這點在Valeria身上表露無遺。
她從一位什麼都不懂,未婚懷孕後懵懂無知,孩子生下來後雖有心照顧,卻心有餘而力不
足,到最後懂得為女兒奮鬥,甚至也看清母親與男朋友,也才能在最後毅然決然將孩子帶
離男友。即使單親的日子或許過的苦,但她心底知道,這才是最可能帶給她與孩子幸福的
道路。因為孩子的安置問題已解決,Valeria也已向母親提告,我猜測她與Clara應當可以
回到他們海邊的屋子繼續經營影印店才是。
因為是墨西哥電影,甚至April被設定為西班牙人,全片以西文發音居多。中文翻譯譯為
「四月」的女兒,但在正片當中提到名字時為音譯,不禁讓我思考西文當中April是否有
其特殊意義。不過,幾乎不會西文的我自然是不得而知,但英文原意則與植物開始於春天
生長有關。同樣的,在西文當中,片文的「女兒」是為複數,與片中大女兒、二女兒以及
最後據為己有的孫女相吻合,但英文片名卻是單數,似乎少了那麼一點韻味。
情感最強烈之處有三,也是電影最大的轉折處。首先,是小夫妻帶女兒到海邊遊玩回來,
這是外婆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對April來說,她是不可或缺的,即便從小夫
妻的互動當中可以看出母親總是父母當中較早成長的那位,外婆仍舊無法放心放手,也就
是在那次事件後,April起了將孫女佔為己有的念頭。再者,在主角群們生活發生困難時
,April拉下臉向前夫求助,但對方卻斷然拒絕。同時,她看到前夫現在享有的天倫之樂
,無論是嫉妒或者怨恨,是現任妻子而非自己擁有完美家庭的想法灼燒著她,這也是為何
當Clara詢問時,她將前夫描述為重病以滿足自己不平衡的心。最後,使April產生自己無
可或缺的場景是孩子高燒不退時。小媽媽Valeria並非不管或未盡照顧之責,但心急如焚
又束手無策的她只好將孩子抱到瑜珈教室找媽媽,而後April幫孩子洗澡降溫等醫生時,
Valeria只能在一旁哭泣不知如何是好,更堅定了April心中「自己才是母親」的想法。
最後,來談談「西方血觀音」這個稱號。其實,早在了解劇情大綱時,我就認為《四月的
女兒》更像張作驥導演的《當愛來的時候》,同樣講述未成年的未婚媽媽成長歷程,相似
度應當更高。即便取《血觀音》當中「我是為你好」的元素,其實也無法相提並論,充其
量只能將「把孫女當女兒」這種變態且佔有慾強的行為拿來相比對。
作為探討未婚懷孕所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女性角色塑造等類型的電影來說,《四月的女兒
》可說是相當不錯的小品,但其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似乎在故事設定上有些模糊,且失聲
的男性角色在本片中除了造成觀眾疑惑之外,並沒有達到其他導演希望傳達的目的,實為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