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1943年黎巴嫩脫離法國獨立,這個袖珍小國位在地中海東岸, 風景及氣候宜人, 人口中基
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各半, 其中基督教勢力獲得法國鼓勵扶持, 獨立後的國家權力分配為:
總統與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 總理與議長分別為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輪流
擔任, 軍隊參謀長由伊斯蘭教德魯茲派擔任; 議會99席中基督教派佔53席, 此後國家享有
卅年和平, 在旅遊、銀行、邊境貿易帶來的收入不輸石油國家, 首都貝魯特(Beirut)被稱
為為中東巴黎, 黎巴嫩鎊也成為當時和瑞士法郎、西德馬克一樣的國際貨幣。
後來到了冷戰最盛的1970年代中期, 伊斯蘭教人口增長成為全國多數, 對於基督教派繼續
掌握軍權日益不滿, 要求重新分配國家權力, 而既得利益的基督教派堅持不讓, 兩派之間
的鬥爭逐漸激化。當時阿拉伯世界獲得蘇聯的支持, 對抗英美力挺的以色列和基督教派勢
力, 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約旦被驅趕到黎巴嫩南部建立基地以後, 讓黎巴嫩的局勢更加
複雜, 終於爆發了黎巴嫩內戰, 時間從1975年4月13日到1990年10月13日, 費時15年6個月
, 整個國家分崩離析, 外國勢力干涉嚴重, 1990年政府軍在敘利亞支持下, 趁著英美忙於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對付海珊的伊拉克政權, 終於結束讓無數生靈塗炭的內戰。
同時, 在當時雜的國際情勢下, 從1948年到1982年爆發的五次中東戰爭, 其中第五次中東
戰爭(1975年6月6日)就發生在黎巴嫩南部, 又稱為黎南戰爭, 以色列出動6萬餘部隊大舉
入侵黎巴嫩, 佔領約3000平方公里土地, 在同年8月下旬, 在以軍包圍之下, 巴勒斯坦武
裝力量12000人撤出貝魯特, 分散到8個周邊阿拉伯國家。當年8月下旬基督教派強硬領袖
當選黎巴嫩總統, 提出解散所有教派武裝, 建立統一政府軍和全國和解, 但被敘利亞及伊
斯蘭教派強力反對, 後來這位總統被敘利亞特工暗殺身亡, 卻被當時以色列國防部長夏隆
譴責巴勒斯坦人是兇手。為了報復此一行為, 1982年9月16日-18日在以色列軍隊默許下,
基督教民兵進入貝魯特西區難民營內進行大屠殺, 史稱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又名薩
布拉-夏蒂拉大屠殺)。聯合國後來出面調查這個「種族滅絕」事件, 認定以色列佔領軍當
時清楚意識到大屠殺正在進行中, 不僅沒有阻止還幫助屠殺平民, 因此認定夏隆須對「忽
視大屠殺和復仇事件的存在可能性」負有個人責任,這迫使其引咎辭職。 可以想見, 雖
然後來夏隆出任以色列總理, 在2005年撤軍加薩走廊有益於中東和平, 仍被巴勒斯坦人視
為「貝魯特屠夫」。
這部電影發生的時間點, 就是在1982年4~5月間, 在黎巴嫩內戰開打而以色列尚未入侵黎
巴嫩之前, 美國的談判專家到貝魯特來, 要營救他的好友暨美國CIA高階主管被伊斯蘭教
民兵綁架的行動。
[以下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