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蘭嶼的國片,很寫實的一部片
不得不說小男孩跟阿嬤演超好!
這是關於親情、偏鄉教育與文化認同的片
基於國片我一定支持超好雷
其餘要看期待是什麼而定
我家三人去看,媽媽姊姊期待看到蘭嶼的美景
這種期待會很失望,
蘭嶼真的很美,但電影內很少美麗場景
如果你是個感性的人,那可能推薦你看
但會很心酸很難過
如果你對偏鄉教育、社會現況、文化有興趣
我覺得很推薦
因為我本身也是偏鄉服務的老師所以很有感
<關於離家>
馬那威是隔代教養的孩子,
爸爸為了工作賺錢離開蘭嶼去了臺灣
整部片可以看到奶奶、馬那威、同學們思念去臺灣的家人
看到馬那威在港口、機場等著爸爸,
船上下來一個一個遊客,
怎麼樣也等不到爸爸
這是多麼心酸的事情,蘭嶼是他們的家
但為了生活只能去臺灣,
沒有辦法留在自己的家
電影爸爸跟叔叔說「難道你要在這裡待一輩子嗎?」
為什麼「家」不能夠待一輩子?
在部落曾經聽到老師問另一個家長
「為什麼這麼年輕不離開這裡,不去外面找工作?」
那時我思考若在部落中可以靠著耕作、打零工維持生計
為什麼非得離開部落去外面工作不可呢?
為什麼馬那威的爸爸覺得蘭嶼不能夠待一輩子呢?
或許錢是最大的問題。
在部落工作沒辦法賺很多錢
在蘭嶼工作或許也沒辦法賺很多錢
那麼錢之於我們,究竟又算是什麼呢?
為了錢可能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
為了錢可能必須捨棄自己的親人
為了錢可能連自己是誰都遺忘了
當我們把錢看得太重
我們會不會因此錯過許多更重要的東西
但卻毫不自知,因為眼中只剩下金錢
當錢變成最重要的事物
馬那威的有苦難言、奶奶的心疼與難過、爸爸的無奈
所有的思念、所有的難過都變得微不足道
或許我這樣的想法有點過度延伸
但我覺得若人生變成這樣,就真的太可惜了
<文化認同與衝突>
由臺灣老師組了舞蹈隊,請蘭嶼老師教蘭嶼孩子跳傳統舞蹈
「這是我們這次表演服裝,知道這是什麼嗎?」
「丁字褲」
「現在哪有人在穿丁字褲,那是老人穿的,我們穿內褲」
「而且內褲包得還比丁字褲多咧」
「我們代表蘭嶼當然穿丁字褲,你們代表蘭嶼要穿內褲上台?」
「對」
電影中老師發現孩子的舞蹈動作雖然完整,
但內心少了些什麼
我想是對文化的認同吧,老師應該也是這樣想
於是老師帶他們去做拼板舟、去種芋頭、和老人一起跳舞
然後呢?孩子就因此認同嗎?
看完電影後姊姊說這樣他們就有了些什麼嗎?
我說應該不會,所以他把劇情編排成
「舞蹈的故事是一個孩子他的爸爸不在身邊,
沒有辦法教他關於做拼板舟技巧、而感到寂寞不知所措」
我想最後他讓孩子們對舞蹈產生共鳴不在傳統文化
而是這個家人離鄉的記憶產生共鳴。
而究竟一個漢籍老師要如何教原住民孩子原住民文化呢?
這是我常思考卻沒有答案的問題
是因為我對原住民文化的不瞭解所以沒辦法?
還是因為我非原住民所以沒辦法?
原住民老師又要如何在當今社會教原住民孩子原住民文化?
在當下的課綱、社會、價值觀,
原住民文化要如何留存下來、如何教導與延續
我真的覺得好困難
我很佩服原住民傳統的文化與知識,
在建築、狩獵、生活的各種細節,都有其意義、生活智慧
但除特定場合,這些文化多已衝擊到不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
我要如何告訴孩子狩獵的智慧與文化,同時小心法律問題
我要如何傳授孩子織布的知識與技能,但身上穿著機器紡織的衣物
要如何在一個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告訴孩子傳統文化的重要
讓他們發自內心的了解、珍視、以自己的傳統與身分為榮
這是個我在偏鄉服務四年還想不透的問題
我很愛這個地區、族群文化
但要如何讓這文化能深刻地讓孩子了解、認同
可能不是一個老師有能力去完成的
對文化認同的價值觀,老師能做的可能只有埋下種子
待時間、家庭、社會、政府,一切的配合才會慢慢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