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3211294
《希伯崙》是我這次台北電影節唯一一部紀錄片電影,它以桃園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共生
家園為紀錄片主角,用鏡頭去記錄著這些生活在比佛利山莊的人、這些曾經被社會、被家
人、被朋友遺棄「活不下去」的人,他們如何被「老爸」陳公亮牧師以及「老媽」吳秀玲
接納並照護,如何在希伯崙裡找到「家人」的真實故事。
希伯崙共生家園創立於2001年,旨在「透過相互交叉支持、彼此相愛的共生形式,喚醒對
於生命已失去希望的人,重新找回活著的勇氣,並且活出價值和尊嚴。」,把「扶貧共生
」、「福音與道統」、「社企文化(凡物公用)」與「再造平安城(天國在人間)」做為
設園四大主軸(以上節錄自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共生家園官方網站)。他們協助的對象不
限,如精障者、吸毒者、失智症患者、中輟生、孤兒、殘疾者、曾自殺過的人等等,電影
透過介紹多位擁有各自問題與過去的希伯崙家人,去向觀眾解釋何謂「共生家園」、包含
服務理念、運作模式、相處方式等等,以及最重要的是,關於希伯崙給予愛的準則、陳公
亮牧師與其他家人對待與看待其他家人的角度與想法之歧異。
在希伯崙裡每個人都要工作,除了身體殘疾者外,所有人都會被分配不同的工作岡位,有
人負責做菜、有人負責種菜、有人負責製作麵包、有人負責銷售麵包...,希伯崙宛如個
小型社會,在陳公亮牧師的經營下,希伯崙達到「自給自足自養」,也做到「資源共享」
。跟許多相關單位比起來,希伯崙更像是在「讓家人重生」,住在比佛利山莊的日子裡除
了找到愛,也能找回重回社會生存的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陳公亮牧師希望倘若可以,
想讓每個原本就有家人的人都回到家人身邊,畢竟許多人都是因為家人無力照顧而送他們
進希伯崙,要是在希伯崙的照護下可以站起,有何不回到家人身邊的理由?
「這叫彼此相愛嗎?」
即使原本是陌生人,可一起生活久了還是會有感情,《希伯崙》裡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家
長淑惠和陳公亮牧師因為照顧另一位家人宋江的想法不同而產生衝突(非直接性),或許
說想法不太正確,嚴格來講應該是某種近似情感上的理性與感性彼此拉扯,同樣都是愛著
宋江(家人),陳公亮牧師的想法就如上面所講,他認為宋江因為病情緣故需要家人來醫
院簽名,可他的家人卻不願來,等同於想把宋江丟給希伯崙,這與他的理念相違背,因此
他希望長期照顧他的淑惠該慢慢放手了,但對淑惠來說怎麼可能能輕易做到,她對宋江有
著深厚感情,怎能說走就走,因此她感性上無法認同陳公亮牧師的想法,所以她在這次之
後選擇離開了希伯崙。(不過她還是會定期回希伯崙探望大家,在理性上她還是視陳公亮
牧師為父、希伯崙為家)
「因為這邊活著才是真理。」
《希伯崙》讓我看見了愛的寬容之寬、愛的無私之大,同時也知曉在愛之下還存著許多情
緒,那種與你我想像中的機關團體都不太一樣的信念與做法,這是從電影中能感受到的真
實與真摯,只是我自己覺得《希伯崙》就紀錄片來說僅是及格,跟許多紀錄片如《灣生回
家》、《看見台灣》、《塑料王國》、《囚》等相比,《希伯崙》明顯在說故事的方式(
剪接、人物互動...)較為不足,內容也是直線前進、有些不夠豐富,當然也可以說是由
於紀錄片主題的緣故,無法有更廣的敘事角度與內容補充。這也許是它在台北電影獎紀錄
片一項敗給《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可能原因之一吧。
回到《希伯崙》最後,導演並沒有單純拍出希伯崙美的一面,她也誠實地記錄下了醜聞,
哪怕僅用文字帶過,陳公亮牧師與妻子吳秀玲在2014年底被爆出挪用善款、拿來買車、買
房、買保險、買專利、甚至「家人消費善款買單」的醜聞,經過調查之後旋即遭聲請羈押
獲准,在交保後卻繼續挪用善款私用,在2015年九月被依業務侵占罪嫌起訴,並要求從重
量刑。至於後續兩人現況我上網都找不到相關消息或者是新聞,有賴大家多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