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stpage (請翻到最後一頁)
2018-08-20 21:52:12我很喜歡這部片
但我蠻不喜歡片子結束亮燈時導演跳出來替自己的片子做解釋
本來亮燈走出戲院會感受到的後勁被這麼延遲
就沒剩什麼了
以下雷很多
范保德
一身的牛仔裝扮
一口的文藝腔
在小鎮上
牛仔裝扮反正夠招搖了
搭上文藝腔也就負負得正
變得可以成立了
范保德的父親留下一句話
總要有人顧家
我也顧過
看預告時也覺得這話突兀
但在戲院裡
我已能接受所有突兀的獨白並將之視為本片的一貫風格
在戲院裡再度聽到這句話
我只覺得這是出走之際合理化自己拋棄之舉的藉口
他去了日本做了掮客
不跟同鄉的女性要好而對日籍的女性示好
想的是入日籍
沒想到入日籍不成
於是又想入美籍
這是范保德的父親
心中無羈絆而只有自己
范保德也出走過
那比較像是對父親下意識的孺慕
下意識複製著父親的言行
但他歸返了
原因很明確而且在故事終結時說了
他的人生因兒子出世而不一樣了
他為了兒子歸返
但他慣於規避深情的言詞
所以他留話給兒子
說當年歸返是因為錢不夠
所以當他抱著剛出世的兒子時
拉里拉雜地說了一堆物理化學變化雙向單向巴拉巴拉
而不乾脆一點說靠老子愛死你了寶貝兒子
范保德對兒子的愛
還表現在自己已經破病了
卻告訴兒子該離開時就離開
不必猶豫
范保德跟兒子很親
我很動容
范保德在火車上對鄉親美月的關懷備至
我很覺窩心
范保德去對老情人請求莫為難岳母
我覺得他厚操煩得很可愛
是這樣的范保德
讓我在片尾跑字幕時內心滿滿的感動
也許導演對他的觀眾別有期待
我所得到的感動反而是他不期然的
但作品呈現出來
不是就該由觀眾自行解讀了嗎?
這是我看過最性格的文藝腔
導演不妨與筆下的人物一般地性格
省去了跑映後做Q&A的時間精力
去寫下一個故事吧
※ 引述《DAKOU (大口)》之銘言:
: 看完當下我並不知道這部片在演什麼。
: 是映後有人問起Newman是誰,蕭雅全說是郭毓琴及范保德的兒子,
: 我才恍然大悟。
: 細想,的確有很多條線,不斷想要告訴觀眾范保德與Newman之間的關係,
: 有些都作的刻意了,刻意到片中總有種欲蓋彌章的感覺──
: 蕭雅全不總將話說滿,說死,他預設了許多鏡頭但要讓你覺得他們不見得能是同一回事,
: 好像囁嚅告白的男孩,
: 找了許多藉口掩蓋真意,害怕被拒絕。
: 這也是這部片的感覺,父子底下真情依然,但話總說不出口。
: 左支右絀的說了些不相干的事,
: 有些什麼撥撥弄弄的才看得見。
: 相對的,我覺得這部片雜訊太多,有些片段與引子顯得多餘。
: 像是病,像是死亡,或是阿猴一整條。
: 實則,這部片像是張網,層疊交錯的細膩,真要說抽掉什麼至少都是引子,抽不得。
: 「找父親有那麼重要嗎?」
: 這句話不只是疑問,也不只是把兒子找來前的自問自答,
: 而是范保德從來沒有想要找父親的念頭。
: 擺在故事的中軸薄弱,連同父親為什麼頭也不回的出走──
: 或許是不同世代追求夢想的方式?
: 也是中軸薄弱,網的整體並不夠牢,不夠滿。
: 不夠滿,我想有三:
: 第一:所有的「原因」蕭雅全都避掉了,
: 他只跟你說表面的結果。
: 所以父親走了,但為什麼,不知道;
: 范保德回來了,但為什麼,不知道;
: 郭毓琴生了孩子不與范保德說,但為什麼,不知道。
: 第二:不得不說,有一些太尷尬的鏡頭了。
: 像是范保德在工作室戴上眼罩,說了與過往相映的台詞。
: 怎麼會突然想起往事?其他片段從沒說過他未曾忘懷。
: 「總有人要顧家,我也顧過。」走進兒子的房間,說了這句話,
: 片中極其重要的場面,但在真實生活中不會出現這種話。
: 覺得兒子在有人在所以給自己離開的藉口?
: 兒子無法獨當一面的當下,除了過場,敘說自己的處境以及複製的意含,
: 只會顯得荒謬。
: 第三:形式與文藝腔。
: 承上,這種手法會很聚焦,但最終太在意形式,而真實走失了。
: 范保德以及眾人的話語不像是單純的人,
: 更像是刻意為之的符號,以語言給予線索及提示,
: 但文藝腔並不符合應該草根的影片調性,
: 或許蕭雅全還是浪漫的吧。
: 如果故事搬弄在另一個更能舞文弄墨的舞台,成立度會更高。
: 這部片很好,畫面音樂也都一流,
: 但少了那點什麼,卻是成敗都繫於蕭雅全的個人特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