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青春,伴隨著河邊工廠的巨大轟鳴,然後在這座沒有顏色的城市之中一點一滴地被
啃蝕著。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本該恣意揮灑的年紀,終究被禁錮在迷惘之中。他們的困
境不是特例,而是當代年輕人的日常。
在《我很好》的最後一幕,故事嘎然而止時,喉嚨中彷彿有什麼樣的東西卡著,想要喊出
聲、想要大肆批評那個殘酷的時代以及隨波逐流的故事角色們,但是卻喊不出來。然後,
這份不適逐漸化作理解,然後無力,之後慢慢的妥協「如果我生在當代,可能也會做出類
似的選擇吧!」
在那個剛經歷了泡沫後的日本社會,看著無法支撐起這個社會的大人、小鎮中排放著汙水
與廢氣的工廠,人們甚至會為了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謠言而集體失控。暴力、性愛、菸酒
毒,成了年輕人逃避現實的方式,或許,逃避的不是現實,而是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這樣
的末世之中,感覺到活著吧。
在這樣的絕望之中,一刀畫出了多個疏離的年輕人臉譜,他們同樣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之下
,卻因為各自的困境而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彼此連結卻又互相傷害著。道德、法律或是倫
理的界線,全部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是,他們在這樣的現實之中活下去,不論是用什麼
樣的方式。
因為河岸一具無名屍,這群年輕人當下的人生被攪和在一起,特別是若草春名、山田一郎
與吉川梢三人。對於他們三人而言,那具屍體是誰的並不是那樣的重要,而是在那個當下
他們一起共享這個秘密,後來一起將屍骨掩埋,「罪的共有」成為他們的羈絆,並支持著
他們走下去。
第一次,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也是第一次,他們覺得在絕望之中,卻能對於另一個人展
現出影響力。這不是來自於支配或脅迫,而是打從心裡覺得想為這些人做點什麼。
他們直面了自己的生命,跨出了一步,然後故事就此停止。做為觀者,我們無從得知這些
角色跨出了這一步之後,人生是否因此改變了,亦或將隨著故事結束,他們又將繼續裹足
不前。
原作者岡崎京子沒有說,導演行定勳也沒有說。但他們忠實的將當代的虛無與混亂用不同
的媒介呈現出來,然後沒有做出任何的評價與解答。或許這是觀者如我,如鯁在喉的原因
,也是最貼近真實人生的無力感吧。
行定勳說,對他而言《我很好》是如此神聖,豈能隨意改編,而且在他之前已經有太多的
前輩們想要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但終究因為各是原因而沒有成功,做為後輩的他,又何
德何能?
然而,不得不慶幸的是,還好行定勳跨出了這一步、還好二階堂ふみ說服了他,然後,此
刻的我們才能咀嚼這份不合時宜的痛楚。隨著巨大的轟鳴,見證著那個缺少了希望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