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海鷗 The Seagull (2018)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8-10-26 12:48:07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海鷗 The Seagull
2.觀影時間 : 2018/10/25
3.觀影地點 : 住家網路
4.觀影方式 : 網路,iTunes 美國版商店
https://itunes.apple.com/us/movie/the-seagull/id1405185492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契軻夫經典劇作《海鷗》,愛影愛劇的一生中應該多多少少看過聽過吧?我是小時從《上海灘》馮程程口中聽到這齣、長大能出國網路也普及後看了一次、還是不知馮程程在嚮往什麼 XD 近年長大越來越高調的瑟夏羅南今年好多片,唯一沒上台灣院線的好像就這部 The Seagull (2018)?本著(連《斯德哥爾摩@賓夕法尼亞》都追過的)羅南鐵粉本色,當然等網路資源上架後要來追個全。
然而,追完的感覺很平淡,有種看之無味但沒看又好像錯過什麼的「雞肋」感。很難說這片有什麼不好,畢竟故事說得清楚、場景服裝道具不知考不考究至少很有整體感、運鏡分鏡與配樂整合的節奏感舒舒服服地、演員群尤其是五位核心主角表現生動有層次、我喜歡的羅南這次不當怪妹改當小白兔也惹人憐愛、一間舞台上只有佈景的別墅變成鳥語花香的湖畔山巔森林大宅... 這樣的電影,看了還有什麼好不滿呢?
突然間,我有點想假裝不認識契軻夫、換個當代年輕新觀眾的角度重新看看,想想這樣一部《海鷗》故事拿到我們這影視作品爆炸的 120年後來看、還有什麼新鮮感與新啟示嗎?如果我們不只是在膜拜前人朝聖經典的話。
https://www.indycinemagroup.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seagull_ver3.jpg
作為一部莊園劇
《海鷗》原作的特色就在於去中心多主角、以及生活化側寫取代傳統戲劇的直言,而這兩件事,在當代新鮮嗎?恐怕不。很多影集都在玩同樣的結構,而以 19 世紀末上流社會題材來說,近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應是《唐頓莊園》。還真巧,雖然此片是俄國故事美國製作美國編導,但輕飄飄的配樂、若無其事跟拍眾人的鏡頭、欲言又止的台詞、帶一點點上流味的英語腔調,莫名地就是好像《唐頓莊園》!當主角們提到莫斯科或其他俄國地名時頗有種「誒你在說倫敦吧」的時空錯置感 XD
看完片後上網查了查影評,果然這種「唐頓錯覺」並不只我一個人、好多影評也都有提到!當然這也是有趣,以前我從沒把《海鷗》和《唐頓莊園》拿來比較、也沒聽人拿來比過、但這樣一比倒是處處似曾相識:一個大宅有上有下、人人有其愛情想望與向上渴望、然後愛來愛去爬來爬去進入一種鬼打牆循環。當然《海鷗》是經典恐怕也在百年中影響了一堆後人才慢慢在世上產生了《唐頓莊園》,但在我們 2010s這莊園劇已經發展到越來越世故複雜也越來越峰迴路轉的時代,一部平平淡淡光端傳統故事出來的2018電影《海鷗》,還有什麼可脫穎而出的本錢?
作為一部度假劇
《海鷗》和《唐頓莊園》也不盡相同,畢竟它還有一個「夏日度假劇」的情境,硬要連上唐頓的話應該比較像它每季邀請一次客人來冬日度假的「聖誕特輯」。上流社會的夏日度假,是走出日常的一次階級與文化交流甚至碰撞,平常大家行禮如儀或粉飾太平的事情都會被挑動掀起、平常大家敢想不敢做的蠢蠢欲動都會刺激觸發。這樣的「夏日度假電影」其實在歐美近年也很多,今年初《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雖是愛情片但其實也是個度假劇、瓜達尼諾前作《池畔迷情》則更有度假中摩擦衝撞蠢蠢欲動道德崩潰的警世感。
想想《海鷗》,正是女演員主角來哥哥別墅作客、劇作家男友來了兒子來了兒子女友也來了、還要與別墅農莊管理員一家朝夕相處,不也是各路本來保持距離的冤家們齊聚一堂準備多生事端嗎?言念及此,我認為這個「夏日度假」的躁動情境很重要,尤其這已經不是畫佈景或玩象徵的舞台劇、而是貨真價實在湖畔山巔森林大宅拍攝的電影了,這個夏日情境的蠢蠢欲動景觀攝影做得如何呢?很遺憾,我覺得此片根本沒花心思在這上面,看起來不過就是原劇作有哪些場景、電影就按表操課找到真實場景讓對戲發生,卻沒有任何要對這些「真實場景」多加描繪的意思。
我開始覺得:那你幹嘛搞大製作請大明星勞師動眾拍一部實景電影?何不來一場時下表演藝術界越來越流行的 Live HD就可將舞台劇放送全球饗宴觀眾賺版權費?
作為一部警世劇
《海鷗》這劇能夠經典而且歷久不衰,我認為它側寫生活而沒把訊息說白的處理是個關鍵,在後世任何時代任何情境下好像都能由後輩導演擷取重點、提出新詮、把此劇的不同面向給做到更強烈有力,畢竟它表現的是日常而不是隨機。不過這部 2018 電影《海鷗》,看完後我卻不知它強調的重點在哪裡、編導的觀點在哪裡、想針對新時代觀眾提出的新詮又是什麼。
就我看此片看見的,場景上就是按表操課都有做到、卻沒有在強調任何場景的地方性與情境烘托;鏡頭上就是很隨機的鏡頭,彷彿都在跟拍,沒多少設計,輪到誰講台詞鏡頭就移過去給誰;服裝道具室內等設計很中庸地像個沒什麼地理個性的 19 世紀末歐洲流行,要說這是俄羅斯還是英國法國美國好像都模稜多可;時代線索也不明朗,明明《海鷗》這劇在其當下推出的1896歷史情境、我們今日後人已可視為一種「美好年代」或「世紀末」而分析出時代焦慮了,此片也完全沒有要著墨的意思,仍然只讓一小窩俄國(還不太像俄國)知識份子關在別墅玩自己的。
海鷗想翱翔、卻被射下
當然,《海鷗》這故事本身還是有放諸四海皆切題的警世與滄桑。既然標題叫海鷗、第二幕也有一場直白射下海鷗書寫海鷗的象徵戲,我們當然知道「海鷗」可以將此片人人的處境都連結在一起:人人都渴望當一隻「海鷗」向美夢飛翔、卻都要被狠狠射下來、然後垂死掙扎爬完一生;然而同時間,人人也都是那無情獵人,看見海鷗飛翔卻絕情地射下,彷彿對「飛翔」這件事早已絕望:
Irina (Annette Bening飾演),快過氣的焦慮演員,到處刷存在感、掛著青壯年名劇作家、卻踩兒子也一樣想刷的存在感。
Boris (Corey Stoll 飾演),名劇作家,到處觀察人當題材,渴望一次美妙自由的戀情不想要責任包袱,今日可踩大情人明日可踩小情人。
Nina (Saoirse Ronan飾演),星夢少女,仰慕作家才氣迷戀私奔,可拋棄一起苦上來的小劇作家男友,但自命海鷗跟著去翱翔後,不論愛情還是事業都一場空(渣男:海鷗會被無情射下,我早就提醒過唷 XD )。
Konstantin (Billy Howle飾演),叛逆少男,看藝壇什麼都憤世嫉俗不順眼,基本教義耕耘自己(象徵主義?)前衛劇、渴望我的才氣努力愛意至少愛人會見,但愛情事業也是兩頭空。
Masha (Elisabeth Moss飾演),癡情女僕(跟主人們比較平起平坐的純僱佣關係),愛著憂鬱王子但王子踩我、平凡老師愛我但我踩他,最後雖選了老師看似幸福,其實永遠不滿足。
有一種循環多角戀的感覺 XD 演員都演很好,但我看完不會怎麼心碎或震撼,可能舞台劇經典情境在百餘年來已被眾多後人複製、今日看來已見怪不怪了?電影也並沒做出什麼強烈的手法或嚇人的新詮,也並沒要把「海鷗命運」的主題意象強調出來連結大家。而在這五位王子公主們之外比較不搶眼但一樣很有故事的配角們,此片也並沒有要多挖掘他們以讓群像更立體的意思,基本上還是五位自命海鷗的王子公主愛不到爬不上的故事。
這是 1896 年(?) 俄羅斯文化菁英生活,從我們 2018 年回頭看應該有斯時斯地的世紀末焦慮可談?也沒談。度假大宅,從定鏡框的舞台劇換到了寬廣的森林湖泊,也沒什麼拍森林湖泊與地方特質,好像一幕幕其實都可以放在舞台上用佈景替代、也沒什麼不好的。說穿了,為什麼要把舞台劇拍成電影呢?有要用電影的更大製作與更自由視角組合來給予一個新觀點嗎?好像也沒有。
唉,越想越覺得,那還不如做個舞台製作去拍舞台、用電影搞個偽 NT Live恐怕還更有意思。這種電影,對曾看過劇作一兩次的淺觀眾如我,覺得沒什麼新鮮感;對精熟舞台劇的深觀眾來說,恐怕也沒什麼突破吧(?);而對新時代新觀眾來說,儘管這故事的警世訊息歷久不衰,但放在這新影新劇百花齊放的新時代,它似乎又沒脫穎而出的 USP。就當作有一檔全明星卡司的舞台劇在電影院(其實我們只能看線上串流)上演、讓我們去追追各自的偶像(我的是羅南)欣賞他們飆演技(我最愛 Corey Stoll演渣男),把雞肋的剩餘價值好好舔一舔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GnOf0scl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