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入選 2018 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搶先在影展前觀看九部亞洲新導演的作品,並為奈
派克獎 (NETPAC;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 Cinema) 的選評提供一點個人意見,
特此留下一些觀後賞析,推廣各國新導演作品的同時,也許也可做為大家影展選片的參考
。
2018 金馬影展-奈派克入圍作品之一
[泰]《重返天堂之城/Nakorn-Sawan》- 請帶走我逾恆的哀痛,昭披耶
承載了虔信者們託付的情感和記憶,昭披耶河的河水在鏡頭下溫緩流淌。沿岸接壤著的那
空沙旺 (Nakorn-Sawan)、這毗鄰人間的天堂之城,則如懸浮河畔的蜃樓異象,做為得以
讓作者現實生命裡的鄉愁眷戀,澆灌往虛構創作的寓意幻壤。
《重返天堂之城》影像裡的那空沙旺不僅實際存在於作者的記憶和紀實的影像紀錄裡,也
存在於他據此建構創作的故事和影像中。客觀紀錄對主觀敘事、第一人稱對第三人稱鏡頭
、被訪者對演出者,還有紀錄者對上創作者,這兩兩概念的對照交織成電影虛實參照、異
中見同的雙線,模糊在周莊與蝶之間,簡直像是所有作者與創作文本兩者相對關係的具體
仿擬,並透過後設拼接在同一個文本脈絡來呈現,確是十分大膽的表現形式。
此外,這樣的形式也讓我想起自己過去在閱讀、欣賞作品時的經驗 (特別是帶有半自傳性
質的),常不禁猜想起故事劇情的安排與人物的原形、有多少是連結自導演自身的生命經
驗,再經過想像力、喻意埋設和文學技巧,變造成作品中所呈現的樣貌,更把這樣的循線
推理做為欣賞作品的樂趣之一。
但《重返天堂之城》的形式則幾乎是反其道而行,將電影虛構與真實之間的脈絡放到檯面
上明示鋪排、對比,連人物的參照也大方直白地展現,使電影在失去了一些舊有的、美麗
的曖昧明晦的同時,產生出了新的、材料與成品共存的後設趣味。即使自己一時間難評喜
惡多寡,對創意的肯定卻至少是無庸置疑的。
Sadness is Temporary. Sorrow is Permanent.
印象深刻的還有電影雖以那空沙旺為名,但在鏡頭下卻似乎從未真正見到城市喧嚷的實體
,或窺得太多存活其中的人間百相,反而讓城市凝結在遊船遠方的岸上,靜止在清晨的橡
樹園外,或僅僅留在距離溫暖家庭核心足夠遙遠的無關他方。
或許這正是在述說導演心中對那空沙旺的思念其實和我們並無不同。其從不真正在於可觸
可見的實體變化,而是對我們所在乎的人們所形成的群體的愁緒與眷戀吧。
意外的是,仔細咀嚼了虛實兩線的交錯效應後,反倒覺得此手法的目的並不是以發想的原
料來襯托創作的作品,反倒像是以虛構的”新造物”來服務、豐富或延展真實的”舊情感
”。如 Aoey 替 Rose 述說了客觀紀錄者無法言說的感情,Belle 的開朗自適和對未來的
期望也替 Guitar 展現了掌鏡者無法自我揭露的一面。
更有甚者,在虛線裡只存在於眾人口中緬懷的母親,回到實線中卻無時不被鏡頭關注著,
真誠袒露那些關懷與愛。還有瀰漫在有著黃色窗簾的房間裡的、那股人事已非的失落,幾
乎像是無聲直白地宣示著,這正是離鄉多年後歸來的「我」,面對變化與失恃的惶然與銘
心。
雙線交錯手法的成與缺
但即使《重返天堂之城》如此真誠無偽、所揭露的作者情感如何私密坦白,在這創新的混
種私電影的特殊形式和導演經驗未足的初嘗下,個人感受到《重返天堂之城》傳遞的情感
與共鳴多少也是受限的。
電影在虛實兩線混剪之間的刻意抽離和若即若離的參照呼應,也許達成了避免意圖太過刻
意顯現的目的,卻也造成了情感共鳴與對情節理解可能的斷裂。
例如膠樹園的參訪和河上喪禮的交錯混剪,便一時讓我找不到兩者各元素間的關聯與呼應
;還有父親角色在記錄實線的存在描寫,也沒能讓我在創作出來的虛線中找到能夠延伸或
更進一步豐富的情感內涵 (或者說至少在個人有限的理解力中是沒能尋得其蛛絲馬跡的)
。
是以,當雙線結構和參照邏輯或許受限於形式或導演未純熟的能力而不是那麼讓人信服時
,影響我對電影觀感的,便只在於劇情核心至中作者所揭露的情感自身、是否能對觀者內
心的產生感染和共鳴了。
即使做為觀者知道間中的拿捏之不易,還是得接受電影在被完成的當下即宣告了、其與受
眾們在情感距離上終將親疏有別的事實。所幸,隨著電影落幕、獻給母親的結語一現,我
也終於釋懷:不論形式與效果是否盡如原意地傳達,《重返天堂之城》追根究底還是一部
創作給自己與已逝摯愛的私有電影。觀眾的解讀與否、是共鳴或是不解也罷,又與那些劇
烈強大的真實存在何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