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原文被噓文
不過其實台灣已經開始養出一批好萊塢片以外的市場
其實如果有在看開眼、觸電網每周新片,可以發現2011年大概每周上映9片新片
現在大約都到15片以上,有的周次沒有好萊塢大片霸佔的(例如今年9月)
非好萊塢的各國電影可說是爭先搶上,最高一周有31部片
在之前坎城的電影往往沒人買,或只買一兩部
今年坎城除了《刺心》之外,其他只有進主競賽,往往都買光光
當然現在各家片商一窩蜂挖掘長尾理論,到底有沒有賺到錢
還是因為賭一把而成為一兩年後的虧損潮就不確定了
這種激烈的情況甚至讓很多買了坎城片的片商不願意讓自己的片先在金馬影展曝光
先傳一波口碑
寧願等到正式上映時,睹這批養起來的觀眾口味
柏林影展更扯,以往都要拖到年底才上的
今年9月到10月就已經爭相上映在市場上廝殺
也就是說其實這一塊市場是相當競爭的,而且目標客群明確,就是不吃好萊塢的那掛
所以檔期也都會彼此廝殺
以前只有國賓長春和真善美
現在加上喜樂時代、車庫、誠品電影、光點華山、甚至信義威秀和公館百老匯都會開一兩
廳
(不過威尼斯影展近年快變好萊塢前哨戰了,我覺得他們的片就比較難分析了)
基本上現在台灣一年上映的電影輛是非常可觀的,破千部是沒有問題的(還是只有院線喔
,不含影展,特映,巡迴放映,只出DVD,只上串流)
這個市場會如何變化呢?
說實在對於影迷來說,既樂見,但又怕片商受傷害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