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影片名稱 : 羅馬
2.觀影時間 : 12/14
3.觀影地點 : 台北新光
4.觀影方式 : 自行購票
痞客邦圖文版: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67858860
~*-*~*-*~*-*~*-*~*-*~*-*~*-*~*-*~*-*~*-*~*-*~*-*~
《羅馬》是一部墨西哥劇情電影,由艾方索·柯朗自編自導,亞莉札·阿帕里希歐主演,
故事講述1970年代墨西哥城羅馬區,在一個中產家庭擔任幫傭的克萊奧,因為男主人長期
在外出差,平時由她負責照顧索菲亞與四個年幼的小孩,不過在一次重大事件之後,不僅
家中氣氛一夕之間發生改變,連克萊奧自己私生活的麻煩也接踵而至。
曾執導過《人類之子》、《地心引力》,且跟其他兩位導演《鳥人》阿利安卓·崗札雷·
伊納利圖、《水底情深》吉勒摩·戴托羅並稱為「墨西哥電影三傑」的艾方索·柯朗,睽
違五年再度推出新作《羅馬》。電影從導演自身兒時記憶為題材發想,融合眾多真實事件
,沒有我們熟知的明星演員,並採用黑白畫面呈現,在現今許多高成本電影環繞的時代,
這部乍看毫無吸引力的作品,沒想到竟能在劇本、攝影和音效的高度配合下,完美襯托片
中平靜氛圍裡隱藏的細膩情感,獲得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的金獅獎真是實至名歸。
不同於導演前作《人類之子》科幻世界觀、《地心引力》太空背景本身帶有相較龐大的格
局,《羅馬》屬於半自傳電影的形式,從家庭幫傭克萊奧的視角出發,用一位小人物的生
活講述一個家庭的緊密關係,同時再藉由她的所見所聞延伸至故事背景之下大時代的社會
變動。我非常喜歡畫面中所記錄的點點滴滴,一切都是這麼的簡單平凡,從片頭一場「刷
地板」戲就足以讓觀眾沉浸在電影之中,地板流動的髒水與泡沫,映出一架飛機正從上空
飛過,遠處刷子的沖刷聲,再帶到克萊奧提著水桶的動作與臉龐,短短幾分鐘就已奠定整
部電影的調性。
儘管《羅馬》的整體步調非常緩慢,劇情也沒有太多意外轉折,但我認為這就是導演最厲
害的地方,電影講的盡是當時生活在羅馬區克萊奧的生活日常,一天從鬧鐘鈴響開始、起
床淋浴、叫醒熟睡的孩子、準備早餐、招待大家出門、打掃家裡、準備晚餐、哄孩子入睡
、關閉家中每一盞燈,最後才能回到自己房間休息。如此單調的一成不變,但看到克萊奧
平時工作的悠閒態度,或是收音機中傳出的輕快音樂,就能發現她可愛的性格,在忙碌之
餘找尋生活的樂趣,一位原本和孩子沒有任何關係的幫傭,眼中透漏出家庭成員間才有的
溫暖,不論身分為何,同樣也能給予關懷與陪伴。
電影中大量固定、平移與定點旋轉鏡頭看似單調,甚至有些冰冷,但也正好凸顯畫面中角
色的行為與互動。記得其中一場在客廳的長鏡頭,女主人索菲亞叫孩子寫封信給他們不會
再回來的父親,希望能藉此喚回他對這個家庭的重視。站在一旁的克萊奧在孩子離開後告
訴索菲亞她可能懷孕的消息,且希望她別把自己辭退,而索菲亞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馬上
給予克萊奧擁抱,並承諾要陪她到醫院檢查,之後小兒子畫了一架飛機回來發現克萊奧流
著眼淚,母親告訴他克萊奧是因為肚子痛才難過,他馬上摸著克萊奧肚子念了能讓「痛痛
飛走」的咒語,這短短的幾分鐘,幾乎沒有移動的無聊鏡頭,卻飽含著這個家庭中最溫暖
,都為對方著想的愛。
有著美滿家庭但無法留下丈夫,與知道懷孕後,男朋友便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兩位女人,同
樣被拋棄、滿懷悲傷,但也都有被迫要繼續走下去的責任,索菲亞為了這些孩子,而克萊
奧則為了這個如此看重她的家庭。她們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地勇敢,索菲亞從最初開著丈
夫的車,把它跟牆壁都撞得面目全非,到最後換了台車型較小的新車,並開舊車「銀河」
載家人到海邊展開一場道別之旅,晚餐時刻才下定決心跟孩子們講出父親離開的事實,儘
管是一段難過的故事,索菲亞依舊能鼓起勇氣要孩子們團結一心,互相扶持走向未知的未
來,這是屬於一位母親的偉大。
然而克萊奧同樣也是如此,先不論那場因為學生抗議事件而起的噩夢,面對未婚懷孕、男
友惡言相向的痛苦,這好幾個月的內心壓抑,最後在海灘上才得以宣洩。那段極為恐怖的
戲,可以說是《羅馬》最具張力的時刻,孩子們的興奮心情、索菲亞離開海灘前的叮嚀、
克萊奧在岸上的呼喊,配上觀眾無法看得更遠的平移鏡頭,還有海浪拍打的震撼音效全數
一氣呵成,成功把整部片推向最高峰。
克萊奧失去自己的孩子,但也救了兩個孩子,「我不想把她生下來。」是她一直以來無法
都說出口的心情,這是克萊奧對自己內心罪惡的一場救贖之旅,如同海報上那六個人的擁
抱,索菲亞失去丈夫,卻使家庭的連結更為緊密;克萊奧失去男朋友與孩子,卻真正成為
這個家庭的一分子。在回家途中,索菲亞開著車,孩子還沉浸在昨晚餐桌前,那個幾枝冰
淇淋都無法遺忘的哀愁,克萊奧把他們擁入懷中,「我愛你,克萊奧。」「我也愛你,寶
貝。」看著窗外,剛經歷此生最痛苦離別的克萊奧,最後選擇用自己的愛來平息孩子們失
去父親的傷痛。
這不禁讓我想到片中那位來教導武術的教官,起初因為表演簡單滑稽的動作而被人嘲笑,
但最終卻沒人能夠確實完成,唯獨克萊奧。就如同幫傭工作是看似如此簡單,任何人都能
夠勝任,但真正嘗試才知道打理一家的生活,滿足她們的需要,並真正融入其中是有多麼
困難。這種親密的連結,在艱苦的生活中仍舊充滿溫暖與希望,是她們的偉大,也是克萊
奧把這幾個孩子視如己出的偉大。
儘管《羅馬》在許多面向有所著墨,對當時墨西哥社的動盪、中產階級瓦解、種族困境,
或者是對太空的嚮往都非常精采沒錯,但就我來看,由於英文片名《ROMA》倒過來「Amor
」正是西班牙文中的「Love」,加上電影最後的那句「獻給Libo」。個人認為《羅馬》的
主旨絕對不在大時代事件,甚至也不是以男人的背叛來襯托女人的堅強,反而是一封極為
私密的家書,或者具體來說,它是發給曾經撫養自己的人的一張「感謝狀」。片尾最後一
幕克萊奧走上樓梯,不知道在片中已經飛過幾次的飛機又出現在天上,只不過與片頭從地
板髒水映出的那架不同,「我要喝果昔。」「還有蛋糕。」儘管回到家中還是做著相同的
工作,但她已經被這個家庭緊緊擁抱,心中也被這個家庭的愛所填滿。
整體而言,《羅馬》絕對是一部大師之作,劇情的前後呼應與其他精彩之處實在多到完全
講不完,極為完美的場面調度、迷人的鏡頭語言與音效所呈現的生活日常,需要在戲院中
才能完整體會,蟲鳴、鳥叫、狗吠、汽車喇叭與各式呼喊,這些富含生命力的聲音,正是
這些家庭在世界上努力生活下去的證明。《羅馬》以如此深厚的感情去提及自己生命中最
重要的人、事、物,對近年拍完幾部大作,總算重回家鄉的導演艾方索·柯朗來說,還有
什麼作品能比它還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