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圖文:https://reurl.cc/nOEje
我很榮幸能為自己的偶像寫下這些文字。這不只是觀影心得,同時也是自己對一個熱血時代的懷念,還有對一個偉大球員的景仰。
因為這部片在我住的縣市上映不到半個月就下檔,不過身為一個當年的忠實球迷不看好像對不起自己,所以為了支持還特地跑到外縣市去看,但我覺得值回票價。
我會對千禧年以後出生的棒球迷感到一點點可惜,因為你們錯過了一個大家半夜不睡覺、白天上班上課想盡辦法看轉播的黃金年代。洋基鑽石打線倒背如流的人滿街跑,除非他們是紅襪球迷。
不管當年是為了跟風,還是原本就是棒球迷,或者是一向對棒球漠不關心的人,都無法否認鑲著背號40的條紋球衣曾經是洋基先發陣容的一面王旗。
畢竟是紀錄片,寫實的拍攝手法占大多數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確實我在看完之後除了心裡感受到一股非常踏實的平穩,加上透過一些精心的畫面安插和運鏡手法、柔和緩慢的吉他配樂,還多出了很多說不出的感慨悸動。
「王建民怎麼了?」或許是這些年來國人心中曾經浮出過的疑問。從報紙頭版漸漸消失,到慢慢淡出話題,甚至直到被整個社會暫時遺忘,只有每當他再次站上國際賽或大聯盟投手丘上,大家才又再度看到他的出現。巨投隕落一直以來都不是什麼大新聞,只是一個能在大蘋果連續兩年摘下十九勝殊榮的投手,只因為一次跑壘負傷後就急轉直下,還是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運動員的現實就是只有在你表現好的時候才會有人感受到你的存在,這幾年來就算是大部分的球迷都很少人能知道王建民究竟在什麼地方做些什麼事,這些事情都只有這一路上陪他走過的人才會了解。
球季中被勇士小聯盟球隊釋出之後,獨自一人面無表情在廚房下著水餃,翻攪的速度緩慢,整個房子安靜到只有滾水沸騰的聲音。
「這大概是谷底了吧。」
沒球可打,四處奔波,搬家搬到隔天醒來還會忘記自己現在在哪裡,就像記得他的背號是幾號的人也越來越少。
透過幾年的貼身拍攝記錄,還有訪談經紀人、教練導師、家人朋友,讓我看到這段黯淡的低潮日常,暫時遠離台灣之光頭銜的王建民,我們可以不只是用一個球員的角度來看待他的生活,看到的不只是手握棒球的他,還有平常在電視上看不到的復健特訓器材,以及在球場之外揮灑汗水的畫面。
台灣之光不只是光環,也是國內媒體一廂加諸的重擔,剛好利用這幾年的沉寂才能暫時從中解脫,反而感到輕鬆自在了,也如自己所說的「只是一個打球的王建民」,和其他人並無什麼不同。
家庭生活的畫面尤其珍貴,餐桌上道地的台灣菜,和兒子在草地上傳接球的畫面被柔和的陽光襯托得溫馨。當球迷和社會大眾都在等王建民回到球場,這些家人更在乎的是他累不累,只要他身體健康就夠了,如果回不去球場,就回家吧,孩子一定很高興(看過本片的人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35歲的人生重新歸零,把自己當作學生,照著教練開出的菜單進行特訓,逐漸找回球感,球速也慢慢回到有90英里的水準。
很多人認為他已經有過一個這麼輝煌的歷史生涯,為什麼還要像個新秀球員一樣認真復健、特訓,甚至到投手學校求師,只為了那個現在看起來似乎遙不可及的目標:重返大聯盟。藉著過去的輝煌戰績,他當然可以找到一百個放棄的理由,但堅持下去的理由只需要一個。
不過就是想證明自己還能再站回最高殿堂的球場。
2016年球季,王建民正式在春訓後被放進開季25人先發名單。
經過了幾年的谷底翻騰,王建民真的重新站回大聯盟投手丘。當所有人又開始注意到他,已經是經歷過這些數不清的風雨歲月之後的事了。
「Welcome back, Chien-Ming Wang!」播報員。
坦白說這當然是一段勵志的不死鳥強勢回歸,但今天這件事發生在王建民身上,我是一點都不覺得太意外。
有在關注王建民投球的人應該不難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不管當球場上的隊友正在振臂高呼還是激憤不平,他永遠都是鎮定的一號表情,就連投出精采的完封勝還是被單局被打爆也是,獨自一人安靜走下投手丘,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就連無論是在高峰球季還是低谷球季,受訪時的神情談吐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一如往常的惜字如金。
心理素質的強度不在伸卡球雄風之下。
這部片帶給觀眾的不啻是「堅持、不放棄」這種老掉牙的精神喊話,畢竟適度放棄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對。比起在是否放棄之間做決定,學會接受世事無常,於得失之間如何自處,做出抉擇之後放下身段一心向前,挖掘在低潮中生命的意義,享受這段苦澀的「假期」,這些才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到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當年沒受傷,他可以拿二十勝。」
不會有人知道答案,如果當年沒受傷,他的職業生涯恐怕也會失色許多,或許也不會有這麼多曾經受挫的人因此受到鼓舞。
本壘板前二縫線下沉球的尾勁,正如昔日王牌精彩的後半職業生涯。
最後還是要很芭樂地說一下:「謝謝王建民帶給我這個美好的棒球年代」,一時之間我也想不到比這個更中肯的說法了。也感謝導演花了三年的時間記錄,為觀眾揭開這一段重返榮耀的故事,繼續鼓舞著下一代棒球新血,還有任何歷經過大起大落的芸芸眾生。
要不是幾乎都下檔了,不然好想二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