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愛與補遺
單子上的電影有一些有寫過感言,有一些沒有。不過,電影感想跟這裡的入圍理由是分開
的,可以自行參考。
1.燃燒烈愛
電影感想請參考在釀電影寫的長文:
https://vocus.cc/filmaholic/5c382f3ffd897800010b25c7
李滄東籌備了整整八年的一次虛無祭典中,其實迴響著韓國當代史與美國南方歌德文學的
陣陣跫音。這是我眼中文學改編電影應有的那種理想型態;李滄東在此不只是導演,更是
小說家,不只去改編一本,而是兩本小說,更用一種現代主義文學的精神把兩者融會貫串
在一塊,轉而去對我們當下的世界做出反省(霍格里耶或安部公房的讀者應該會看得相當
愉悅)。要消融文字與影像,甚至是文字與文字間的扞格,這需要的不只是作者對原作的
理解,更需要他對電影形式的理解。
如果不是燃燒烈愛的出現,我大概作夢也想不到福克納與村上春樹還會有弭合的可能性吧
。改編他們任一人就已是無比艱鉅的任務;我們過往有過的就只是James Franco對福克納
的經典如聲音與憤怒、我彌留之際自抬身價的三流劣改,或者陳英雄、市川準不乏品味,
卻也不夠精準的村上春樹影像化。即使不談改編,燃燒烈愛也是李滄東對自出道作綠魚就
開始進行的社會關懷的一次演進,不只反映階級問題,更深入談都市文明和其生活型態的
不斷擴張如何吞噬當中的渺小個體。它在全球政治緊繃的2018出現並不是巧合,而是預先
算好要對著新一代青年的精神荒蕪做出回應。
2.撞死了一隻羊
電影感想請參考在釀電影寫的長文:
https://vocus.cc/filmaholic/5bf5fa17fd897800019e1073
本次金馬最喜愛的競賽片。它是用藏邊土壤釀製成的高純度毒品、即使鏤空故事也可以靠
精純的文化氛圍與影像形式取勝的感官體驗;萬瑪才旦無論拍攝它時吸了什麼,我都好想
要一些。呂松野的攝影沒有入圍也真該去向評委們申訴。萬瑪才旦放下了前作塔洛以淳樸
為偽裝的民族亡恨與失根,轉而投進自身背景文化中的神祕主義尋覓藏族特有的生命體驗
。那些轉譯夢境至音畫的手法貌不驚人卻處處藏有玄機,在夢境質地裡滲入冷不防殺出的
幽默感與仁慈,活像是大衛林區、王家衛與阿比查邦的三合一。4:3的畫面比例、物件位
置的反覆、打光與顏色對比的設計都使我迷上癮,好想暫時脫離塵世化成那可可西里荒山
中的野鬼和飛禽走獸,或與豐乳肥臀的藏女攀上幾句話,飄啊飄的不下來。比起張藝謀的
「影」,我當時更希冀看到萬瑪才旦靠撞死了一隻羊奪下導演獎。
3.死靈魂
不少外媒視為呼應朗茲曼的長片"浩劫"的紀錄作品,實際上也真的是如此。死靈魂是一面
有著驚人體量的歷史碑文,以一場場枯瘦、冗長、乾扁的訪談層層堆疊出生還者對上個世
紀的夾邊溝慘案死者的招喚。電影的影像風格和片長容易讓初見者打退堂鼓,但面對歷史
的態度或許本來就需要這種枯瘦與嚴肅來支撐。恩斯特卡希爾在人論中談論過他眼中的歷
史學家應有的理想型,王兵那隱形的攝影機或許會是一個的極稱職的非人實例。
看完死靈魂後又陸續補全了王兵的鐵西區等舊作,害我腦中冒出一個獵奇的鏡頭:王兵跟
Michael Moore在生死擂台上互毆,兩人渾身浴血。
4.風的另一邊+死後他們都會愛我─以及F for Fake
年初應該找會時間連同Orson Welles的收山之作F for Fake一起寫成一篇長文。其實這列
法有點作弊─同時列了三部電影,而F for Fake根本不是新片─但Welles的風的另一邊與
Morgan Neville的死後他們都會愛我,無論製作過程還是實質內涵,都可以被當作互補的
孿生雙子,F for Fake則可以被視為像是論文的appendix一樣的補遺之物。三部電影擺在
一起,就是深掘現實與虛構界線的理想範本了,戲劇化的程度於不會亞於世人對霸王別姬
與張國榮悲劇的感懷與聯想。即使獲得網飛的資金挹注,風的另一邊很明顯仍是沒有被完
成的一部實驗作。再更深入追討下去,或許正因為它本來就注定要當成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不被完成才會是它的恆久型態。一代影壇巨匠那比悲傷還要更悲傷的後設故事,因為他
的執念,注定要以電影的型態反覆播送。
5.高潮
金馬影展錯過,年終將近午夜在華山觀影結束那刻忍不住暗自喊了聲"我的老天鵝啊"(一
旁的觀眾則以傻眼貓咪的神情咧嘴露齒顆顆邪笑)。這不是我第一次與Gaspar Noe交手也
不會是最後一次,但仍然看著看著開始質疑Noe是否也在拍攝時幫劇組全體的飲食偷下了
迷幻藥(還有幫演員買好了鉅額保險?)。Noe鐵定對希臘人的日神與酒神精神之分有通透
的理解。電影後半那像是迪斯可球一樣瘋狂迴旋、轉動角度的長鏡頭(絕對不是台北物語
中的西門町風火輪)兼之魅惑電子樂的大暴走都像是不榨乾、放空鏡頭中人物的生命精華
就不罷手。這是不瘋魔不成活的酒神大宴、不在戲院就難以體會其威力的邪祭。它不只狂
,更是顛了。可惜Guadagnino的陰風陣陣新版無緣於去年在台上映,不然兩部連著看,哪
怕不會想狂舞不休到暴斃。
6.野梨樹
我還沒有補全錫蘭14年的冬日甦醒。對我來說他的最佳作是2002年的遠方。但野梨樹仍然
非常讓人著迷。錫蘭自言受阿巴斯影響極深,這在野梨樹也清晰可見:在悼亡、直遣知識
分子悲懷的同時,也要從自己的土地發掘病根與解方。有著藝術家身分的主角回鄉同時也
經受一場道德、宗教與家庭信仰的辯證,言語交鋒之多之廣之銳利一度讓我懷疑那些美妙
的山野遠景通通只是陪襯,直到錫蘭靠著一口井和一束長繩又把人物的救贖拉回了人與鄉
土、家人的鏈結,而非伍迪艾倫式的犬儒上。電影中三人在鄉村小路散步邊對宗教與道德
喋喋不休、卻又不時會扯到科技產物與外界國家的對話安排看似不接地氣,實際上透漏
出對著新一代知識分子其內在與生長土地斷裂的諷諭。老母不斷說著「你很特別、你很出
色」,主角卻語帶苛薄地回嘴自己出生農民階級時,當中所隱含的一切自我歧視與厭惡,
想來也就是「唸了書再回鄉結果吐不出人話」的一種真誠顯影吧。
7.蜘蛛人新宇宙
跟"風的另一邊"一樣文章預定。對我而言,新宇宙不光是今年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可能
也是自Blade在二十年前復興Marvel漫改以來最好的漫改電影。一方面回到了類似於Zack
Snyder和Robert Rodriguez當年將紙本漫畫(300、Sin City、Watchmen)透過CGI綠幕逐格
轉繪,以及李安嘗試將漫畫形式溶入大銀幕的思路上,卻沒有走進前述這些做法的死胡同
。
但更重要的是,新宇宙本身就是濃縮了美國漫畫半個世紀以來的精神革命的小宇宙。這
是一部真正新型態的「漫畫」電影:使用3D動畫而非真人電影形式、把frame rate拉低到
12格、關掉動態模糊的思路,都是為了在電腦動畫與電影特效傾向於追求視覺流暢與平滑
感的時代,尋回那些當年敦促著美國漫畫成長的反叛精神。這也與電影開頭那個許多觀眾
或許不明所以,卻是漫畫愛好者一定會認得的CCA管制令的標章遙遙呼應:
CCA(The Comics Code Authority)正是半個世紀前禁錮了美國漫畫的象徵啊!在一部充滿
視覺叛逆、向其創意本源無限致意的電影前貼上這個標章,正是新宇宙開得最高超一個的
後設玩笑。有些人或許依舊瞧不起這種次文化題材被大型電影公司一而再再二三重複用來
營利的模式,但反過來想想,一個講者能讓已被說到觀眾不會有任何期待的作品迸出形式
上的驚異感,不正是作者實力是鐵打的明證?
8.西部老巴的故事
柯恩兄弟似乎已進入到從心所欲而不拍壞片的階段。在人間的暴力異境中對命運做最大限
度的譏嘲、對道德和人情做最小限度的歌詠,大概是他們此生再也不會更動的一塊招牌。
他們的風格在西部老巴的故事有一個微妙的進展,就是竟然也開始有著相對鮮明的魔幻色
彩起來了。如果這世上還有人想改編Cormac Mccarthy的血色子午線,我希望會是這兄弟
倆遞上他們的請願書。
9.抓狂美術館
簡直是野梨樹的對照組般的存在。一部自我潰擊(self-defeating)式的年度笑片,揪著作
為學院和公民社會基礎困境的信任問題一頓窮追猛揍。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才讓我看的時候
邊笑邊隱隱作疼。畢竟啊,仔細想想,如果電影中的藝術展場是更為重大的比喻:是在指
藝術欣賞、藝術品味以及相關的藝術促銷者、消費者,乃至於其他知識體系和其受眾的關
聯,而不只是某個具體空間的話,這史詩級地圖炮哪怕沒有連Ruben Ostlund自己,乃至
於它揚威的整個坎城、本片的觀眾都給轟個稀巴爛?北歐那左派理想國的現實定位更是把
這記自損八百的七傷拳給推到了殘虐的層級。無論這是不是Ostlund有意為之,它都讓人
愈爽就愈心寒。
10.羅馬
Alfonso Cuaron私密史意味濃厚的集大成之作。早年的你他媽也是中作為隱線存在的墨西
哥政經史、人類之子和地心引力在關鍵時刻決絕炸裂的母性能量,通通回流至名為鄉愁的
灰階影像和音效的重量上。以記憶的幽魂為軸心、基點的橫搖鏡和橫向推軌的反覆顯現,
再再顯示出它是披著自然主義毛皮的造夢電影:造童年的夢,也造歷史的噩夢。我到現在
還是不太肯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羅馬(它被排在第十名這個邊緣地帶也很明顯了)。有不少
評論指出羅馬應以大巧不工或渾然天成形容之,我卻覺得Cuaron的劇本與影像把許多事情
都算得精明極了:一顆純正、未經打磨的回憶晶體哪有可能精準映射出尚雷諾
(Jean Renoir)的"遊戲的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或費里尼電影的身形?
尤其,電影中對PRI黨、CIA與中產階級拐彎抹角的指點,都勘可比擬為"遊戲的規則"中,
那些劍指大難將臨卻無所事事的法國貴族其精神世界的兇惡調侃。如果說羅馬真有什麼問
題,那絕不是文本太單薄,而是在讓自己看起來反璞歸真上有點欲蓋彌彰了。但這似乎又
不是不可寬恕的錯誤。如果女僕Cleo真的對Cuaron而言是接近母性象徵的存在,那這種抑
止不住、甚至將其展示成能駕馭金雞獨立型的武林高手的美化作用,只能說是人之常情罷
了。
遺珠除了薩瑪的漫長等待、沒有煙硝的愛情與Paddington 2以外不列入,否則清單就太瑣
碎了。這之中大概屬薩瑪的漫長等待最無辜,我自覺沒有完全理解它,所以不敢將它納入
年度片單中。
底下是純粹就個別印象分類的年度之最。除了年度最重要跟「導演欠觀眾電影票錢」兩區
外不做說明。
最重要:黑豹
喜歡也好討厭也罷,黑豹是類型電影里程碑的事實不會改變。在它出現以前,好萊塢是真
的還沒出現過任何一部一方面以反映黑人的生命經驗和文化為目標,二方面又能以商業巨
片的姿態走上舞台的電影─它賣了足足十三億。這數字是什麼概念?當年Marvel為了復興
自家電影事業而遞出的第一個外包製作,黑人超級英雄電影刀鋒戰士─又被稱為近代漫改
電影史上的票房中興之作─也「只」賣了一億三千萬。
若要直白些,黑豹就是非裔美國人的賽德克巴萊。已經經歷過不知道多少個美國獎季,同
樣的主旋律被反覆撥放:實質影響力只能算是媒體菁英寵兒和玩具的黑人電影輕鬆拿到了
入場門票,卻在大眾文化中連一圈漣漪都撼動不出來。這跟抓狂美術館諷刺的"菁英者的
獵奇垂憐"有什麼差別?我想根本沒有。Steve McQueen轟轟烈烈的12 Years a Slave,對
比於黑豹,也不過就賣了一億八。即使很多人不想承認,但商品或大眾化本來就是文化力
量高低判準的一項。這些年下來對星際大戰和大白鯊的出現終結了新好萊屋時期的控訴,
可從來就沒有少過。去年Kathryn Bigelow交出了底特律、Spike Lee也在今年交出了黑色
黨徒,只是有誰真心會相信在達取大眾的程度上,底特律或黑色黨徒比黑豹更成功?如此
一來,黑豹的出現難道不算空前?(是否絕後,則是另一個有待時間證明的好問題)
最話撈病發:禁身接觸、傑克蓋了一棟房子
最憂鬱病發:大象席地而坐、誰殺了唐吉訶德
最寓教於樂:一屍到底
最腦洞大開:使徒、永劫、宿怨
最浪漫:地球最後的夜晚
「導演欠觀眾電影票錢區」:江湖兒女、搖滾樂殺人事件、引爆點、
與神同行的少年、溫徹斯特鬼屋、鬼修女
江湖兒女是本次金馬觀影除了愛‧牧之外的最失望。基本上就是賈樟柯電影無分故事、選
角還是主題的一次尷尬串聯。文藝作品玩共通宇宙並沒什麼錯誤,但我實在不知道江湖兒
女鎖定的觀眾除了賈導鐵粉外還會有誰?如果不是死忠的賈樟柯觀眾,看到某人去新疆看
外星人的安排時會不會以為這是跑錯棚的科幻片?自我重複不是錯,但自我重複卻還重複
的如此陷溺,證明了總集篇永遠最沒光彩一說絕非無稽之談。
搖滾樂殺人事件跟引爆點,我另有寫過兩篇短文可供參考: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6263389.A.D5A.html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6648339.A.980.html
近年國片置議題於媒介之上的熱潮中,它們絕不是最壞的兩部,卻是最壞的示範。要稱這
兩部電影的主事者有想要消費題材的意願,自然是太過陰謀論或壞心,但實際的影像成果
就是除了議題之外都讓人難以吞嚥。引爆點把社會與土地正義的招牌高高捧上雲端,卻忽
略了觀眾對人性與常識的基本理解,搖滾樂殺人事件則淪為敘事不知所云的自瀆秀。看這
兩部電影遠遠不比去複習滅火器、濁水溪公社的作品或關心日月光汙染事件來得有意義。
與神同行的少年是今年看過的六部柏林影展競賽片中最糟。Cedric Kahn在尾聲安排了一
記回馬槍想要讓電影不至於那麼沒人性,卻掩蓋不了這是一部畫面瑰麗的戒毒與傳教電影
的事實。在柏林競賽片中看到主角見人死就崩潰投身溫柔鄉來場Casual sex的戲劇套路,
實在不是多讓人愉悅的事。
溫徹斯特鬼屋跟鬼修女敗在掛羊頭賣狗肉。我熱愛恐怖片,但這兩部真的讓人失望極了。
明明都有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借到了會讓恐怖迷垂涎三尺的理想外景,結果前者像是三流
的洋房出租廣告,後者─借用影友的話─根本是以古修道院為舞台的修女時裝秀。既然劇
組連動茲動茲的炫光跟乾冰都準備好了,何不找Baz Luhrmann把鬼修女做一部混搭型的歌
舞片就好?反正他連大亨小傳都能拍成流行金曲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