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指揮家 De dirigent (2018荷蘭電影)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9-03-04 16:22:47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指揮家(我自己的中譯)De dirigent (nl) The Conductor (en)
2.觀影時間 : 3/03
3.觀影地點 : 住家網路
4.觀影方式 : 網路,iTunes 荷蘭版商店
http://itunes.apple.com/no/movie/de-dirigent/id1451141311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半個月來看了好多上世紀的女性專業先鋒電影,而且都著重這些女性大師年輕時代的養成過程,有 1910s-20s瑞典童書作家的《當幸福來敲門》、有 1890s-1900s巴黎小說家暨演員的《花都教主柯蕾特》、有 1950s-60s美國影子寫手的《愛。欺》、有 1960s-70s美國大法官的《法律女王》(然後還將有 1990s戰機飛行員的《驚奇隊長》?)...
這些電影,都在拍在當代已享譽該領域的女性歷史菁英、卻都在拍她們掙扎奮鬥的年少時代,電影呈現給她們面臨的都是同一個性別壁壘、甚至大多都有似曾相識的台詞「從沒聽過女人當這個」或「他們不會接受女性的」。這麼多片在 20 世紀歐美國家的大架構範圍中,時間與空間的分佈很廣,每個時地都有各自要突破的玻璃天花板、和我們已進步一大截的這時代也異曲同工。而那一個個古早時代的女子個人和社會集體有沒有突破呢?也都突破了。
https://imgur.com/XTtIZeG
還有一部荷蘭片,去年十月在荷上映、這兩天才上荷語串流平台,目前好像尚無英語資源但它本身就 80%講英語,這是談 1920s-30s古典音樂指揮的《指揮家》De dirigent 。主人翁是美國荷裔女性指揮家 Antonia Brico,她說不上是全球或美國第一個女性指揮、她的「第一」大概是第一個女性指揮紐約愛樂與成立第一個全女性交響樂團。美國在 1974 年曾拍過她的紀錄片,而今荷蘭編導要來把它拍成個女性勵志故事了。
總是有點傻氣的荷蘭商業片、拍年輕女性闖古典樂壇,是沒有一般英美傳記片那麼神聖嚴肅令人仰之彌高,反而熱鬧連連走跳世界、親情愛情友情理想志業通通都要來,即使有時天真花痴猶如言情小說、也要在一片迷亂的少女心思中找到正道堅持下去。這雖是史有其人的古典音樂傳記片,但它對史實考據僅遵守大架構而多有戲劇化改編、它對古典音樂的處理不走艱深專業而訴求老嫗能解,反而它還砸更多精選古典配樂感性地烘托心情、也搭起多樣音樂舞台勾勒那 1920s-30s栩栩如生的美國市民風景。
https://imgur.com/iF5Nml9
這位女主角初登場的名字是Wilhelmina,在荷蘭鹿特丹由貧民女子非婚生出、由藍領勞工夫婦領養移民到美國,但她一直不知自己另有生母、也沒見過原鄉、更不知自己原名是 Antonia Brico。這是故事主人翁的史實、也是時代下千萬美國移民的共同經驗,此片就把這 1. 身分認同 2. 專業志向 3. 性別認同三合一、將移民性別與音樂串成同一個追尋的故事,不只 Wilhelmina 要在一片壓抑個人的社會禁錮中實踐自己、她一路上結交的同道們也個個都要擁抱自己。當她犯著千夫所指仍下定決心以女性底層移民之姿要學指揮時,本名 "Antonia Brico"兩字才堅定地緩緩說出。
電影這小女子向上爬的劇情曲線,很戲劇化也很勵志,從開場在音樂廳當前台帶位、找機會遠觀大師偷聽偷練、在小破公寓撿了破鋼琴壓著聲音悶著練、去公園免費音樂會找指揮自告奮勇拜師練、打工養家打到變性酒吧地下樂團俗著練、終於紅男叢中一點綠女考上音樂院... 電影滿滿的音樂饗宴,從交響樂團、管樂團、小酒館樂團、教堂管風琴、教堂唱詩班、乃至鋼琴獨奏,從古典到軍樂到爵士到歌舞劇,無一不包,全都是指揮家的養分、也都是芸芸眾生的音樂風景。Antonia 的音樂體悟與指揮事業之崛起,彷彿已經不再關於她自己一人、而是帶領著時代苦民們圓個夢想。
https://imgur.com/wERPGbc
飾演 Antonia的荷蘭女星不是電影人,卻是從定目音樂劇出身的歌唱演員Christanne de Bruijn,演起指揮家的指揮功力雖非專業級,那身段卻已是多年音樂訓練化育的成果,和樂團與配樂搭在一起架勢十足,而且從業餘自學的生嫩粗率、到初出道的頭角崢嶸、最後到真正影響樂壇時的自信從容,她的演技與指揮表現都有做出同步成長、古典選樂也有側寫這心境轉變。她的造型在前半片有點像個小乞丐,一般拋頭露面少女的基本服儀她都沒有,就只是粗布素顏走天下,尤其一雙破鞋子穿了半片橫跨好幾年。
身居底層一直被人瞧不起、一提想學音樂總是招來哄堂大笑的 Antonia,對古典音樂所圍繞的這上流仕紳圈子有沒有憤懣?當然有。電影前半她頭角崢嶸處處爆氣爆走、每有一點階級或性別凝視馬上直白嗆回去、甚至對隱瞞自己出身的養父母每每大呼小叫乃至割袍斷義;但到電影後半,隨著音樂路上認識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友善其實凝視規訓的父權長輩、看似輕盈隨性其實各有苦衷的音樂同道、或看似傲慢其實也是掙扎過來的音樂先驅,頭角崢嶸(如今日所謂 SJW)的 Antonia也要漸漸認識世界的諸般苦衷,在處世上、事業上、音樂上都更剛柔並濟,才能帶著時代一起前進。
https://imgur.com/L66XFzw
此片編導 Maria Peters與她老公 Dave Schram(本片的製片公司 Shooting Star 就是他們家族小企業,兒子也是演員女兒也是導演,還都有當本片幕後crew)是參考了 1974 年美國紀錄片 "Antonia: A Portrait of the Woman" ,為本片 Antonia的音樂歷程安排了三個關鍵的男性長輩:
第一位 Goldsmiths 非史實角色而是新創,代言了這古典音樂傳統父權最極端的惡形惡狀,會欣賞女學生才華但只想調教來偷吃、性侵不成腦羞成怒後打擊女性不遺餘力;第二位史實中的荷蘭指揮家 Willem Mengelberg則中性代言一般古典音樂男性菁英,他們欣賞新女性的志氣與才華、但不認為這傳統世界可以接受,也就摸摸鼻子跟著潮流給女性打退堂鼓、鼓勵女性認份當個老婆養家生子也是種幸福。
https://imgur.com/5hf58Lg
比較有趣的倒是第三位、帶她留學柏林的德國指揮家 Karl Muck,由本片唯一在英語世界的熟面孔《惡棍特工》Richard Sammel客串演出、再次發揮他在足球片《人生勝利組》中那天縱英才抑鬱不得志但與主角惺惺相惜一起向上的大叔魅力!這是荷蘭片而非美國片、設定在尚未二戰而僅留著一戰陰影的 1920s-30s,自能為這德國角色談出美國片絕不會拍的政治不正確:
Karl Muck 這德國指揮一戰時在美國執掌波士頓管弦樂團、卻被要求背叛祖國效忠美國、只因選擇當個德國人就被下獄一年半毀了指揮生涯!那 Antonia就要以相同處境點醒他這顆憤懣的頑石:你身為德國人就被排擠、和我身為女性就被排擠,不也是異曲同工?誰人能放下分類標籤正視我們獨立心靈呢?
兩人之間也如史實談了好多德國醫生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的梗。史懷哲,從偉人傳記中人人皆知是建立非洲醫療體系的仁醫,卻較少人知道他本是如巴哈一般的神學家與專業管風琴師。而在此片中史懷哲既是 Karl Muck的舊友也是 Antonia的偶像,其奉獻上帝而捨音樂轉投醫學的人生抉擇、與其獨排浪漫主義重歸神學初衷的巴哈詮釋,都貫串此片隨時出現給 Antonia也給 Muck 老師提醒初衷。
https://imgur.com/0iSErQv
談起巴哈,本片第一個以巴哈為題和 Antonia針鋒相對展開古典音樂「理性與感性」之辯的,則是本片獨創的虛構男主角:贊助樂團與音樂院的富商小開 Frank Thomsen。儘管這金髮帥男演起來頗有言情小說的總裁風、每每讓力爭上游的 Antonia變回花痴少女小鹿亂撞 XD
但他代言了這保守社會中男性的上流傲慢、到男性的自大佔有、再到男性的醒悟鼓勵、終至男性的支持與承擔。這角色雖然外表像個男花瓶,但其實由黑轉白最峰迴路轉也最感人,告訴那 1920s-30s也告訴我們這 2010s-20s的男性社會:我們個人都可以樂見女性與更多邊緣大放異彩、更要相信整個男性社會集體也能做到。
https://imgur.com/drhykr4
此片愛情線很重,儘管男女主角終未成眷屬,但兩人代言兩性世界彼此和解更互相祝福,我覺得算是商業電影中描繪兩性的一個理想圖像。片頭,卑微的 Antonia坐在台前走道傾慕男性指揮、卻被傲慢的冤家 Frank粗暴攆出悍然開除;片末,則是醒悟的 Frank坐在台前走道、傾慕 Antonia這位一路走來的女性指揮了。
這一路也不只是 Antonia的個人功名、更要帶起美國的芸芸眾生,有地下社會的變性酒吧酷兒們、有貢獻美國卻遭排擠的德裔美人、有大蕭條下的失業音樂家與失業聽眾、也有男團不收就自組女團的女性音樂家們。片末一曲溫和的艾爾加 "Salut d'Amour",以 Antonia這頭角崢嶸叛逆少女終於平靜的心,見證了時代不知不覺間的巨大轉變。
https://imgur.com/l5gnSBA
這部《指揮家》De dirigent 雖是荷蘭片目前僅有荷語資源荷文字幕,但它用 80%荷式英語講個美國移民故事,相信不久也會在英語世界流傳開來。此片串流排在三月初上架,也許正要應景三八婦女節?剛好呼應三月初這當口一堆女性電影包括《愛。欺》、《當幸福來敲門》、《花都教主柯蕾特》、《法律女王》與法律女王的紀錄片《不恐龍大法官》,也許還可接著後天的《驚奇隊長》一路比較欣賞?
看看這些昔日女英雄與看似僵固的老男性社會、老男性最終也都支持鼓勵與新女性攜手前進了,那我們今日的男性女性與更多性別更多社群、又有什麼無法努力跨過的難關嗎?在此推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bAANgL7g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