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Cinefix影史十大紀錄片+超譯

作者: peter220 (PeterLiau)   2019-03-09 17:13: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isJRrsNmc
出處的影片對沒上榜的紀錄片只有簡單點名而已,
所以這篇其實是個人的[超譯].
有許多紀錄片的導演被我列了出來,
如果他們名字後方有(2)或(3),表示同一導演的作品被提名多次.
最近比較忙,恕不提供各紀錄片的中文譯名
10. 歷史紀錄片
有畫面但未提名的有:
Ken Burns關於美國南北戰爭的The Civil War (1990)
Patricio Guzman關於智利革命的The Battle of Chile (1975)
第一部越戰紀錄片In the Year of the Pig (1968)
亞倫雷奈關於二戰集中營的短片Night and Fog (1956)
例如一些探討美國歷史的,
史派克李探討教堂爆炸案的4 Little Girls (1997)
艾娃杜韋奈探討監獄制度與種族主義的13th (2016)
或者美國以外的歷史事件,
來自智利, Patricio Guzman (2)的Nostalgia for the Light (2010)
來自中國, 王兵的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2003)
還有越戰的,
Errol Morris的The Fog of War (2003)
Peter Davis的Hearts and Minds (1974)
另有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
Marcel Ophuls的The Sorrow and the Pity (1969)
彼得傑克森的They Shall Not Grow Old (2018)
我們也喜歡關於巴西反對黨主席被刺殺的Twenty Years Later (1984),
Joshua Oppenheimer關於印尼屠殺暴動排擠華人的
The Act of Killing (2012)和The Look of Silence (2014),
和韋納荷索探討史前壁畫的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2010).
但我們認為最震撼人心的歷史類紀錄片,
是Claude Lanzmann的Shoah (1985).
片長高達566分鐘(將近九小時半),
對納粹大屠殺倖存者,旁觀者,與加害人的訪問,
乍聽之下只是朗讀歷史課本的一頁而已,
但導演呈現這些的方式才是本片上榜的原因:
一連串談話與資訊轟炸之後,
鏡頭有時會忽然帶到現在荒廢的集中營,
沒有任何一點人聲,只有寂靜,或是鳥叫或草動的噪音.
正是這兩種橋段放在一起的順序,讓觀眾看著廢墟與荒草,
腦子裡卻仍是那些屠殺故事的回音,而真正體會到納粹的殘酷.
-
9. 社會學紀錄片(專注在一個較小群體的共同生活)
最早的幾個包括
Robert J. Flaherty探討因紐特族傳統生活的Nanook of the North (1922)
路易斯布紐爾探訪西班牙偏遠山區民族的Land without Bread (1933)
我們也相當喜歡
Frederick Wiseman探索校園生活的High School (1968),
Chantal Akerman探索蘇聯解體期間各國適應度的D'Est (1993),
Jennie Livingston探索紐約地下LGBTQ文化的Paris Is Burning (1990),
和1964年起固定訪問一批特定人士的Up系列.
而真正確立社會學紀錄片的黃金標準,
正是Albert and David Maysles追蹤沿街賣聖經人士的Salesman (1969),
和Jean Rouch沿街訪問法國人對當代社會看法的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
但如果要評論哪一部最適合一看再看,
我們的答案是Barbara Kopple的Harlan County, USA (1976).
觀察180名礦工與他們的家人,為了薪資,公安等問題罷工一年,
看著電力公司為此辱罵或毆打礦工,很難不為他們同情,
但這些沒有收入,沒有安全感的人聚在一起,
漸漸變成守望相助的好鄰居,甚至成為一起創作歌曲的大家庭,
才是本片最令人動容的部分.
-
8. 個人紀錄片,只聚焦在一人或一個小家庭
有畫面但未提名的有:
RBG (2018): Ruth Bader Ginsburg,美國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Free Solo (2018): Alex Honnold,徒手攀岩的過程
Jiro Dreams of Sushi (2011): 小野二郎,為了壽司的付出
Capturing the Friedmans (2003): Arnold and Jesse Friedman,猥褻男童的罪犯
我們特別喜歡的包括
韋納荷索(2)的Grizzly Man (2005): Timothy Treadwell,棕熊研究專家
文溫德斯的Pina (2011): Pina Bausch,現代舞大師
Portrait of Jason (1967): Jason Holliday,在俱樂部表演的黑人同性戀
茨威戈夫的Crumb (1994): Robert Crumb,地下卡通藝術家
The Quince Tree Sun (1992): 畫家Antonio Lopez Garcia試著把樹變成畫作
但讓我們最入迷的一部,
是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2)的Grey Gardens (1975).
一對同名,都叫做Edith Beale的母女,
是前第一夫人Jacqueline Kennedy的阿姨與堂姐,
但隨後家道中落,兩人住在破敗,長滿雜草的大宅邸,
與經常闖入的野貓,浣熊和跳蚤同居.
忽然有兩位導演的陪伴,母女終於有伴能分享她們的過去,
便在鏡頭前講故事,唱著歌,跳著舞,
幻想如果自己還是有錢人,或者母女互相鬥嘴,
把原本[她們好可憐]的形象,轉變為親密兩人淡淡的幸福.
-
7. 調查類紀錄片
有畫面但未提名的有:
Tickled (2016),研究網路上兩人互相搔癢的比賽,轉為對影片發布人的調查
An Inconvenient Truth (2006),研究氣候變遷
有些以已經結束的案件為題材,
O.J.: Made in America (2016),介紹審判過程
The Imposter (2012),關於假扮為失蹤男童的Frederic Bourdin
Errol Morris (2)的The Thin Blue Line (1988),探討一宗冤獄案件
有些則是掌鏡人跟著觀眾一起揭發真相,
Frederick Wiseman(2)的Titicut Follies (1967),關於精神病患在醫院被不當照顧
Whores' Glory (2011),探討三個國家的妓女文化
東尼凱的Lake of Fire (2006),深入研究墮胎議題的正反辯論
也別忘了幾乎所有Michael Moore的作品都是這類,
如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關於校園槍擊案,
或Roger & Me (1989),汽車大廠大幅裁員後員工的後續去向.
但是真正讓我們瞋目結舌的,
是原一男的The Emperor's Naked Army Marches On (1987).
主角是奧崎謙三,當年是二戰派駐於幾內亞的老兵,
已經65歲了,才決定查出兩名舊同袍的死因(調查中增為三位).
一般人去圖書館,查官方文件,或拜託軍官找線索,
但是這位仁兄才不管這些,直接衝進其他老兵的家中,
威脅對方或直接打人,強迫對方說出他知道的事.
掌鏡者不介入,害老人挨揍,已經能引起許多觀眾的驚駭,
但他所查到的最終真相,才是最駭人的部分,這裡不劇透,
只能說戰爭雖然殘酷,無故戰敗的困惑與徬徨才是最可怕的.
-
6. 運動類紀錄片
有些把國家的歷史與運動放在一起談,
如Ken Burns (2)關於棒球史的Baseball (1994);
有的專注在非常獨特的冷門活動,
如Murderball (2005),看一群老人在輪椅上打橄欖球;
有人關注某位運動家的興衰,
如Senna (2010)介紹職業賽車手Ayrton Senna;
也可以專注在一場特別有歷史意義的比賽,
如When We Were Kings (1996),兩名拳王的最終決賽.
此外我們也很喜歡
Freedom's Fury (2006),奧運水球比賽淪為全武行的過程;
Touching the Void (2003),最慘烈的登山意外之一;
還有滿滿種族主義的Olympia (1938),第一部奧運紀錄片.
但真正讓我們動容的,
是Steve James的Hoop Dreams (1994).
兩個在偏遠郊區打籃球的青少年,被星探盯上,
接下來六年,看著他們長大,90分鐘來回車程,
拚命練習,有時成功,有時大敗,最後回到家鄉貢獻自己所學.
兩個還沒成熟的孩子,突然被丟進要求高,苛刻,難以適應的大人環境,
而觀眾能夠看到他們六年來的一切努力,最終仍只是美國夢一場.
但正是這些努力,讓我們從他們的挫折中找到自己前進的動力.
-
5. 音樂類紀錄片
有畫面但未提名的有: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2012),關於兩個南非人跨國尋找Sixto Rodriguez
Madonna: Truth or Dare (1991),一度是史上最賣座紀錄片
有些是以從頭到尾的傳記方式呈現,我們最愛的是
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 (2015),超脫樂團主唱的人生故事.
也有更多是演唱會幕後的日常
Dig! (2004), The Dandy Warhols和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亦敵亦友的關係
D. A. Pennebaker的Dont Look Back (1967),巴布狄倫的一次演出
Some Kind of Monster (2004),金屬製品樂團(Metallica)演唱會
當然還有專注在某一場音樂會的
D. A. Pennebaker (2)的Monterey Pop (1968),被視為嬉皮運動的開頭
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3)的Gimme Shelter (1970),滾石樂團演唱會的血腥事件
馬丁史柯西斯的The Last Waltz (1978),樂隊合唱團(The Band)的告別演出
但我們認為只有一部片可說極為獨特,不可能超越,
是強納森德米的Stop Making Sense (1984).
這是導演拍[沉默的羔羊]成名之前的作品,
所以攝影,燈光,運鏡,剪接都超越很多同類型的作品,
但是不只是這樣…好,我們先從這個樂團講起.
記得英國1970年代中晚期的龐克(Punk)文化嗎?
但他們的所有努力都被美國的迪斯可熱潮蓋住,
導致各個樂團解散或是改變創作的方向.
但這些龐克樂團[自己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的態度,
啟發了各國不少大學生,出現許多…特殊的樂團,稱為新浪潮(New Wave).
他們不一定會唱歌,不一定會跳舞,不一定會彈吉他,但他們活力滿滿,
例如這部紀錄片的主角Talking Heads.
你一定記得他們其中一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IsSpAOD6K8
於是,除了有很多首好聽的歌,
我們還可以享受主唱David Byrne與一個個現身的團員之間互動,
如同一起玩樂的大學生一樣,盡情地放開自己,
讓觀眾們感染他們的情緒,從頭隨著節奏搖擺到尾!
-
4. 電影類紀錄片
最令人激賞的當然包括一些瘋狂的電影幕後故事
Hearts of Darkness (1991): [現代啟示錄]
Lost in La Mancha (2002): 首次拍攝[誰殺了唐吉訶德]時的失敗
Burden of Dreams (1982): [陸上行舟]
Jodorowsky's Dune (2013): 當年[沙丘魔堡]如果沒有被取消是什麼樣子
有些則是目光專注於一位從影人員
Filmworker (2017): 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
Kate Plays Christine (2016): 演員Kate Lyn Sheil為了某角色的準備過程
或者真正零預算,自己瞎搞出電影的強者
American Movie (1999),拍攝低預算恐怖片的歡笑與困難
Raiders! The Story of the Greatest Fan Film Ever Made (2015),
自己重拍[法櫃奇兵]的數個青少年
但我們今天想談的,以上皆非,
是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的Close- up (1990).
主角Hossain Sabzian喜歡導演Mohsen Makhmalbaf的作品,
發現妻子也喜歡那導演的電影之後,決定自稱是那位導演.
一開始只是為了讓家人替他驕傲,卻…不劇透好了,
重點是過程:世界的真實,電影的虛構,紀錄片的真實,身分的虛構,
這四個東西混合在一起,產生的火花,才是這部片的魅力所在.
-
3. 詩集紀錄片(沒有對話與敘事,只用一連串的畫面來心領神會)
最早的幾部開拓者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Berlin: Symphony of a Metropolis (1927)
還有韋納荷索(3)觀賞海市蜃樓的Fata Morgana (1971),
觀察昆蟲的Microcosmos (1996),
和體會北美漁夫生活的Leviathan (2012).
Godfrey Reggio的Qatsi三部曲
(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 (1982)
Powaqqatsi: Life in Transformation (1988)
Naqoyqatsi: Life as War (2002))
和Visitors (2013)也都是傑作.
但這個獎座我們想頒給Ron Fricke.
他是Koyaanisqatsi的掌鏡人,但決定另起爐灶,
拍了還不錯的Chronos (1985),
以及Samsara (2011).
我們過去已經讓後者上榜兩次了,今天換他的再上一部片吧,
名叫Baraka (1992).
花了14個月的時間跑遍了24個國家,
捕捉各種自然現象與人文開發,
有的悲傷,有的歡樂,有的淒涼,但每個鏡頭永遠那麼漂亮.
而導演最厲害的地方是,無論取材有多麼廣,
他最後還是找到了一條不須明言的敘事線,表達自己的想法.
-
2. 論文類紀錄片(第三名那一種,再把文字和對話加回去)
有畫面但未提名的有:
A Diary for Timothy (1945): 小孩出生六個月內二戰對旁人的影響
Los Angeles Plays Itself (2003): 關於洛杉磯在各大電影中的形象
例如奧森威爾斯的F for Fake (1973),探討真品與贗品的差別;
Letter to Jane (1972),尚盧高達與Jean-Pierre Gorin研究一張照片;
還有Histoire du Cinema (1988): 尚盧高達(2)談論電影史.
但我們必須想辦法,描述一部不大可能描述的:
克里斯馬克的Sans Soleil (1983).
先看一下開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Du7YOlVuE
[他首先告訴我,第一個畫面會是1965年的冰島,
三個小孩子牽著手走在路上.他說這是他心目中的[快樂],
還說他試著把另一個畫面接在後頭,但從來沒有成功,
他寫說,有一天他要把所有歡樂的畫面放在開頭,
不然就放上黑色空白格.如果他們看不到快樂的畫面,
至少還有一片黑色可以看.]結果整個開頭僅有兩個鏡頭.
一名虛構的女敘事者,念著半虛構的攝影師寄來的信,
這位[攝影師]寄給那位女士的內容,一半是導演的真正遊記,
(多半是去日本或幾內亞比索),另一半卻是虛構角色的文字.
於是導演把自己從自己的Vlog丟到遠處,
將他對地球上一切事物的觀點轉為幾乎像是外星人探索人類的過程,
然後由敘事女士與導演文字的互動,成為一部真正的論文片:
一個人試圖觀察整個世界,又清楚意識到這只是自己的觀點,
但仍然足以吸引整個世界的觀眾.
-
1. 自傳式紀錄片
有畫面但未提名的有:
Derek Jarman的Blue (1993)
全片只有一幕藍色的畫面,由音樂與對話呈現他愛滋病去世前的自我回顧
如Ross McElwee的Time Indefinite (1993)與Sherman's March (1985),
關於愛情,生命,損失與死亡;
Marlon Riggs的Tongues Untied (1989),
關於他黑人同性戀的身分,與他所經歷的歷史事件;
安妮華達的The Gleaners and I (2000),
觀察鄉下拾穗的人與自己的過去;
Ari Folman的Waltz with Bashir (2008),
則呈現了自己試圖壓抑的戰後記憶.
可是,我們的最愛是Jonas Mekas的
As I Was Moving Ahead Occasionally I Saw Brief Glimpses of Beauty (2000).
片長288分鐘(將近五小時)期間,我們陪著導演看他從小到大的畫面,
大多是導演自己也忘了細節的影像,然後一邊聽他對小時自己的評論.
他總是說,這部片或許每一幕都是他的回憶,只是捕捉到一片空無,
但我們認為,其中至少有一些片段,很有可能你也有類似經驗.
靠著一片空無的家庭私人錄影影像,捕捉了每個觀眾不同的感受,
並且湊合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圖像,第一名當之無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