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oey0602 (joey)》之銘言:
: 台北電影節今年第一大疑問是台北電影獎改制。前面有人po的影評人Ryan的文就說很多了
想趁這個機會回,改制本來就是有好有壞:
如果變成個人單項評選制,侯季然的《有一天》說不定就不會被當年的
台北電影獎漏掉了;《甜蜜殺機》說不定會因此入圍編劇或是其他單項
,2013那年的影后可能會是《親愛的奶奶》和《明天記得愛上我》之爭
,而不是由13歲的小朋友拿下影后(但當然也沒有不好)。
上面講的那些片,都是因為過去的10部片制度被割愛的片子。
今年的新人蔡嘉茵說:「謝謝評審,這次是第一次有入圍名單的制度,
因為這個制度,讓我們這些新人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很多優秀的單項需要被看見,如果沒有單項,在這之前有人會注意到她
嗎?有人會因此去國新競賽看沒有明星主演的《大餓》嗎?不要說是宣
傳的問題,影片如果沒有賣相,大家會去看嗎?
: 第二疑問是台北電影節今年沒策展人。
: 從建置完全的2002起,每屆都有策展人。算基本配置吧。第17年卻策展人「從缺」…新總
: 監上任,假如想找新策展人搭配也能懂。但郭敏容離開。然後就不找新策展人了??這麼
: 大個影展沒策展人是怎回事欸?有人知道是啥情形嗎?
策展人是去年年底離開的(她本人臉書有公開)
這個時間點和八年前,2011年游惠貞離開北影的狀態有點接近。
那時候策展都已經到一個階段了,有些節目也已經先行確定了。
現在台北電影節的節目都對外說是「策展團隊」
(選片指南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專刊上節目相關的有1位副理、1位資深專員、3位專員
這個組成和金馬影展的團隊有點像
(1位總監、1位經理、1位統籌、2位專員)
現在執行長聞老師的工作則是比較像北影的總監
: 台北電影節本來是定位很清晰的影展。後來卻越來越模糊…
: 每年一城市主題(順帶介紹該國家電影歷史)。2016年砍掉了。
這部分是敏容任內取消的,
因為做「主題城市」(特定國家的電影),
不如做「城市主題」(電影中的城市樣貌)
也因此有了更多世界電影的關注(當代精選)
以及東南亞專題,某方面來說也像是主題城市的變形
(聚焦在東南亞的國家,例如去年做了泰國GDH)
: 臺灣電影。在北影做世界或亞洲首映的台片都會受到蠻大關注,但今年因為先出入圍名單
: 。入圍少的就涼涼了。但實際看後。像「大餓」,其實比某些入圍一堆的好很多。可大餓
: 只入圍新人跟造型設計??
: 只剩國際新導演競賽這特色點在撐了…
大餓、野雀之詩、蚵豐村、傻傻愛你,傻傻愛我
還有沒有入圍的陪你很久很久、2場驚悚劇場
中山堂都有賣出九成以上甚至賣光,
其實大家關注的程度應該比原作者想像的還要高。
https://i.imgur.com/FRS3iEb.jpg
: 也真的有挖到大物。像今年金熊的導演,上一部就在國新得獎
: 要說邀強片,其實今年不差。但擅長的特色呢?自己搞沒了很可惜欸。是說,覺得這方面
: 高雄電影節就是明白人,一直超明確在做自己風格
北影的特色一直都在:
台灣電影、鼓勵新銳、大膽創新
有時候覺得網友們覺得改爛,
是不是只是因為少了自己喜歡的策展人?
講到票房部分,
先前有人貼文說今年台北電影節蠻冷的
但實際上今年的票房已經超越了去年成績
這部分可以看總監的FB https://pse.is/JUC9S
然後也順便附上市府公開資料的歷年票房
2018年538萬
2017年522萬
2016年523萬
2015年582萬
2014年655萬
2013年749萬
如果李亞梅總監說超越去年的說法沒有錯,
今年票房甚至可以是五年來最高
僅落後於郭敏容首度接任的2014年和最後一年做主題城市的582萬
(而以前的展期甚至長達21天,現在只剩下17天)
台北電影節其實從2014年之後就慢慢變的比較冷一些
那種中山堂滿場觀眾掌聲的場景,除了開閉幕或是幾部國新(以前叫國青)
以外都不太常見了,不知道現在的觀眾知不知道
以前中山堂賣票還會熱烈到開二樓座位
這幾年比較爆滿的應該只剩下《後來的我們》
關於選片部分,前幾年的討論,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節目的狀況
2015: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36201532.A.F10.html
2017: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8562720.A.5FB.html
影展策展方向和節目風格不需要一直依循著以前的方向去走
但是應該要兼容並蓄,廣納各種口味
就我來看,雖然今年還是稍微硬了一些
但是基本入門觀眾可以看 蒼井優、伊莎貝雨蓓
中階觀眾可以看安妮華達
深一點的可挑戰印尼導演嘎林
兼顧各類觀眾這部分已經是有達到了
以上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