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出走巴黎 Synonymes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9-08-21 04:46:20
這邊廂,一位以色列人在巴黎;那邊廂,一位台灣妹也在巴黎;同一班,有東歐移民也有南亞難民;同一棚,巴勒斯坦妹還是黎巴嫩妹傻傻分不清;使館外,有經濟移民排隊辦簽證;歐洲邊界外,還有北非中東無數難民等著要進來... 這是個大移民時代,然而哪個時代又不是呢?《出走巴黎》一開始還像是導演的超現實半自傳故事,但到後來世界版圖越做越大、歸化進程越走越深,它已不只是以色列人的故事,你我任何國家的移民者或企望翻身者都可能踏上這條船。
暑期同檔就有三部移民議題電影,一部是復古音樂傳記片《首席指揮家》、一部是青春音樂勵志片《炫目之光》、一部是柏林金熊藝術片《出走巴黎》,前兩片是喜劇揭櫫了異國融合的希望,後一片則是悲劇揭開融合口號下的幻夢一場。真要說幻夢嗎?那也不一定,有人是戰爭或經濟難民能在新土地存活溫飽已謝天謝地,但有人移民已移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以腳投票,那就不得不為選民的夢碎做好心理準備。
http://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19/02/20/11/58/4744405.jpg
移民,解放在他方
我們台灣買票看電影(還看這種得獎片)的觀眾,身遭會移民的人都是為什麼?絕大多數應該談不上求溫飽,恐怕都已經是在台灣的中上階層甚至菁英,許多年輕的可能是留美留英留德留法,留完努力成為技術移民續留一輩子。沒辦法,誰叫台灣有好多本難念的經,經濟空轉政治惡鬥職場變態教育崩潰更別說低薪高房價、同樣問題年復一年已成鬼島文化般的宿命夢魘... 最後移民往往在潛意識裡成了一種文化問題:我的國家病入膏肓了、我自由心靈大好人才卻龍困淺灘,於是我誓言抓到每個機會遠赴他鄉絕不回頭、就是當員工打零工打黑工都要留在那應許之地。
本片這位和我們看似很遙遠、其實骨子裡很親近的以色列小哥Yoav,綜觀他的家庭與職業背景顯然談不上什麼戰爭或經濟難民,很顯然他要逃離的是整套以色列文化,這個繼承數千年猶太復國主義包袱養成一整代軍事身體的好戰國家以色列。全片並沒有具體說明 Yoav 是為什麼要逃離、到底具體受不了了什麼事,我們只知他語帶悲憤分享的故事、每每突然插入的回憶風景,都和以色列的愛國主義與軍事訓練大有關係。以色列讓他存活不下去嗎?並沒有,他在巴黎一天兩歐以內就能活、在以色列有正規工作強健體魄與中產家庭。以色列令他逃離的,無疑是文化。
然而全片這樣進展下來,在法國與以色列兩邊都走向了夢碎。一方面,他嚮往一個無國族包袱四海一家人人平等的共和法國,但這個法國怎麼看都把他看成一尊以色列瓷娃娃,或是以肌肉男來說更像一尊以色列國王大衛像(鏡頭當然要努力要把大衛像那好大一包拍好拍滿);另一方面,他越是想擺脫以色列文化身體的皮囊、他自己的以色列文化之骨越是尾大不掉,把自己剝光了才知早就是徹頭徹尾的以色列人,再怎麼逃都是枉然的。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310430.jpg
他方,經典的想像
人到底該留在以色列原鄉好?還是該入境隨俗當個隨波逐流的歸化移民好?說實話哪種都未嘗不好,兩邊也都有無數的人找到一條生路就這樣活了下來,畢竟生命很卑微隨遇而安就是福。不過很可惜,Yoav不但是國仇家恨的以色列人化身、還是鐵血硬頸的大衛王化身,還不是優雅傲視的多納太羅版、而是杏眼圓睜肌肉糾纏蓄勢備戰的米開朗基羅版!本片這位鮮肉男主 Tom Mercier一開始擁有大衛的魔鬼身材卻生得一張天使面孔,但隨著劇情進展追尋無門理想一個個殞落,他那失落絕望中仍要力挽狂瀾、奮力一搏仍徒勞無功的悲劇王子性格越來越強烈!
電影開場,一個寓言式的場景,一場彷彿街頭跟拍的行動劇。遊子來到巴黎塞納河畔、按圖索驥找到鑰匙打開大門、入住法國經典奧斯曼式街廓馬薩屋頂經典住宅;沒想到,號稱豐饒富庶的經典法國,其經典住宅內部只剩一片空,自己從這兒什麼養分都還沒得到,先給這邊莫名其妙剝光光;剝光成了流浪狗,經典法國建築內的經典老爺太太,才來好心收容你做個 Charity;有骨氣的流浪狗送掉嘴上最後一根骨頭也無以為報,就是當一條城市蝸牛煮義大利麵每天兩歐過活,也要力爭上游當個有尊嚴的經典法國人,絕不讓好心收留的東道法國人失望。
只是這經典的法國老爺太太呢?本片配角 Emile et Caroline這對金童玉女也是寓言似地代言法國的兩面,這兩面可能是理性與感性、智慧與感官、或是文化與身體、文明與野蠻... 看要用哪種分法好像都通。他們首先以法國個人之姿出現在 Yoav 身旁,但他們所寓言的法國建制也將在法國景觀中慢慢浮現: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280790.jpg
經典,只剩個空殼
Emile 這冷靜友善的男性,號稱富二代不用工作專事書寫,女友雖暗示未必如此但真相如何誰也不知。總之他是很冷靜超然的,他的友善是一種文化青年智識交流或事業合作的夥伴關係,我供應你生活費你別客氣、你提供我故事題材源源不絕。這種關係合則來不合則離,有生意就有仁義,那有朝一日生意做不下去了?反正公事公辦好聚好散大門關緊緊,從頭到尾都是法國文青 nothing personal 的優雅輕盈。
Caroline這同屬文青但專注在音樂上的雙簧管妹,也有一種冷靜超然,卻是在感性上甚至感官慾望上的超然。聽她練那麼久的雙簧管,聽來聽去就是那一百零一句,彷彿美人魚在對船夫唱歌誘惑似地,展現的絕非音樂的數學與理性、而更偏向音樂的感官本能。眉來眼去那麼久,Caroline終於按捺不住吃了鮮肉,早在第一天就已垂涎欲滴了;然而這個性交不但無涉情侶關係的破壞、甚至無涉愛情無涉人情 just have fun?說穿了只有逢場作戲的欲,而無相識相持的情。
法國號稱前衛開放的現代價值、那 Yoav 不遠千里放棄一切前來朝聖擁抱的價值,其黑暗面就悄悄在他倆身上流瀉。那已非 1968 學運後 1970s-80s自由奔放百花齊放的法國,卻有一種 2000s-10s解放一切後的虛無感。Emile et Caroline 這對新移民眼中的模範佳偶,其實只是當代年輕人開放關係中的萍水相逢,我們要財的要色的要性愛的要討拍拍的要出雙入對的,大家各取所需結交一回,和他們各自對 Yoav 的關係都一樣,識相的是好聚好散行禮如儀,不識相的則是不合則去再無瓜葛。當然法國人並非皆如此,這只是寓言敘事所呈現的極端版。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324470.jpg
空虛,法以竟同義
這當代法國的空虛感,先是片頭那空無一物的大公寓,然後是這對冷靜無感抽離一切的法國情侶,最後則是法國文化建制的空虛與疏離。底層感官世界裡,是 Yoav 經歷的舞廳與 A片工場,他一次次被當成Sex symbol,本就軍人出身的強壯肉體儘管逃離了以色列軍服,卻被套上一件法國類軍裝時尚,只差黃外套與內衣間那老爺買了也沒在穿的數十件襯衫 Yoav 仍敬謝不敏,算是他對自我認同堅守的防線。只是不論舞廳正妹還是 A片導演,都垂涎欲滴只等著把外套脫掉。引起高潮的是一種以色列戰士男子的異國深邃,至於這男子說自己語言在抒發什麼吶喊什麼,沒人真想聽。
高層的文化世界裡,則是個標榜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移民語言學校,這裡表面上多元融合包納所有文化、會邀請各國移民與難民介紹自己國家唱自己國歌,但事實上只是做做樣子才沒要聽懂任何一國的國歌與民族歷程,只是販賣法國自己一國血腥戰鬥風的馬賽進行曲。這馬賽曲用法文唱起來好熱血浪漫、咱們自命獨立革命其實也沒當兵的台灣妹自告奮勇字正腔圓儘管五音不全仍唱得超投入 XD 而真有戰爭真當過兵真被磨成過戰鬥野獸的 Yoav ,終要從台灣妹身上發現自己這一路逃離有多執著、一路崇法有多愚蠢、而心中這一路他方原鄉的想像對比又有多虛無。
以色列有軍事規訓身體、法國則有軍裝時尚凝視身體;以色列有國族神話數千年、現代法國則有政教分離的現代主義國族神話從 1905 年算起;以色列有戰鬥立國的意識形態,法國國歌那首殺個眼紅的馬賽曲還不也一路傳唱到今天;以色列有一堆教條反覆灌輸洗人民的腦、法國一樣有各種簡單是非題給人不假思索齊聲呼喊來洗移民腦;你說那些關於家庭關於兩性關於傳統現代關於上帝存不存在的是非題,都是現代國家的理所當然只是法國最前進?但義正嚴辭的正當口號跟著喊多了,所有不平等關係全都解放了、最後得來的竟是什麼關係也不存在的終極虛無嗎?
https://i.vimeocdn.com/video/768918119_1280x720.jpg
空虛,無止境戰鬥
當今西方列強中,創始現代革命掃除 ancient regime 一切傳統社會關係的就是法國,當然也不能說法國沒建立新關係、甚至這新關係一路走來看似還挺清新健康?無論新法國是行屍走肉的文青社會、還是四海一家的開放社會,電影對新法國荒謬就此打住,終要把問題交還給 Yoav 這位糾結如大衛的憂鬱王子。曾經他要逃離戰鬥國家以色列、曾經他努力擺脫訓練出來的戰鬥身體、曾經他看見極端愛國主義的老同鄉心裡還倒抽口涼氣,但這一路法國幻夢的追尋到最後,才赫然發現自己仍然是個追尋的戰士、絕不容許理想的隕落與妥協、不容許自己庸碌更無法隨遇而安。
於是,在他與法國的兩段寓言式關係中,終究要上演驚天決裂,然後法國這扇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大門將毫不留情冷靜關上。這是專屬理想主義者的裡外不是人,在本片化作一場場公共空間中瘋狂暴走的歇斯底里,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每每令我等良民驚愕走避,但搬到電影場景中竟像是一場場街頭演員即興演出的行動劇,一次次將累積的糾結憤懣總結起來,以肢體語言挑戰彼此佔領空間。看完此片我們就算記不清事件順序與邏輯,也必對一場場行動劇的編舞走位情境演出念念不忘。也許,對一個骨子裡已成戰鬥民族的以色列憂鬱王子,這種無所不在的生活戰爭正是最適表現法?
移民認同衝突與焦慮,在影界已非新題材,但一個以色列人在法國這組合還算新鮮,《出走巴黎》Synonymes 更有趣的是從最基本的身體與氣質切入,並讓鮮肉演員展現胴體扭曲肌肉,一切情懷盡在不言中、但放肢體揮灑自無所遁形。印象中上次看到這種行動劇式電影是坎城金棕櫚片《抓狂美術館》,這次柏林金熊片《出走巴黎》則把行動劇演得更大更滿更富有寓意。我不知道多少觀眾能接受這種行動劇式電影?猶記林懷民老師曾說「看舞不必要看懂」,看行動劇也一樣,看《出走巴黎》但感受時時刻刻的當下情緒,印下一幕幕深刻印象後,有朝一日那意義自會連結浮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XEqf6USD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