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你不快樂嗎?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9-09-06 07:11:58
上週上映的另類小片、這週只剩一廳一場?《你不快樂嗎?》是德國年輕作家兼歌手 Susanne Heinrich 初次轉行編劇與導演的電影處女作。她的經歷也很炫,20-26 歲出了四本小說、文學院畢業完成寫作訓練後反而開始覺得理論與武器不足、馬上停止寫作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並轉讀電影學院、電影學院畢業後投筆從影就成了這部片。
https://www.kino-steyr.at/images/stories/maedchen/maedchen-plakat.jpg
《你不快樂嗎?》這片談「快樂」的概念,而且談得很馬克思主義,都在談「快樂」文化的形成與其壓迫,德語片名 "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則是快樂概念壓迫下所產生的「憂鬱女孩」,只是憂鬱久了也變成質問社會的批判女孩。此片的實驗性質很重,配色粉色如泡泡糖、銀幕比例為1.33:1、故事除片頭尾外分成14章、章章彼此還不太相連、有的獨角有的對戲也有歌舞劇、有的動畫有的真人有的混搭、搭景極簡人工彷彿舞台劇佈景、然後角色沒成長故事沒曲線只是不停地談天說地打高空...
只是儘管台詞打高空、往往彼此丟個詰問安個帽子就轉移話題呼攏過去了,但一個個問題即使沒給答案都極為切提絕非亂問,只是問題資訊量太大而可思考空間也太大、令短時間無法盡數消化的觀眾容易眼花撩亂罷了。此時,構成電影的14章16場戲15個場景,儼然成了把這些問題給彙整起來留下印象的記憶封包,讓觀眾帶著那15個光怪陸離場景的視覺記憶走回家,具體的對話問題能記多少已經不重要,因為問題所要直指的現象早在這些場景中活生生上演。
說活生生,還不如說死氣沈沈,這個當代真是病得很嚴重 XD 唯一比較不像當代的,倒是我們這位女主角「憂鬱妹」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 ,她沒有名字、她的年紀大約 20-30之間,她正在寫作一本小說卻遭遇作家瓶頸只寫到第二章第一句、她對這世界越是挖掘爬梳越是心灰意冷、於是她要出走到處找個地方住一晚。這處境,是否在某些層面有點像編導 Susanne Heinrich 的自況?有這可能,但誰也不好說。
憂鬱妹開場就梳著上世紀中葉經典好萊塢髮型、身穿著這世代已沒人在穿而上世紀中很流行的皮草大衣、但大衣底下直接全裸什麼都沒有... 這個設定有點情色,她在十四章中有大半時間不是全裸就是只穿這件皮草,一方面暗示著她將展開一場到處借宿都被女人打槍卻被男人收留的一夜情之旅,另一方面儼然告訴我們她是個 20 世紀中的現代主義老心靈,卻走進了這個光怪陸離的 21 世紀後現代社會,除了還痴痴地掛著鄉愁的復古髮型與皮草外,皮草底下什麼都不剩。
20世紀戰後的多種現代性計畫,不論在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陣營都很愛畫大餅,總是勾勒一個理想社會圖像承諾一個美好未來、告訴人們你們只要各安其位行禮如儀都會有幸福人生,這現代性計畫最樂觀的高峰期就在冷戰結束兩德統一,只是到後現代時期破滅最重的也是前東德這群,這位萊比錫出身的編導 Susanne Heinrich 以及儼然她化身的女主角「憂鬱妹」應該也正是那最破滅一群:關於一個個人的美好生活之標準,被無限放送強加全球制約我們,但這些條件我一樣都達不到,那不就陷入了永恆「憂鬱」Melancholie ?
看憂鬱妹的開場,「憂鬱女孩討厭別的憂鬱女孩,因為看久了覺得我一輩子都要成為憂鬱女孩」。這真是個「自我感覺不良」的社會,處處有美好圖像告訴你你沒達到就是魯蛇,讓明明也有個生活正在進行中的個人因沒達成社會期望而感焦慮,你我憂鬱男孩與憂鬱女孩所在多有,在本片關注下女孩所要焦慮的又更多更重,「性別建構」這條軸線看電影配色使用粉紅與粉藍兩種經典嬰兒色就可見一般。
憂鬱久了成自然,平板演技與疏離對戲表達了行屍走肉;集體服膺社會期望久了成自然,殭屍般的社會與宗教般的狂喜表達了那盲目汲營;而冷漠久了成為「玩世不恭」cynicism/Zynismus ,不是虛無的嘲諷而是浪漫的破滅。你也是個憂鬱的女孩或男孩嗎?我看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社會有太多讓你自我感覺不良甚至自我否定的約定俗成,令做不到的鬱女孩處處憤世嫉俗質疑現狀、卻也令許多做得到的成功者滿臉堆笑沾沾自喜:
一、身為現代獨立女性,必須活力奔放眉飛色舞?結果不也成了新的女權洋娃娃?
二、我這一生悲慘無意義、信個寶寶教製造下一生才有意義?結果這意義永遠在他方?
三、靈修吸毒銳舞樣樣來,你的皮囊都被否定、你的應許成為遙遠的宗教式外求。
四、第一次寄宿,女不收男收,性只剩下好奇、積點、各取所需,還跟你談什麼人情?
五、藝術家排列組合產製畫、藝廊 Z字型動線一圈圈、看畫人們煞有其事如白老鼠。
六、第二次寄宿,性解放這麼多年成為新習俗反成了空虛、成為新期待反成了壓力。
七、社群媒體時代,人與人交際各種愛現偽裝,我已不是我自己、只在模仿我自己。
八、文壇與心理醫生,都以個體為主角擘劃幸福道,但若我連個體性與幸福概念都質疑?
九、約會搭訕,也變成了行禮如儀有公式的浪漫產業,只等它背後的資本主義終結。
十、第三次寄宿,這流動社會進入大旅遊時代,城市只是露營地,人們進來搞亂後就走。
十一、第四次寄宿,收留女孩的男人,要性愛要談天要找樂子?還不如給女孩吃一頓。
十二、這社會承諾自由,卻催逼我實踐自由?我追自由追得憂鬱、你看我追看得好快樂?
十三、自由變成了義務、年輕本錢變成了債務?炒飯上床是表演、我等男人填表打分數?
十四、在這對社會建制的禮讚下,一班班電梯送著無數女孩升天,我決定下樓吃冰淇淋。
終章、原來憂鬱是政治問題,女孩被擠壓得憂鬱才促進了(男性?)社會的運轉。解憂也不難,我說想吃冰淇淋就馬上來一球,干冒這件銀幕女性多年來的大不韙,就是快樂第一步。
片尾、舞台的撤台打包,說穿了什麼棕櫚小島陽光沙灘的快樂幻夢都是建構,我一直追不到卻一直貢獻它的再製。願意等解構拆台拆到底的觀眾們,再跟我騎一回擺明奇幻的獨角獸。
此片開宗明義「憂鬱女孩沒有劇情、沒有故事、沒有成長,只有讀書聊天打砲」給觀眾打個退堂鼓,但其實主角憂鬱妹有沒有她的成長呢?我認為在概念上還是有的,這不是一趟追尋快樂解脫憂鬱的勵志旅程,卻是一趟快樂與憂鬱概念的探索旅程。憂鬱 Melancholie 的解藥一開始是主角的「玩世不恭」cynicism/Zynismus,中譯是帶有負面意涵的「犬儒主義」,令人消極退守拒絕社會偏安一隅,何嘗不是另一種自我束縛的憂鬱?到底終極出路在哪裡,既然世界尚無解、編導 Susanne Heinrich 也沒硬求解,總之一球冰淇淋再說、大膽跳著怪妹舞,就是解放一小步。
不知這種電影哪些觀眾會愛?也許像我這種說好聽有批判眼光說難聽是「犬儒主義」的憤世嫉俗觀眾,看這片正好處處重擊我心吧?如果眼前有一個融入社會且銀幕放送的活力妹、也有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銀幕更不愛的憂鬱妹,兩人之間我覺得還是憂鬱妹美麗深邃太多了!但嘿嘿,片頭第一場戲早為我這種觀眾設了陷阱:我也在拿相機凝視憂鬱之美嗎?推薦對社會不滿對現狀懷疑的、憤世嫉俗但還能放鬆笑看的、喜歡詰問但不強求答案的、喜歡多彩舞台人工色調的、喜歡德語會話字正腔圓的、並且能夠接受身為觀眾被打個臉後輕鬆自嘲的... 值得看看,全台剩台北真善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jZqomkK0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