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返校》--自由與救贖的追尋之路

作者: moluishere (陌陌)   2019-09-22 23:54:28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返校》的骨幹是基於威權時代的體制,所有的小小私心都變成殺無可赦的罪惡。可是《返校》的血肉卻是非常個人的,劇情的推進是因每個人對自由的追求和尋求救贖所產生。
  《返校》的劇情有兩層,第一層是學姊(方芮欣)和魏仲廷內心負罪感所構成的世界,以翠華中學為中心,和外界完全斷絕。在陰森的學校裡只有遊蕩的鬼差,和被鬼差追逐的人們。這些人皆是讀書會的成員,外加一位出借鑰匙被連累的學校工友。鬼差外型形似教官,面部是玻璃。它有很多重的象徵,它可以說是學姊對於白教官的投射,代表舉報的罪惡感,同時教官也是讀書會成員最為忌諱的對象,代表整個權威體制。鬼差的臉反射自己的形象,一方面是面對自己的作為,一方面也有威權時代自我審查的意涵吧。
  這一層故事中,學姊和魏仲廷都失去記憶,在想辦法離開學校的同時,也逐步想起自己不願面對的事情。在鬼魅化的世界裡,現實中所有的痛苦都變成超現實,卻也是具體化的存在。陰魂不散的女鬼其實學姊自身,鬼差是國家,忌中二字、人物黑白照等暗示我們哪些人已經過世。
  搭配不時插入的回憶,讓這一層世界的故事得以和現實連接,讓我們對到底發生什麼慢慢抽絲剝繭。第二層劇情就是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把第一層世界抽掉的話,開頭、插敘回憶、結局是可以一脈相承的。在第一層世界中,主角是學姊和魏仲廷,他們對自己內心的挖角,是這層劇情的主線,同時也對應的現實世界的狀況。
  先從一些戲份較少的角色講起:學校工友。這段劇情其實很露骨地告訴我們讀書會真的出事了,也第一次讓我們看到鬼差出場。還有鬼差拖走屍體時校工被戴上麻布套,這是國家帶走犯人的標配。操著不知道哪個省份的外省腔,年輕時為了國家南征北討,老了就在學校當個簡單的工友過生活,也不及國家認為你有罪。你的罪惡清白不是屬於你自己的,而是國家的。像白教官那句:「國家會感謝你的。」這個國家是什麼?是國民黨的威權政府,不屬於人民。
  這一方面也是告訴觀眾,白色恐怖侵害的不只台籍菁英,許多外省人也是目標。凡是沾上一點馬克思、社會主義、共產,或是和「大陸」那邊有點關係的人物,皆是禁忌。管你有沒有忠心,有沒有愛國,在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氛圍下,除了後台硬的人,都只是可以犧牲的道具。
  讀書會的成員,除了魏仲廷,就是文雄和阿聖戲份較多。文雄站在校外邊燒書邊燒金紙,哭著對魏仲廷說「我們只是讀了些書啊,怎麼會變成這樣?」這裡文雄也指出可能是阿聖出賣了他們,也推進劇情,讓魏仲廷在之後質問阿聖,逐漸想起事情真相。這邊文雄被鬼差抓住,投射出的是「長出」麻布袋的面容,他被抓了,還是希望魏仲廷能逃走。
  只是讀了些書,為何會變成這樣呢?泰戈爾的詩集《漂鳥集》不過是雋永自然與生命的浪漫詩集,卻因為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初期支持這個運動,而成為被禁的人物。同樣,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是文藝評論集,卻因為譯者是魯迅而遭到查禁。
  文雄大約是阿聖以外其他讀書會學生的代表。年輕的學生的求知慾怎麼就錯了呢?想讀點書罪可致死嗎?他們或許想這些書是禁書,但誰想到「一起讀書」這件事會變成顛覆國家呢?
  阿聖這個角色比較陰暗,做事畏首畏尾,只有在玩布袋戲的時候神采奕奕。魏仲廷曾問張老師,為何要讓阿聖進讀書會,他只顧著玩布袋戲。雖然張老師只回他希望能讓學生有個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空間,但那可是個禁說台語的年代,布袋戲和台語,怎麼說都是被壓抑的。阿聖台語講得很溜,在尋找聖龍君的頭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也是台語,就能明白平常他有多難受了。
  阿聖對於在讀書會理這件是是感到害怕的,開頭黃又新老師被帶走,他撇頭不看。也質問魏仲廷,讀書會裡難保不會有人背叛大家。結果阿聖他是最守義氣的那一個,他抱著魏仲廷不會背叛他們(儘管懷疑)的心情,對於答應的事守口如瓶,他誓過誓了,所以就算被拳打腳踢也都不會說。
  白教官是比較臉譜化的存在,但比起我們印象中的教官,還要再溫文儒雅一點。他代表秩序與權威,是鬼差的真身,是學姊內心陰暗的再現。在第一層劇情中,白教官在禮堂宣布抓到的叛亂分子,並且要學姐放下一切,忘記所有事情。劇情中,伴隨白教官出現的句子是「國家會感謝你的」和「忘了吧」,簡直就是現實中黨國的做派。
再來,想談談張老師和殷老師。雖然張老師戲份其實是比較多的,但我覺得他們代表的其實是同一個形象。在開頭殷老師引《漂鳥集》說過「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註1)
  這是代表老師們對於學生的付出,雖然張老師對於學姊產生了情愫,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讀書會。我認為這是他選擇成為學生追求自由(可以自由讀書、玩布袋戲)的庇護傘,也是自己渴求的自由。張老師在第一層世界裡對於學姊的諒解是很感人的,他說明了雖然學姊做了錯誤的決定,但讓他們走向死亡的並不是學姊。
  在獄中張老師引用了《苦悶的象徵》告訴魏仲廷「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義的欲求。」魏仲廷因為私心(利己主義)將書借給學姊,但是為了不要忘記這些,成為時代的見證者而獨活(愛他主義)。我不認為魏仲廷活下來是件幸福的事,因為死去的人離開了,留下來的人往往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我並不清楚殷老師對張老師是否有私心,但從她一開始學校老師被帶走,她一路上想的都是要保住學生。我想在電影開頭,《漂鳥集》已經預示了兩位老師的人格,他們有愛,對學生的愛和對自由的愛,所以他們甘願犧牲,不求什麼報酬。另外,殷這個姓氏是常見的外省姓氏,我想或許有影射殷海光先生,不過殷海光先生本人是病逝的,不知道有沒有關聯?
  最後就是本做的兩位主角了,先來說學姊吧。學姊的父親是國民黨的高官,父親也和學校的白教官交好,本人也是個模範生,看起來應該是個人生勝利組才對。但她因為父母的爭執,其實過得非常小心翼翼。在人前總是縮著身子,父母吵架、父親家暴時只能播放音樂假裝沒聽到,用無聲的吶喊發洩。家裡父親主宰一切,母親整天求神問佛,可以說不太關心女兒。母親舉報父親貪汙,更是讓她蒙受巨大的壓力。
  這十張老師的介入,才讓她感到一絲溫暖。她人生的盼望只剩張老師了,雖然張老師告訴她,只要活著,就有許多值得盼望的事,但在她眼裡這些盼望都必須和張老師在一起才有意義。所以當張老師避免牽連她而選擇離開,她才會如此的絕望。
  但真正壓垮他的,是讓她無比悔恨的一個決定。她天真的以為,舉報禁書只會讓殷老師被開除而已,沒想到整個讀書會被掀開,所有人處以死刑。她當初沒想這樣的,她只是覺得殷老師不在,張老師就會回來的。她不知道只是一本書而已,卻讓她將張老師以及其他人送上絞刑台。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學姊在一開始說過,她好像夢過好幾次這樣的場景,她很有可能已經輪迴了無數次。但這次她怒吼「我不想再忘記了!」掙開鬼差的束縛,去拯救魏仲廷。張老師的諒解,成為她負罪感的救贖,她還能做的,就是去拉還活著的人一把。最後她送走魏仲廷,自己留下來,和那個陰暗充滿怪物的世界同歸於盡,這就是死去的她,最後的救贖吧。
  前面開頭我說過這部電影訴說的也是個人的自由追求與救贖,整個讀書會的角色都是在追求自由的,但學姊和魏仲廷還有一個尋求救贖的部分。學姊能化解心結,是因為她在不斷輪迴中選擇了「不要忘記」而斬斷鎖鏈。命懸一線的魏仲廷,在負罪感的世界裡,也直面自己的作為。
  魏仲廷一開始也是負罪感世界的一部份,因為和阿聖交換送書,將書借給學姊導致全員的殺身之禍,他本身也是非常痛苦的。放在現代的青春疼痛故事,在那個時代是沾滿血腥的。所以在那個世界裡,他一開始也忘記發生了什麼,直到見到阿聖才想起來。但在和學姊一起尋找真相的過程,同時也是尋求救贖的過程,學姊已經死了,「不要忘記」的任務只能交給魏仲廷,再加上張老師在行刑前對魏仲廷的交代,魏仲廷最後才選擇了招供。
  「你們說我是什麼就是什麼吧。」魏仲廷或許也在獄中待了好幾年,被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他在承受同伴老師的死亡陰影下活著,那是學姊也因罪惡感走向自殺的世界,我想那是無比煎熬的。他苟活至白髮蒼蒼,在翠華中學拆除前實踐對張老師的承諾,《苦悶的象徵》中夾著一張信紙,張老師對學姊寫下來世再見的諾言,並且「致自由」。
  如前所言《返校》的骨幹是台灣威權時代體制的悲劇命運,體現的是初始的人性和掙扎。有人們追求自由的本心,成年人(老師)希望能帶領孩子(學生)前往一個自由心靈的世界,可以閱讀任何的書籍,學習各種知識,能自由自在使用自己的語言,做自己喜愛的事。他們渴求自己的自由和下一代的自由,雖然時代不允許,這之中也包含著個人的私心和各種欲求,忌妒、猜疑、人心惶惶、教條般的生活。
  但有人在那樣的時代裡,經歷過對自由的追求,經歷過私心造成的悲劇,經歷過種折磨,能夠活下來,能夠選擇「不要忘記」,那就是魏仲廷了。《返校》告訴了我們很多資訊,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當我們面對過去,不知道該如何補償時,大部分的人能夠做的就是「不要忘記」,那也是最大的力量。
  同樣引泰戈爾《漂鳥集》的名句總結「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我想這個世界傷害了我們,但我們總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反擊。
註1:詩集引用參考【微雷】「白鹿玉珮」跟「水仙花」是什麼意思?《返校》電影中別有用意的 6 個符號細節解析! https://www.gq.com.tw/entertainment/movie/content-40714.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