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早早看過<小丑>試片的觀眾之一,我對這部電影的情感其實蠻複雜的。當時收到編輯
邀稿時,我腦中對<小丑>第一時間的粗淺想法,更偏向它會是美國這幾年最重要的電影
之一,但並不是「最好」的電影(還請留意這個差別)。
它的問題跟困境是什麼,我其實另外有在釀電影撰長文描述(https://reurl.cc/24Z554)
,因為怕有打文嫌疑(還有閱讀困難),就不完整貼上來了。但概略來說,我大概能理解為
什麼它在美國上映後沒有辦法受到評論擁戴(我相信導演兼編劇的Todd Phillips多少對這
點有自覺),卻又有辦法贏得強調人道價值的威尼斯金獅的榮譽。雖然至今已有不少稱讚<
小丑>是在做人道關懷的說法,但我必須提醒的,是Todd Phillips使用的策略本質上非常
危險。我不確定是否是麥可漢內克給了這個說法,但我們似乎應該要去區分電影追求的
真實與外在世界的現實這兩個不同的東西,而一味的把悲慘的現實複製貼上到影像中,對
於追求真實有時候不但沒效,反而有害,所以<索爾之子>才永遠都把鏡頭景深放在一個可
以讓你模糊看到屍體,卻無法看清屍體細節的距離。
如果你仔細去看小丑裡頭追求的那種悲慘現實,它是非常空洞的。這裡的空洞並不是說電
影呈現的東西有什麼失實感,而是<小丑>展現的,是一個完全不為任何價值服務、也不往
任何價值傾倒的犬儒式悲慘世界。右派當然被罵得像狗一樣(電影的仇富態度不言而喻),
但左派理想?你仔細看那個下層社會,根本也是一團烏煙瘴氣的人間煉獄,最後群眾上去
抗議也是因為本能性的恨和反智,根本一點理想都沒有。它有的是對邊緣人的同情,但可
能也只有對邊緣人的同情,所以它空洞。
但為什麼這麼努力去拼貼現實中的邊緣人慘況,甚至有點刻意的「去政治化」的<小丑>會
有效?我後來得到的結論是,那是因為Phillips拼貼慘況,不是真的要追求這些慘況在影
像中能表現的真實,而是為了達到一種喜劇形式的冒犯。換而言之,<小丑>本質上是
Phillips對美國當前片廠的影像風氣開的一個巨大玩笑(或者說諷刺)。它的笑點在於,它
自詡為為弱勢者服務,卻又沒有想要說清楚自己的服務是基於什麼樣的政治立場。它真實
力量的來源,是Phillips這樣的導演對於創作者與評論言論的過度安全和理想化(或者說
政治正確,雖然我很不想用這個詞)已經感到厭煩了。或許我們的確應該為某些政治理想
努力,或許我們也真的應該在鏡頭下追求真實而非現實,但當這些要求開始把創作者的理
念給齊一化時,會不會這些要求才是真正跟社會現況脫節的一方,也就是說,形成了另一
個安全、自給自足,卻與外界社會隔絕的小烏托邦?
當然,我們不可能去說Todd Phillips神機妙算到可以預料<小丑>會在影壇和文化掀起那
麼大的波瀾(我想這已經超出他的掌握跟預期了),但從<小丑>透過種種挑釁常人(甚至到
像是剝削)的道德觀感來完成它對弱勢者關懷的策略中,我有窺見那麼一點「這部電影的
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玩笑」的厭世意味在。
說了這麼多看起來跟侏儒蓋瑞無關的事情,我想把重點拉回來:我會特別喜歡這個人物,
甚至覺得他的塑造比亞瑟還讓人帶感的原因是,蓋瑞是電影這一大堆對人類糟糕的道德
天性揭露和剝削中唯一透出的一點光亮。他是這場巨大的玩笑中,你唯一不希望當成玩
笑的那個存在。我們看亞瑟的人生充滿了這麼多失敗的人際關係,而這幾乎全跟電影想要
強調的「人性本如此」有關。當亞瑟在公車上狂笑,而乘客緘默時,你馬上就能察覺到,
電影試圖招喚的,是最直覺的、以貌取人式的道德不適感:承認吧,我們永遠都只是
在容忍,而不可能真的同理邊緣者。注意,我甚至不是說我們還有學習空間,我說的就是
,電影有一個很明白的觀點是「同理他者的不可能」。而唯一能跟這點形成矛盾的,我想
就是侏儒蓋瑞了,因為侏儒蓋瑞是那個唯一的慰藉,是所有人之中從未因為亞瑟的存在而
表達出任何一種不舒服的人。只有比自己還慘的弱者(侏儒)能夠完全的同情自己,這聽起
來很悲觀,但它至少讓這部憤世嫉俗的電影看起來不至於那麼完全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