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附上資料來源,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
是由在紐約受教育的爵士貝斯手、作曲家Adam Neely所做
https://youtu.be/SFYBVGdB7MU
Big Band指揮Rick Beato
https://youtu.be/Jk2_mBCNrPc
爵士鼓手傳奇Peter Erskine訪談
https://bit.ly/2Nzh9iK
基本上來說,這部對紐約高等爵士教育音樂場景的描繪就是錯誤的,
導演所描繪的就是一個源於他個人高中樂團經驗而來的偏頗結果,
因為有參與樂團,所以電影裡的某些指揮俚語是正確的,
或者一些樂譜上的細節的描繪問題也不大,
至於一些小部分不合現實就不特別講了,像是Jo Jones其實沒有對著Charlie Parker丟cymbal之類的,
Neely也直接訪問了在美國大學任教的老師表示Fletcher這種人根本招不到學生,
爵士鼓手傳奇Erskine也提過他這輩子遇過的最為嚴厲的指揮家,也不會吝於給予稱讚,
不過個人認為那些描繪比較偏向劇本需求,
特別挑出來雖然有點像雞蛋裡挑骨頭,
不過因為Adam Neely的觀眾群的關係他的受眾看這些會滿開心的XD
在描繪上比較大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對Buddy Rich莫名其妙的推崇,
現實是,Rich確實因為其白人身份,還有足夠吸睛的炫技與常上電視而家喻戶曉,
可是在爵士音樂史上的地位壓根沒那麼高,
Beato也提過他的影響是在「那些在他的紀念音樂會表演」的音樂家身上(爵士樂手不多XD)
也不用到談論當代有多少更適合當role model的鼓手存在,光是他同代的鼓手就屌打他了(例如影片中舉例的Elvin Jones和Tony Williams)
至於音樂原聲帶也沒啥好多說的,反正Fletcher都能彈出這種比星巴克爵士還星巴克的拉基了,
https://youtu.be/uTJ0ovorrrk
你還能抱什麼期待?
(Erskine也有提到結尾的drum solo其實很過時XD)
回到電影描繪的最莫名的地方,就是在Fletcher的高壓統治下,整個電影中的成員都處在高度競爭下,但實際上這樣的競爭氣氛的建立方式並不符合現實,
現實是不會有個鼓手坐在板凳上等著取代你,
爵士大樂團的同位置編制也不是劃分誰強誰弱,
Lincoln Center也不是一個競技的地方
Lincoln Center藝術總監Marsalis問號
http://i.imgur.com/T3FJdSC.jpg
對於練習時一味求快的追求也不實際且不符合正常練習routine,
(古典樂Youtuber twosetviolin “I you can play it slowly, you can play it quickly!”)
學生彼此缺乏對於音樂的熱情和互相交流這點也很失真,
(Erskine也有提到這點)
說真的如果沒有熱情誰能學那一大堆和弦節奏啊
更何況big band也不算是當今爵士樂壇主流,為了得到Fletcher的賞識並就要肅殺的放棄跟同學交友的人脈其實也沒多划算
不過再怎麼提這些,電影粉絲還是會嚷嚷著Fletcher是要讓你如何瘋狂練習到成為Parker或Davis這類大師的程度(這星巴克爵士仔要怎麼教出大師我也是很懷疑),這些對電影的反駁都只是不成材的爵士魯蛇的自我安慰
但現實是,所有成名的爵士樂手都沒有少練習過,
而真正讓大師脫穎而出的並非只是練習,而是視野,
去看看Davis對於音樂理論的閱讀如何影響他的風格轉換,
去看看Coleman如何在Funk當道的樂壇中,將其與自身擅長的free jazz 結合出harmolodics,
Mingus如何結合自身經驗作為極為根源,有著強烈福音影響的編曲
這些靠的都不只是在練團室自閉的操自己的速度,甚至有很多是靠與其他樂手的交流而來,如果不交流只是剛愎自用
https://youtu.be/uTJ0ovorrrk
那你可能這輩子都只能彈這種拉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