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兩岸犇報
http://bit.ly/2LvTqjy
《返校》缺乏的歷史視野:白色恐怖鎮壓的只有自由嗎?
By 魏民/ 2019-10-05 13:45:12 /
赤燭遊戲公司製作的暢銷遊戲《返校》以白色恐怖歷史作為背景,加上濃濃台灣本土元素揉
合恐怖遊戲的效果,遊戲一上市便造成轟動,引起廣大話題。今年該遊戲改編為同名電影《
返校》,9月20日上映後至今已有望突破兩億票房,更入圍金馬獎12項提名,網路上也出現
許多從不同角度切入分析的文章。然而從政治受難者的理念切入而談的觀點雖有但不多,成
為一種缺憾,且是台灣社會遺忘歷史的重大缺憾。
本文因此試圖從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所認同的意識形態,這一角度來切入談電影《返校》,
行文走筆難免涉及劇情,若不想被劇透影響觀影感受,還請自行斟酌觀看。
《返校》電影中的白色恐怖歷史背景
《返校》遊戲一推出,便以白色恐怖歷史背景與恐怖遊戲元素,帶給玩家許多震撼,尤其台
灣自產打造的遊戲更是台灣驕傲。《返校》電影導演徐漢強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便是在玩
過遊戲後,被遊戲劇情深深震撼,認為這麼重要的歷史,一定要拍成電影讓更多台灣人知道
,因此認為自己改編成電影是在做「轉譯」工作,希望將「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等嚴
肅議題,變成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去認識白色恐怖這段歷史。
如何大話小說、重話輕說,將嚴肅沉悶乏味的政治議題普及大眾,一直都是大哉問,就這角
度而言,《返校》遊戲及改編電影,非常成功的將議題透過主流大眾的方式傳播開來,這點
確實令人讚嘆也值得學習之。但讚賞之餘本文也希望指出《返校》電影的問題,這些問題並
非針對電影創作者,而是試圖指出整個台灣社會對白色恐怖歷史的認識問題。
台灣的白色恐怖,主要是國民政府在1949年撤退來台後,同年5月先後實施全島人口普查,
發佈軍事戒嚴令,以及發佈國家總動員法、懲治叛亂條例、動員戡亂時期匪諜檢肅條例、台
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非常時期人民團體法,等等在國共內戰對峙下,為堅守台
灣本島而制定與實施的戰時法條,在上述這些法條與管理辦法下,逐漸打造出反共防匪的綿
密監控網,由上到下鋪張在台灣社會各角落。
國民政府如此鋪天蓋地防範匪諜當然有其原因。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黨的兵力、軍武各方面條
件都比共產黨具優勢,卻因為國民黨部隊沒有中心思想,因而在內戰節節敗退,雖然國共內
戰也有很多壯烈戰役,但更多因滲透、策反,以及戰場上號召黃埔軍校老同學轉向的事情(
國共將領很多都是黃埔軍校的同學或學長學弟)。當時很多國軍將領甚至是帶著整批部隊和
美國提供的軍武一起投共,蔣介石還因此曾被戲稱為「運輸大隊長」,諷刺國軍免費提供給
共軍部隊大量彈藥武器。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一來已無退路,二來總結教訓,對共產黨無孔不入的滲透策反恨之入
骨,蔣介石才會說「寧可錯殺一百,也不願放過一個」,因為絕不能重演在大陸時輸掉大片
江山的錯誤,尤其台灣已是最後退路了。事實上當年共軍要解放台灣原本也是遲早的事,但
因為韓戰爆發,這才影響了兩岸後來發展,但這又是另件事了。
總之韓戰爆發後,中共抗美援朝,給了國民政府喘息空間,積極透過白色恐怖肅清在台灣任
何可疑的紅色份子。因此要談白色恐怖,一定得將國共內戰的背景拉進來一起看,才能真正
看清楚白色恐怖的歷史背景與發展原因。白色恐怖真正鎮壓的從來不是自由,而是共產主義
思想、社會主義理念、無產階級革命、中國共產黨。然而,這也只能說明白色恐怖中「白色
」的部分。
《返校》電影的恐怖元素遮掩了白色恐怖真正的內涵
白色恐怖之所以恐怖,當然在國家機器全力剿匪、寧可錯殺一百下,造成人心惶恐、人人自
危,更產生各種社會關係的不信任與猜忌。更恐怖的地方在於國民政府鋪天蓋地的反共意識
形態宣傳洗腦,讓台灣人民打從心底的相信共產黨是萬惡共匪,深怕共產黨來了,台灣就會
淪陷,台灣人就要吃泥土啃樹皮。國民政府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左翼思想的妖魔化,打
造出人民心中真實的恐懼。
也唯有這樣的妖魔化、汙名化,讓人打從心底害怕共產黨,才能讓這些限縮人民各種自由的
法條有實施的社會基礎。這樣的邏輯,也是納粹屠殺猶太人前,花了很多時間透過宣傳打造
對猶太人的污名與詆毀;日本二戰時能做出南京大屠殺這種反人類惡行,也是長期對日本兵
洗腦不把中國人當人看。
要能做到全面肅清匪諜,讓人民真的做到「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當然也得透過各種方式
讓一般大眾相信這麼做是對的,可以不用對所謂「共匪」保持任何同理同情。高壓肅殺的清
洗手段,還需要整體社會也有排除異己的需求。因此,要反省白色恐怖不僅只是反對蔣介石
、反國民黨這麼簡單,也不僅僅只是看到國家機器的暴力。台灣著名文學作家與左翼政治思
想家陳映真,曾經在紀念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秋祭上說道:
「我在這裡著重的要說出,台灣50年代白色恐怖的慘虐,絕對不僅僅是說,國民黨的殘暴,
蔣介石的沒有人性,我們要反對國民黨,不是這樣的邏輯。如果我們把我們的鏡頭從台灣往
後拉,來看全世界的話,你就知道,戰後世界的形成,特別是戰後冷戰世界的形成,到處都
充滿了這種不可置信的,不以暴力為羞恥的這種集體的屠殺,集體的摧毀,集體的虐待。」
因此,在南韓也有因為反共而造成的白色恐怖鎮壓;在印尼也有蘇哈托發動全國反共大屠殺
;在美國則有同樣為白色恐怖,但被稱為「麥卡錫主義」的政治迫害,知名的默劇演員卓別
林,以及全球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都是被麥卡錫主義迫害過的知名人物。
在《返校》電影裡,白色恐怖這樣的雙重恐怖,變成國家機器暴力與恐怖片元素的雙重。從
無臉女、各種陰暗視覺、鬼怪化的教官、套上麻布袋的人群,甚至各種藉由音效與剪輯手法
營造出的恐怖效果,以類似驚悚鬼片的電影手法,成功打造出害怕失去自由的恐懼。但也因
此抵銷了白色恐怖原有真正令人恐懼的雙重內涵,想要排除掉令人懼怕的異己的恐懼,以及
對國家機器高壓肅清的恐懼。
認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念而遭遇白色恐怖坐牢的老政治犯曾說,對他們而言,坐牢是小
牢房,整個台灣社會卻是大牢房。就是指台灣社會在反共意識形態下,因反共恐共形成集體
打壓異己的社會氛圍,使得他們儘管出獄,仍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的生活在人群之中。白
色恐怖不僅僅只是國家機器鎮壓人民的恐怖,整個社會寒蟬效應的排他氛圍,更是白色恐怖
最重要、且最需要轉型正義的的部份。
這正是《返校》電影成功的地方也是最有問題的地方。白色恐怖透過恐怖效果在觀眾心中烙
印下深刻感受,成功打造對自由的重視,但也因為恐懼元素遮掩了白色恐怖真正的內涵,白
色恐怖彷彿只剩下政權操弄國家機器打壓異己聲音的恐怖,無法看見整個社會也同時因恐懼
而希望排除異己的肅殺氛圍。
《返校》電影真的參考「基隆中學事件」嗎?
《返校》號稱以「基隆中學事件」為背景,卻幾乎看不見任何「基隆中學事件」的內容。「
基隆中學事件」又稱「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或「光明報事件」。前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
作家鍾理和的哥哥)與其妻蔣碧玉(蔣渭水之女)1940年渡海到中國大陸抗日,相信唯有成
功抗日,台灣才能脫離日本殖民佔據的命運,卻被國民政府疑為「日諜」逮捕。
1945年抗戰勝利後,鍾浩東仍留在大陸從事民運工作,見國民黨政權貪汙腐敗,加上抗戰時
期與共產黨軍隊的接觸,思想在左傾後開始認同中國共產黨。1946年鍾浩東返台擔任基隆中
學校長時,就已身負任務。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鍾浩東眼見台灣社會出現對國民政府失
望的氣氛,於同年9月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後改組為「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基
隆市工作委員會」,並發行地下刊物《光明報》,以及成立共產思想研討會與書籍讀書會。
最後因台大學生王明德(民進黨市議員王世堅之父)被捕後揭穿傳閱《光明報》的同學們,
國民政府當局循線查到基隆中學,最後在1949年9月展開緝捕行動,最後鍾浩東被捕獲並被
判處死刑,於1950年10月14日在馬場町被槍決。知名報導文學作家藍博洲曾將鍾浩東的故事
書寫成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侯孝賢導演在1995年更將《幌馬車之歌》改編成電影《好
男好女》,並獲選為第48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
因此,《返校》是否真的以「基隆中學事件」為背景不得不令人質疑。但不論是否參考「基
隆中學事件」,《返校》電影談論白色恐怖歷史,卻不提對共產主義思想的鎮壓背景,最後
徒留對自由的至上追捧,難道鍾浩東們當時的理念僅僅只是追求自由嗎?白色恐怖僅僅只是
鎮壓自由嗎?
在《返校》電影裡,除了偶爾看到「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小心匪諜就在身邊」、「魯
迅」等符碼外,觀眾完全看不到張老師、殷老師和同學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或要做什麼,曾
經在那年代被消音的聲音與思想,諷刺的在希望讓大眾認識這段白色恐怖歷史的電影中,也
同樣消失不見了。
白色恐怖鎮壓的只有自由嗎?
因為《返校》電影內容只強調自由的可貴,因此成功引起社會討論所聚焦的,也大多在高喊
珍惜自由、捍衛自由,尤其面對眼前對岸的中共強權,我們台灣人更要緊緊守護台灣的自由
民主。這不僅凸顯台灣社會對白色恐怖的理解只剩自由,而當前社會對追求正義的想像也只
剩自由。然而當年國民政府在白色恐怖反共意識形態下,卻也是打著「自由中國」的名號對
抗「紅色中國」。
今年,民進黨政府在上半年立院會期結束並召開臨時會時,以「為杜絕共諜行為」等理由,
迅速將白色恐怖戒嚴時期遺留的國安惡法進行修法,在《國家安全法》、《刑法》、《國家
機密保護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增修模糊的罪責認定。民進黨不僅無視在野時期曾
經強烈要求廢除國安惡法的過往,更倒行逆施透過修法,試圖重新打造台灣社會的寒蟬效應
。
民進黨政府能這樣加強國安法,又不引來台灣社會反彈,主要在於民進黨政府透過國家機器
和媒體,不斷宣傳黑化中國大陸,重新打造兩岸之間的對抗,在台灣社會累積起對中國大陸
的厭惡與不滿,同時將敵對政治對手打造為親共舔共賣台的形象,將自身打造為全台灣唯一
對抗中國大陸的政黨,藉此經營明年的總統選戰。
這樣操作的手法與邏輯,與當年蔣介石國民政府打造白色恐怖的作為並無二致,造成台灣社
會大眾對中國大陸仍有深深的恐懼與對抗心態,將任何認同兩岸和平統一的聲音汙名化為舔
共親共賣台,或是支持兩岸統一的人都是被紅色媒體洗腦,熱切呼籲國家機器快點增修相關
法令壓制這些刺耳的言論,掃除這些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聲音。重點是,面對萬惡的中國大陸
,這些作為都是為了捍衛台灣自由民主的價值。
《返校》電影對於白色恐怖的片面詮釋,並非創作者的問題,而在於台灣社會長期從未真正
清理白色恐怖的歷史,眼前台灣政府當局和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所推動的轉型正義,更是從
未真正觸及白色恐怖歷史的真正核心。即如何對待有別於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共產主義或社
會主義,如何去理解與看待階級矛盾、剩餘價值、人民民主?怎麼看待那些白色恐怖政治受
難者們,前仆後繼的追求那屬於他們信仰的正義?怎麼面對在經歷國共內戰與冷戰對抗後,
來到21世紀仍有待處理的兩岸關係?
這不僅僅只是意識型態上、政治鬥爭上的問題,台灣社會長期缺乏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
認識,不僅普遍受薪階級缺乏勞動意識,更對資本主義經濟問題不具危機意識,也毫無任何
批判資本主義的能力。更甚者,在歷經國共內戰、冷戰等歷史過程後,台灣社會完全缺乏左
翼的聲音與批判論述,對台灣身處反共第一島鏈的處境毫無思辨能力,在中美之間往往站在
美國老大哥的思維角度看問題,而缺乏第三世界的視野。
這些問題,都是台灣在歷經白色恐怖與長期反共教育下,造成的諸多後遺症。這不才正是轉
型正義真正要追求與轉型的嗎?套句《返校》電影的宣傳詞:台灣社會啊,你是忘記了,還
是害怕想起來?
《返校》電影結局,以當年年輕的同學魏仲廷,在經歷白色恐怖坐牢出獄,在年老後重新找
回當年牢中張老師交待藏起來的書本與信紙,並以象徵性地交還到女主角的手裡作結,藉此
感嘆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這樣歷經苦難後橫跨時空的交會,令人非常動容。
然而有一群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曾經在白色恐怖時期因認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追求社
會主義統一中國,且經歷白色恐怖牢獄之災後,至今仍堅持同樣的信仰與理念,每年都還會
到早年槍決政治犯的馬場町公園,舉辦秋祭活動悼念犧牲的同志,並呼籲兩岸和平統一,盡
早結束兩岸對立的分裂狀態。
白色恐怖時期,每當有同志要被拖出去槍決時,獄中所有難友都會合唱《安息歌》。至今,
每年秋祭時,他們仍然唱著:
「安息吧!死難的同志
別再為祖國擔憂
你流的血照亮著路
我們繼續向前走」
請問,現實中這樣歷經苦難後,橫跨時空卻仍堅持當初理念的一群老人家,也同樣令人動容
嗎?
今年,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依然會在馬場町公園舉辦秋祭活動,日期定在10月19日下午1點
半,上午10:00還有「激進1949: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刊物《野草》」圖文展開幕式,也
同樣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組織郵電工會的事蹟。看過《返校》電影的讀者,若想進一
步認識白色恐怖歷史,不妨當日前往馬場町公園一同參與秋祭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