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拇波頓(Tim Burton)大部分的作品中,都存在著強烈的形式主義風格。如融合了
黑色喜劇元素以及驚悚推理魔幻風格的《斷頭谷》(Sleepy Hollow),以及批判人性的
早期代表作《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創造漫畫改編電影新紀元的《
蝙蝠俠》(Batman),其電影中的誇張的哥德式構圖,可說是他的招牌商標之一。然而在《巧克力冒險工廠》
(Charlie and Chocolate Factory)中,不難發現這位影壇老頑童對人生多了些感嘆,對人性的批判也不再那麼的銳利,反而多了些溫暖。這部電影巧妙的抓住了詭譎與溫馨平衡點,也因此在當年暑假大賣。
以形式主義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有著類型電影的糖衣包裹──看似迪士尼出品的溫馨
兒童片,實則不然。電影中有著許多參賽兒童的特寫,往往是強調他們最醜惡的一面,
如胖子不停的吃著食物,以及驕傲,強調競爭的母女嘴臉,這些鮮明的構圖描繪出了機
械化過度社會造就的人們。另外,除了男主角外,其他參賽兒童的悲慘下場,在提姆波
頓一貫強調影像的表現手法中,更是可怖,像是全身發紫膨脹的小女孩,以及被壓扁的
小男孩。可能會讓戴著小孩,懷著觀賞溫馨兒童喜劇電影的家長大吃一驚。另外,再這
部電影裡面,意外的出現了許多鳥瞰鏡頭,配上霍華蕭(Howard Shaw)的音樂,讓人一度有在看《蝙蝠俠》的錯覺。而不時出現唱歌的矮人,又讓這部片具備了歌舞片的元素
,延續了既詭異又美麗的歌德風格。
在主題上,這部電影既溫馨,亦沒有過度渲染的道德呼籲,在主人翁查理的家中,破爛的家與親密的家人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強化了家人的重要性,而電影中安排了原著中所沒有的一段劇情,即是巧克力工廠主人威利旺卡與父親的相遇。在《巧克力冒險工廠》裡面,家庭似乎成為了主軸,相較於查理,其他兒童與父母都有著強烈的距離感:
整天打電動的小男孩,跟母親的關係仿佛嚴師與徒弟的小女孩,以及被寵壞只想著自己
想要的東西的任性小女孩。透過一幕幕的畫面,現代社會及家庭與教育的關連性被清楚
的呈現出來,提姆波頓依然用著諷刺且詼諧的獨特個人敘事手法,講了這個故事。
另外,這部電影也具備了形式主義中強調的高科技元素,如:可以通往任何地方的電梯
以及可以傳送實物的電視,配上提姆波頓電影中鮮明的色調,襯托出了奇幻瑰麗的童話
色彩。提姆波頓依然不改本色的用畫面巧妙的包裝了可能很簡單的故事,也或者說用畫
面賦予了電影更多的深度以及意義。
《巧克力冒險工廠》雖然不若《斷頭谷》般黑的可愛,也沒有《剪刀手愛德華》對文明
深度的批判,然而它更貼近一般觀眾,老少咸宜,有著兒童片的溫馨,卻又保持了一定
深度的內容,搭配著他一貫的個人風格,依然是色香味俱全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