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4497240
由作家恩田陸構思12年、費時7年所寫完、厚達600多頁的《蜜蜂與遠雷》,史無前例的拿
下日本文學界向來被認為無論是在喜好口味、評選標準都不一樣的「直木賞」與「本屋大
賞(書店大獎)」,在2016年的日本文壇引起一陣熱議,恩田陸超群的文字能力不只征服
評審,也征服了讀者,而《蜜蜂與遠雷》的成功使她成為首位、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兩次奪
下本屋大賞的作家。以「音樂」為題的小說不少,然恩田陸備受讚賞的是,她豐富的文藻
語彙,靈活切換於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之間,細膩的描繪著四位主角與音樂的關係與情感
,用字用詞精準有力,生動文筆讓音樂被敘述的栩栩如生,讀者彷彿都能從從一頁一頁的
文字海中聽見傾瀉而出的旋律。恩田陸運用文字來讓劇情有了畫面感,她把音樂變成一個
問號,而四位主角欲追求的正是藏在音樂裡的答案,整個過程他們所感受到的、體會到的
,亦是恩田陸想要傳遞而出的。
《蜜蜂與遠雷》出版後被普遍認為是不可能改編成影像作品的小說,而在改編消息傳出後
也沒有被很多人看好,直到電影上映後質疑聲才漸漸變小甚至不見。石川慶導演的《蜜蜂
與遠雷》我不知道改編了小說裡的多少部分,但是我自己很喜歡這個版本,不論是視覺上
或者是聽覺上都令人享受沉醉,四位出色演員不凡的演技表現,時而強勁兇猛時而溫柔哀
戚的音樂碰撞,兩者融合為一後的入魔之態,隨著雙手在琴鍵上來回游走、指尖在黑白間
來回跳動,鏡頭從正面、下面交互切換著,他們投入於自己所彈奏的音樂裡、那難以言喻
的複雜表情,都確實讓我寒毛豎了起來,每刻屏息以待後續發展。
電影捨棄掉原著小說裡多數由風間塵為主的劇情,改以天才少女榮傳亞夜的今昔轉變與領
悟做主軸,「從音樂中尋找自己心中真正的聲音」為貫穿,強化了四人間的情感羈絆,使
過程到結果是笑淚交織的,特意給了更多時間給亞夜,以大量的與母親回憶片段穿插、於
雨中奔騰的黑馬影像、由昏暗轉為明亮的燈光等,去呈現她的內心、她的轉折、她的變化
,把塵挪為輔助角色有兩層用意,ㄧ是為了激活亞夜這個角色,就好比亞夜幫助了馬薩爾
練會了那段練不會的樂章,塵的澄澈無暇掃去了亞夜的陰霾,而馬薩爾完美的演奏刺激了
塵對即興曲的靈感。二是為了讓中心訊息能更被強調,尋找的過程是要放棄還是堅持?天
才的頭銜是助力還是壓力?說穿了都是取決於自己,就如同獲得音樂大師霍夫曼推薦的塵
,會是霍夫曼最後留給音樂界的禮物還是毒藥?都全看評審(聽眾)如何認為。
《蜜蜂與遠雷》很直接的把觀眾帶到主線、備受矚目的十週年「芳江國際鋼琴大賽」裡,
並用三次預賽裡的第一次預賽,簡潔明要的透過旁人口述,來向觀眾介紹四位主角。他們
的來歷、背景、參賽目的等等,過去被稱為天才少女,卻在七年前的演奏會上突然跑走從
此消聲匿跡的榮傳亞夜、實力超群,受歡迎程度宛如偶像明星的馬薩爾、獲得音樂大師霍
夫曼推薦參賽,可在評審們間備受爭議的少年風間塵、以及已達參賽年齡最高限制,將此
次視為最後機會的業餘鋼琴家高島明石。導演花費最短時間便塑造起了角色形象,接著又
以三次預賽循序、分次的更深入介紹四位主角,從旁人口述轉為他們各自的自白,把觀眾
再深的帶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先看著他們的過去,還有身上背負著的,壓力也好、夢想也
行、使命也罷,得以感受且體會他們「現在」站在比賽舞台上的各種情緒。此外,也讓四
人從陌生到逐漸認識、了解彼此,於不自覺間產生相互砥礪,都希望彼此擁有好表現、相
知相惜的情誼,那種「知音終於尋得」的感動溢於言表。
「有什麼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感覺那時候有些事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構成《蜜蜂與遠雷》最大的要件是「夢想」,而圍繞著夢想在轉的是前頭提到的「堅持」
還是「放棄」,為了達到想達到的目的,《蜜蜂與遠雷》安排了四位主角,於內於外來看
都是相互對照,天才與地才、專業與業餘、面對與逃避、堅定與徬徨、甚至連堅持與放棄
都是對照。雖然感覺上馬薩爾是給人天才的印象,然我認為他是屬於勤奮練習的地才型,
就前面亞夜和馬薩爾的久別重逢後的寒暄,她驚訝著他還有遵守承諾繼續練琴,多年來的
不間斷努力,經過「那時候比追求完美更重要的事」以及之後「嚴師的追求完美的琴藝指
導」的洗禮,才步步走到可說是頂尖的這一天,和亞夜與塵還是有著差異的,所以我才把
馬薩爾放在地才這邊。於是電影以「亞夜與塵(天才)」和「馬薩爾與明石(地才)」為
四人兩組,來去相互凸顯彼此的不足、弱項,放大前述提到的那些可能是心態上的或者是
經歷、生活環境的不一樣所引起的難題,同時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帶引出其他人對音樂的
真正想法、態度,還有從預賽走到決賽這一天一路以來,經過相處、交流後各自面對音樂
的「最後決定」。
「世界在鳴響。」
「是你讓這世界鳴響的喔。」
我滿喜歡《蜜蜂與遠雷》將音樂形容為一種贈與的禮物,而彈奏它的人或聆聽它的人能自
由選擇接不接受。亦很喜歡在尋找答案的途中,不時陷入過去泥淖而動搖的亞夜,馬薩爾
、明石、塵他們都沒有苦口婆心勸著亞夜留下來比賽或是繼續彈鋼琴,而是旁敲側擊的告
訴她「放棄了很可惜」,只有評審長毫不留情面的對她說「沒有決心成為鋼琴家的人還不
懂得放棄會很痛苦」,放棄固然可惜了她的天分,可是沒有覺悟的堅持,一旦錯過了放棄
的時刻,就再也沒辦法說離開就離開,倘若這樣,那麼亞夜在這條路上是會一輩子痛苦不
已的,音樂可以是禮物,卻也能夠是毒藥,電影用這種方式,來證明對於音樂的論點。
我不懂鋼琴,也不懂古典樂,可是我看《蜜蜂與遠雷》並不會覺得乏味,反而看完、聽完
仍覺得意猶未盡,我覺得這是導演石川慶的《蜜蜂與遠雷》最厲害的地方,他將厚達600
頁的原著小說濃縮為兩小時,是不是精華我不知道,但至少他確實做到了不可少的「勾人
」,亞夜等人彈奏的比賽樂曲,或是他們談論的大師們,相信對多數觀眾都不是熟悉的,
然他卻能輕易的把觀眾帶到音樂裡,跟著彈奏的主角們一同沉醉、感受著他們所背負的東
西,此外,如前面說的,原著小說臣算是主角中的主角,不過導演石川慶卻是改編成以亞
夜為中心來行進劇情,在不破壞掉原著小說裡的精神前提之下,他既是濃縮又是改編,卻
還是讓電影劇情維持的很流暢,藉由四位主角的輪流彈奏,以及其餘配角們的聆聽,建築
起這個屬於音樂的世界。
《蜜蜂與遠雷》讓我想到同樣跟音樂有關的漫畫《一弦定音》,尤其是幾位主角的設定讓
我很有既視感,從陌生的角色身上感受到熟悉的感覺,主角榮傳亞夜就是鳳月里和,同樣
因為母親關係,使得自己面對音樂(前者為鋼琴後者為古箏)陷入迷惘、直到遇到解救他
們的人出現前都如在黑暗之中;時瀨高中對手學校珀音高中的神崎澪則像是90%的風間塵
加上10%的馬薩爾,彈奏的音樂寬廣無盡,沉重的樂音使聽眾感受到不寒而慄可又忍不住
不去聽,和馬薩爾同樣不喜歡完美、不喜歡別人認為他的音樂如教科書般正確,在一次次
的彈奏中尋找完美以外的東西。《蜜蜂與遠雷》若是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我也滿樂見真
人電影版的《一弦定音》出現,如果能從大螢幕裡聽見「龍星群」還有「天泣」兩首一定
很震撼。
簡而言之,《蜜蜂與遠雷》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音樂,還有四位主角。特別是飾演榮傳亞
夜的松岡茉優,以及幾乎拿下了所有日本各大電影獎最佳新人的鈴鹿央士,兩人各自代表
了「混沌」與「澄澈」,從內到外都完美演繹了這個「模樣」,使人直接感受著她的猶疑
、他的堅定,而兩人最精采的部分,莫過於小屋裡練習的四手聯彈,還有最後頭決賽的彈
奏,每個眼神、每個肩膀的劇烈顫動、時而仰首時而低頭,陶醉不已如入魔般,整個人與
音樂融合為一,搭配著氣勢磅礡的交響樂團,實在是讓人目不轉睛,替《蜜蜂與遠雷》加
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