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情人節跟女友去電影院看了這片,
雖然本身對韓國電影沒有愛,
但之前在MOD上看過雞不可失,覺得某些橋段很尷尬以外,
算是蠻好笑的,
至於這部片......先說結論:
「不用花錢去電影院看,因為有點浪費」
「想看英奎搞笑的,也省省,這部戲沒有他能發揮的點,找誰來演都可以」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看得出製作團隊不單單只想拍喜劇,
還嘗試在預告上看得到的笑料裡,
穿插一些比較沉重的問題,
但其實很可惜,
因為會被預告吸引的觀眾群,大部分是想看荒謬喜劇,
沒想到從男主角出場到真正穿上動物服裝演戲,
還要經過一段稍嫌冗長的鋪陳,
(稍微回憶一下大概就有霸凌、惡性倒閉、階級對立的橋段)
穿上動物裝演戲到北極熊喝可樂,其實就能感受到團隊埋在電影裡的諷刺:
「沒人會相信動物園的動物是假的」
所以園區內僅存的罹患精神病的北極熊,
跟暢飲各種飲料的假北極熊、用盡力氣掛在樹上的假樹懶、鷹架長頸鹿、
戲服大猩猩、永遠只露出頭的獅子。
便成了團隊嘲諷觀眾及動物園遊客的戲偶:
「反正只要穿著毛皮裝,離遠一點,遊客根本也分不出來、不在乎,
就算北極熊因為在溫帶樂園的長時間囚禁而發瘋,也沒有人在乎,
大家只想看假北極熊喝可樂、猩猩砸高爾夫球桿。」
但其實觀眾想看的是荒謬喜劇,
不是突然在中段急轉直下,變成抨擊財團併購、官商勾結的生態浩劫控訴,
而且前面的節奏跟喜劇形象已經建立,
這時候突然來個嚴肅話題,我想也很難讓人有共鳴,
尾段直接用主角的「相信我」之術,加上「一年後」和一些野生動物奔跑的畫面,
就這樣告訴我們觀眾一切都解決了,
所有社會矛盾都粉飾了,
北極熊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到保育中心了,
男女主角還很劇情片的在那裏仰望北極熊遠去的背影。
我只想離場,好嗎?
想拍劇情片就好好拍,不要用喜劇片把我騙進來,
對於社會現象的刻劃也不夠深,整個就是尷尬地難看,
片商還想拿补英奎來宣傳,
如果不想讓他搞笑,園長的角色隨便找個人來演都可以好嗎,
情人節看這部不如去1917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