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eurl.cc/8G2M2y
你可能看過《刺激1995》無數次,卻未必知道的那些相關逸聞
文:Waiting(本名劉韋廷,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曾為某流行媒體總編輯,近
日常以「出前一廷」之名於部分媒體撰寫電影相關文章。個人FB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
席格)
為了慶祝上映二十五週年,《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於日前重新上映
,不少未曾於戲院看過這部片的人,因此有機會在大銀幕上得見這部傳奇之作,並透過比
家裡更好的視聽表現,以及戲院那種讓人得以更專注的觀影特性,感受到這部片最完整的
情感強度。
但不管你究竟看過這部電影多少次,對於情節與台詞有多麼熟悉,卻也未必知道《刺激
1995》一些發生於戲外的相關逸聞。
關於演員
正如大家知道的一樣,《刺激1995》的兩名主角,分別為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
飾演的安迪(Andy),以及由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飾演的瑞德(Red)。
原著小說中,瑞德的角色原本是愛爾蘭裔的紅髮白人,因此最初電影公司考慮的人選,其
實包括了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與保羅
.紐曼(Paul Newman)等人。也因為這樣,當片中瑞德被問到「瑞德」這個外號的來由
時,他才開玩笑地回答:「或許因為我是愛爾蘭人吧」。
而在安迪的部份,電影公司則一度曾邀請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凱文.科斯納(
Kevin Costner)與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等人演出。只是漢克斯當時已接下了《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科斯納則正在拍攝《水世界》(Waterworld),因此兩人
均婉拒了這部作品。
湯姆.克魯斯是其中最接近這部電影的人,甚至還到了實際參加過劇本朗讀會的程度。只
是,由於他對當年沒有長片執導經驗的法蘭克.達拉邦(Frank Darabont)信心不足,因
此最後還是退出了這部電影。
除此之外,在電影後段登場,雖說戲份不多,但對推進故事有關鍵影響的年輕囚犯湯米(
Tommy)一角,原本也將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擔綱演出。只是當時他正好因為《
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嶄露頭角,開始有主角戲份的其它邀約找上門來,因此
後來也退出了《刺激1995》的拍攝。
不過正由於這些狀況的發生,讓我們才有了如今《刺激1995》的模樣。否則當時若是由以
上那些超級巨星的任意組合來拍攝的話,說不定也會使《刺激1995》就此成為當時的票房
鉅片,而大眾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甚至是最後呈現出來的模樣,或許也都會與現在有著
天差地遠的光景吧。
關於原著與電影的差異
基本上,甚至就連《刺激1995》的原著作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認為要把這
則故事改編成劇本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但本片編導達拉邦巧妙地在忠於原著風格的同時
,透過適度的增補及刪減,成功使這則故事的主題更為聚焦,同時也更具戲劇感,因此最
終則讓金也為之讚嘆。
在原著中,安迪在監獄裡待了二十七年,而電影則因為演員年紀的關係,使得時間被縮短
為十九年。也因為這樣,在小說中,安迪在獄中共經歷過三任典獄長的管轄,但在電影裡
則改為僅有一名,甚至就連片中冷血兇狠的獄卒角色,在小說裡也早在故事一半之前便已
退休。
就兩者相比之下,電影明顯在戲劇感的部份強化不少,讓典獄長及獄卒貪贓枉法的相關描
述都顯得更罪無可恕。事實上,以湯米這個角色來說,雖然他在電影中為了想替安迪作證
而慘遭殺害,但在小說裡,他卻接受了典獄長讓他轉至看管較為輕鬆的監獄條件,就這麼
拋棄安迪而去。
於是,就連反派的下場,電影與小說之間也有明顯不同。在原著中,典獄長的罪行最終未
被揭發,就連貪汙得來的錢也沒被拿走,頂多就是因為安迪的事件而深感挫敗,接著於三
個月後主動辭職而已。
除此之外,電影中描述年邁囚犯因為不適應自由生活,最終選擇自殺的段落,也是原著裡
並未詳加描述的情節。更有甚者的是,那個角色甚至還在書中沒有任何對白,僅在短短的
三個段落中被簡單提及而已。只是,關於這段的增寫,除了為電影帶來更動人的情緒渲染
力以外,也為主角之後的處境做出巧妙鋪陳,甚至更成為了本片「希望」主題的一種對照
方式,因此同樣可以讓人看出達拉邦的改編功力所在。
關於製作
就本片的製作方面,同樣有許多有趣之處。
舉例來說,這部電影的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如今已被視為大師級
的人物。但當聊到《刺激1995》中他最不滿意的片段時,他的答案竟然是本片裡最經典的
段落,也就是安迪一面奔跑,一面脫下囚服,最終在大雨中舉起雙手的橋段。至於原因,
狄金斯的答案則顯得極為實在,完全出自專業考量,表示自己那段「過度打光」,導致整
體不夠自然。
除此之外,在拍攝一些橋段時,其實現場還會直接播放摩根.費里曼先行錄製的旁白內容
,好讓演員可以在適當時刻做出反應或說出台詞。只是由於當時的錄音品質不佳,因此後
來費里曼還是重新進了錄音室,將所有的旁白又錄了一次。
仔細想想,《刺激1995》的某個部分甚至還有點像是宿命。
本片的攝影指導狄金斯,以及配樂湯瑪斯.紐曼(Thomas Newman),當時均憑藉本片首
度入圍奧斯卡。只是,縱使兩人在日後均成為各自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們也在其後超
過20年的歲月裡,分別成為了奧斯卡紀錄中,明明入圍了許多次,卻又始終無法得獎的知
名苦主。
最終,狄金斯在第十四次入圍時,總算憑藉2018年的《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率先在兩人之間拿下了奧斯卡獎。而在2020年時,兩人一同以《1917》一片,再
度以同一部片分別入圍了最佳攝影及最佳配樂,只是在這一回中,狄金斯則再度拿下獎項
,至於紐曼,則在相同數字的第十五次入圍中,依舊鍛羽而歸。
如果從這樣的命運來看,他們兩人的奧斯卡經歷,確實不免讓人聯想到《刺激1995》裡頭
的安迪與瑞德。如果狄金斯是安迪的話,或許再過不久,我們就真能看到紐曼站上領獎台
的那一刻了吧。
關於片名
最終,則讓我們來聊聊講到這部電影時,肯定會有人提到的片名這回事。
改編自收錄於《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一書裡的中篇小說〈麗泰海華絲與蕭
山克監獄的救贖〉(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的《刺激1995》,在製
作初期時,曾由於採用小說原名之故,導致有不少人誤會本片是知名演員麗泰.海華絲的
傳記電影,甚至讓不少經紀公司紛紛想讓旗下的藝人試鏡,因此使達拉邦決定將麗泰.海
華絲這個名字拿掉,僅以小說名的後半部作為電影片名。
而在台灣片名部分,當初在命名時,據稱是由於買下本片版權的電影公司老闆,認為劇情
末段的發展令人想到1973年的經典騙局片《刺激》(The Sting),是以才取了《刺激
1995》這樣的中文片名。
然而,雖然這個片名在日後受盡了不少台灣觀眾嫌棄,但要注意的是,其實就原片名的《
蕭山克的救贖》(電影裡其實是將蕭山克翻譯為鯊堡)而言,在美國也同樣是個每次被討
論為何當年票房失利時,所必定會被舉出的戰犯之一(就許多論點表示,當時根本沒人知
道蕭山克是人名還是地名,就連後面的「救贖」這個字,也讓不少人誤認為這是部傳道電
影,因此興致缺缺)。
於是,相較兩地市場的票房比例而言,當時《刺激1995》在台灣的票房表現反倒明顯勝過
美國市場,甚至還有戲院一連上映了三個月之久,因此就票房來看,或許這樣的命名方式
,反倒為這部電影在一開始的時候,爭取到了較高的入座率,也使得優秀的口碑,這才有
機會在電影上映階段便先行傳開。
然而,除了台灣的《刺激1995》、香港的《月黑高飛》,以及直接採用原名直譯的中國《
肖申克的救贖》等三個中文片名外,在其它國家的部分,同樣也有著令人頗為驚愕的譯名
——尤其是希臘與芬蘭的。
希臘的片名是《最終出口——麗泰.海華絲》,
至於芬蘭的片名,則是《麗泰.海華絲——逃脫關鍵》(Rita Hayworth – Avain
pakoon)。
沒錯,爆雷的預告我們看得多,但爆雷的片名,恐怕就沒那麼常見了吧......
好了,以上的部份,正是一些與《刺激1995》相關的有趣逸聞。由於這部片要再度重新上
映,應該最快也是五年後的30週年之際,因此若是想在大銀幕感受這部影史經典的話,還
請千萬別錯過這個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