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從佐藤健主演的感動電影作品『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看原作小說和電影之間幸福的共生
關係
紀平照幸
當暢銷小說和當紅漫畫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原作的粉絲往往會覺得「這裡跟原作根本就不
一樣!」而緊抱著一點不放,導致於他對電影有劣評的事情,經常都可以看到。的確,看
了跟原作有像卻又不怎麼像的電影以後,變成悲傷的回憶的事情也並不少見…此時,有部
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其實電影跟小說原本就不同,又能夠保存彼此的優點的電影出現了。這
就是由川村元氣原作暢銷小說改編,『ジャッジ!』的永井聰導演負責改編電影,佐藤健
主演的「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基本上電影的故事跟小說本身並沒什麼不同。30歲的郵差-「我」(佐藤健)原本一直跟
愛貓高麗菜一起生活,某天突然感覺到身體的異常,在醫院診斷出得到了腦腫瘤,是一種
不治之症。那時,「我」的面前出現了一位跟「我」長相相同的惡魔(佐藤健分飾兩角)
,惡魔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消失了,就可以交換你一天的生命」,而且,據說消失
的東西必須是重要的東西,也因此,世界上的電話、電影、時鐘一個接一個的消失了……
這個設定很荒謬,個人的狀況哪有可能會跟世界的命運有直接的連結呢?從這點來說,是
接近「世界系」的一種構造,而這個之所以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是因為我並沒有給出什
麼很特定的專有名詞,而具有一點匿名性吧。讀者(也就是觀眾)對於我的行動,一開始
只是很客觀的旁觀,後來卻會變得有點覺得「這搞不好是我自己的故事耶」。這是因為這
個故事背後有著對於「消失的東西」的思念在後面撐著。不管任何人在活著的時候,都有
經驗過幾次跟重要的東西的分離。搞不好可能是跟心愛的寵物、重要的東西的分離。親人
和家人說不定也有一天會分隔兩地。愛人跟朋友也可能會因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而導致分
離。而且,自己總有一天也要跟這個世界告別。到底是我從世界消失,還是我身邊的世界
消滅了呢……
既然是惡魔作的事情,故事也很殘酷。因為電話消失了,所以我跟前女友(宮崎葵)原本
是因為打錯電話而認識的關係也消失了。因為電影消失了,所以透過電影而認識的好友電
影達人出租店店員蔦屋(濱田岳)的相遇的機會也消失了。總之這些東西都消失了以後,
才會知道說,這些東西過去曾經對自己來說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也才會知道說,人生就是
這種事情的反覆上演。此時,觀眾們想到「自己消失的東西」有多重要,而跟主角同化了
。
原作者川村元気之前的工作是「告白」、「壞人」等電影的製作人,也因此,比誰都更瞭
解電影的獨特性,發現到如果只是把小說照單全收直接依樣影像化,是不會變成電影的。
所以,一般來說,有些通常原作者會要求「只有這裡不要變」的地方,他反而提案說「這
裡可能應該要變…」。結果,電影裡面有很多點都變了。首先惡魔的外表和氛圍就不同,
而且原作中會講人類的語言的貓咪高麗菜,在電影裡面不會講話。其他像是跟女友的相遇
的橋段,和在旅行地遇到的湯姆先生(奧野瑛太)的分離,爸爸(奧田瑛二)拍的照片的
存在等等,包含一些細緻的點在內,很多部分都被用於電影之中,為故事增加真實性,也
提升了戲劇效果。從「有什麼東西會從這世界消失」的描寫看來,在原作裡面只是從人的
認知中消失而已,其實還是存在在那裏,但電影中,用了很多VFX視覺效果,使得這些東
西物理上真的從主角的前面消失了。這可說是小說跟電影作為不同媒體的特色,也是把雙
方優點發揮到極致的部分吧。
佐藤健自己也提到非常喜歡的最後一幕,影像、台詞、音樂融為一體,化為只有電影才能
夠帶給人的感動。在試映室裡面,這部分令很多觀眾為之落淚。觀影結束走出去以後,會
有一點想跟久違的家人或朋友聯絡一下,這就是這種電影。
(附註)
當然,即使是單純把這部電影當作貓電影來看,扮演成貓咪高麗菜或萵苣的PUMP流露可愛
的名演技等…,也是有很多必看場景。寵物的存在讓家人的對話變多,感情也變好了,關
於這點,想必很多人都有同感吧。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在日本是2016年5月14號上映,在台灣是2016年8月19號上映。
紀平照幸
電影寫手
愛知縣出身。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學部畢業後,1984年進入近代映畫社,成為SCREEN的編輯
部成員,2003年到2007年成為SCREEN主編,現在是自由電影作家,喜歡收集電影相關的雜
學和幕後花絮。在電影雜誌「Cinema Square」進行專欄連載中。
https://news.yahoo.co.jp/byline/kihirateruyuki/20160511-00057537/